文/操禎 謝浴華 林嘉杰 編輯/白琳
2021年9月10日,粵港澳三地分別公布各自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正式啟動。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銀保監會廣東監管局、深圳監管局,證監會廣東監管局、深圳監管局制定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內地細則》),對比5月公布的征求意見稿,明確了跨境理財賬戶開立、展業規范、額度管理、資金閉環、合作機構、投資產品、投資者保護、信息報送、監督管理等規則及流程。
三地理財通細則于2021年10月10日正式生效,粵港澳代銷及合作銀行完成屬地報備后即可開展試點業務。根據相關細則規定,無論是灣區內地九市居民投資港澳產品與服務的“南向通”,還是港澳居民投資內地理財產品的“北向通”,個人投資者需要指定一個在本地銀行開立的匯款專戶和一個在對方管轄區開立的投資專戶,資金劃轉僅能在這兩個配對的賬戶之間“管道式”閉環運作。因此,港澳銀行和內地銀行開展跨境理財合作,“伙伴銀行”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相關細則允許港澳銀行可以跨行與不同的內地銀行開展合作,境內外銀行除以其設立在對方管轄區的關聯機構作為伙伴銀行外,還可在確?!百~戶配對”的基礎上,發展與多家集團外的其他銀行結為“伙伴關系”。因此,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啟動后,跨境銀行間基于跨境理財通合作協議的關系約定需要審慎設置,以確保彼此權責所涉及的法律與合規關系得到明確劃分。
本文主要基于三地理財通細則,對業務試點啟動后粵港澳銀行間跨境理財合作關系的客戶信息交流、交易數據監控及投資者保護等業界關注的實務問題,做進一步探討。
相關細則明確,參與“北向通”業務的港澳投資者應符合港澳金融監管規定,業務資格由港澳銀行進行核實;參與“南向通”的內地投資者須符合內地監管規定,內地銀行負責對業務資格和資金來源進行審核。然而,這僅僅是對投資者參與跨境理財通業務的準入審核,并不能取代和放松對賬戶開立者的盡職審查的監管要求,投資專戶的開戶銀行仍須承擔起賬戶和客戶的實質審查的職責。
以“南向通”為例,香港金管局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以下簡稱《香港細則》)明確了香港銀行須遵循既有規定為開立投資專戶的客戶開展盡職審查,即進行實質審查,包括采取一切合理步驟,以確定每位客戶的身份識別、財政狀況、投資經驗及投資目標等。內地投資者可以選擇在內地采取遠程見證開戶的方式申請在港開立“南向通”投資專戶,內地伙伴銀行按照現行職責規定對客戶進行形式審查,例如核實客戶身份、驗證身份證明文件及見證客戶協議的簽署,或協助提供有關跨境理財通計劃的一般資料。《香港細則》還明確,符合內地監管機構規定條件的“南向通”投資者,香港銀行還需評估該投資者是否屬于弱勢社群客戶,風險承受能力及風險狀況評估的審查義務應同樣由香港銀行承擔。再進一步,若是客戶在開立投資專戶后,因個人狀況改變而成為弱勢社群客戶,香港銀行還應根據客戶情況的調整相應跟進處理,包括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措施。
為滿足屬地監管要求,香港銀行可以通過適當的渠道開展客戶評估,如電話、線上或尋求伙伴銀行協助?;诳缇?,尤其是疫情限制出入境的情況下,由內地伙伴銀行協助收集有關客戶情況是效率更高的選擇方式。
由于涉及跨境且涉及不同集團內跨行之間的KYC(了解你的客戶)存在較大差異,粵港澳銀行間的客戶盡職審查及信息持續更新機制要尤為審慎。比如對上述的弱勢社群客戶身份識別及評估,無論是否為同一集團的伙伴銀行,都需要按以下程序辦理:首先,交換各自屬地監管政策規定,找出識別和評估標準的異同;其次,對比雙方內部操作的執行規則,協商和補充完善其中與現行監管要求不一致的部分,明確雙方的權責并統一對客戶的認定標準,做好溝通銜接;最后,在滿足客戶信息安全要求的基礎上,實現合理、完整、及時的客戶信息數據交流。此后,還要在準確識別的基礎上,及時調整做好客戶的精準分類。
理財通細則明確:(1)每名合資格“南向通”投資者,任何時候只能在內地伙伴銀行新開立一個匯款專戶或指定一個持有的戶口作為匯款專戶;在香港和澳門地區最多各選擇一家銀行分別新開立一個投資專戶,該投資專戶只能用作“南向通”投資用途。投資者若在另一家香港銀行開立投資專戶,則須取消已開立的投資專戶。(2)“北向通”跨境資金凈流入額上限和“南向通”跨境資金凈流出額上限均不得超過“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規定的總額度(目前暫定為1500億元人民幣)。當達到上限時,內地銀行僅可辦理“北向通”資金跨境匯出,或僅可辦理“南向通”資金跨境匯入。
