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馨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貴陽 551499)
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進行了重要闡述,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在于教師。會上對如何提升教師素養進行了“六個要”的重要闡述,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提升教師隊伍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有利于青少年的培養及其高校整體水平的提升,進一步為實現“中國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儲備人才力量。
1.1 時代新矛盾的出現,要求思政教師做好學生政治思想的引路人。當今文化、商品等在全球范圍內流通的背景下,借助于互聯網、大數據等媒體和技術,各國的思想文化與我國的傳統文化出現沖突或融合,從而對青少年的思想產生影響。因此,在這樣一個文化碰撞的時代,思政教師必須要確立正確的育人方向,即為民、為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為根本方向,不斷提升自身政治素養。
1.2 實際教學中凸顯的問題,要求思政教師做好課程改革的創新人。思政課教師作為一線教學工作者,在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些矛盾和問題。第一,教師與學生的矛盾。在職業技能院校中,專業技能學習占據學生的大部分學習內容,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固定思維,對思政課不夠重視,這就要求思政教師不斷進行教學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課堂局限性和學生開放性的矛盾。思政課教材是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具體化,是思想文化工作的載體,往往以理論形式出現,而思政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也是以理論教學為主。這導致部分學生形成對思政課堂乏味枯燥的慣性思維,因此客觀上要求思政教師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從而實現教學理論性與方法多樣性的統一。
1.3 借助新媒體,教師的社會關注度明顯提升,要求教師做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短視頻等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事件的傳播性和關注度范圍及群體擴大,而在近幾年,我國中、高校中也出現了師德師風相關問題。在師德師風不斷遭受拷問的今天,“六個要”的提出給思政教師道出了職業底線和準則,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條件。
2.1 政治要強。思政課是宣傳國家大政方針和培養學生正確三觀的主要陣地,要上好思政課,教師首先要有堅定不移的信仰和立場。一方面,要確立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另一方面,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
2.2 情懷要深。作為思政教師,要擁有愛國情懷、服務意識。思政課教師要愛自己的國家和骨肉同胞,關注時事熱點,用自己的言行傳承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從而引導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產生文化的認同感和榮譽感。
2.3 思維要新。思政教師要學會創新,善于創新。從改革開放以來,思政課教材就隨著國家的發展變化不斷的更新,思政課教師的思維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汲取黨和國家政策以及教材中的最新內容,通過思政課程改革,講好中國共產黨艱苦革命的故事、講好新時代新成就的故事,傳播正能量的中國聲音。
2.4 視野要廣。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的政治專業知識,還應具備一定的綜合素養,既要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的知識。這樣才能在學生成長發展的道路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2.5 自律要嚴。作為思政教師,不僅要在學生群體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師群體中,也要起到一定的典范力。不僅要端正自身的作風,做到知行合一;還要廉潔自律,養成良好的師德師風。
2.6 人格要正。“身正為師,學高為范”一直以來都是對教師身份的定位。高尚的人格即包括良好的師德師風,也包括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尤其是思政教師,更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成為一個溫暖、善良的好老師。
3.1 以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為出發點,高職院校要規范和健全制度體系。無規矩不成方圓,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制度作為外力引導和約束。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建立良好的思政教師培養體系,定期安排培訓學習,促進思政教師的再教育;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制定健全的監督和評價體系,以評促教,幫助教師認識和改正不足,從而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此外,高職院校應完善思政課程改革制度,促進教師創新思維的培養。
3.2 以互聯網、大數據為契機,引入社會多方位監督。“六個要”中強調思政教師自律要嚴,同時他律缺一不可,當今時代互聯網是人們生活中缺一不可的部分,網絡的應用,可以多渠道,多樣化的幫助教師成長,同時也要接受來自社會的監督,以此健全對思政教師的評價體系。
3.3 以現實問題為教訓,強化個人綜合素養。“六個要”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并且主要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因此,思政教師要做到“六個要”,關鍵在于自身的學習和提升,無論是學校的培養還是社會的監督,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個人身體力行。所以,思政教師要以已出現的現實問題為教訓,督促自身發展,強化個人素養,最終實現“六個要”的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