《香港細則》要求,香港銀行應與其合作的內地伙伴銀行采取相應措施,確認投資者未在其他香港銀行辦理南向通業務;但在其后附的“有關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的《常見問題》”中,明確香港銀行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要求投資者聲明,以及內地監管機構會進行事后篩查并通知香港銀行。
根據《內地細則》的要求,內地銀行在辦理“北向通”資金匯入或在辦理“南向通”資金匯出前,必須登錄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和深圳市中心支行的官方網站查詢“跨境理財通”額度使用情況,確保不超出總額度上限。若同時有多家內地銀行集中在同一時間開展同一方向的凈流入或凈流出跨境理財通業務,按照現行監測和管控方式,則可能無法避免因未能準確查詢當日的總額度結余情況而出現使用超出凈流入或凈流出上限的情況。
目前跨境理財通尚處于業務試點階段,采取線下統計+人工監測+閾值預警方式,對于提前防范和解決可能發生的風險情形而言,是較為現實可行的選擇。而隨著跨境理財的規模和類型的不斷擴展,《內地細則》提出的“內地代銷銀行、內地合作銀行應與港澳銷售銀行、港澳合作銀行密切配合,共同建立“跨境理財通”業務動態監測協作機制”則顯得尤為重要。而通過引入金融科技賦能全線上、全流程監測和管控,有利于跨境交易數據實現信息安全共享,也有利于對資金額度的實時精準管控,更有助于預警和防范跨境理財外溢風險。同時,要進一步提升動態監測效果,使跨境交易數據監測機制更趨于“大數據”“多維度”“系統化”。建議可考慮借鑒引入相關區塊鏈平臺支持試點跨境業務合作,后續亦可通過香港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研究建立一站式沙盒聯網”,不斷便利和拓寬粵港澳三地跨境交易及監管服務的應用場景。
相關細則明確,跨境理財通投資者保護按照業務環節發生地原則,分別遵循內地和港澳有關法律制度,由業務環節發生地金融監管機構負責。屬于產品與服務方面的投訴,由產品發行或服務提供銀行及其所在地監管部門處理;屬于跨境匯劃方面的投訴,由匯出地銀行及其所在地監管部門處理。投訴涉及對方管轄區的,由本地銀行轉介對方管轄區伙伴銀行跟進,并為投資者提供合適的協助。
盡管三地的理財通細則對投資者適當性及投資者保護均有明確規定,但由于三地適用不同的法律體系,監管規定和行業基準也不相同,三地投資者跨境理財的認知能力、投資水平可能與實際狀況存在一定差異。以內地和香港為例:信息披露方面,內地要求不得宣傳或者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預期收益率等,香港要求清楚列明和解釋產品的主要特點和風險以及各項收費;宣傳方面,內地要求銀行理財子公司不能通過電視、電臺、互聯網等推銷產品,香港要求所提供的資料應為事實及持平的陳述,不應具有招攬或建議的成份;冷靜期方面,內地僅保險產品有“猶豫期”,香港的投資產品都有設立“冷靜期”。對于港澳投資者與內地代銷銀行發生糾紛爭議,《內地細則》有四個解決途徑;而根據我國澳門地區屬地監管關于金融糾紛爭議處置規定,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主要金融機構均已簽署《金融消費糾紛調解約章》,當與客戶發生符合受理條件的金融消費爭議時,將優先采用由澳門世界貿易中心仲裁中心提供的調解服務解決金融消費爭議,調解不成功方考慮其他爭議解決方法或在法院進行訴訟。
針對上述問題,首先,“伙伴銀行”的選擇要實行跨行合作機構名單制管理,建立并有效實施對合作機構的盡職調查、評估管理和審批制度。其次,代銷銀行對于擬代銷產品實行產品準入管理,建立獨立的風險評價體系進行風險評級。再次,落實好以風險揭示、信息披露、告知說明義務為核心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內地銀行可依照《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規定的“一般理性人的客觀標準”和“消費者的主觀標準”結合的判斷標準,開展“合格投資者”適當推介,并將適當的金融產品銷售給適合的金融消費者。最后,若發生投資者與產品發行或代銷銀行的訴訟等糾紛情況,應按照理財通細則現有途徑處置,并逐步建立和形成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業務司法體系,為解決粵港澳三地不同法系在法律規范、訴訟程序及司法、仲裁等管轄權方面存在的“司法沖突”,提供三地互認原則和執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