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細平
(江西省豐城市尚莊中心小學 江西 豐城 331131)
群文閱讀是教育課程改革后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并被廣泛的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其中主要的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教學需要出發,從而確定閱讀目的并根據議題將幾篇文章整合在一起,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對相關議題展開探討、教師充分加入討論中與學生對議題的確立達成一致。將群文閱讀模式運用于小學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閱讀環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與時俱進,順應教學的發展對自身的教學模式做出相應的改變,從而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成果。
將群文閱讀模式運用于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閱讀的核心內容。圍繞著核心就是根據語文古詩詞中所包含的中心以及重點內容進行有目的的挑選,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課文內容進行整合,從而確定主題后對課文進行討論,以此來推動小學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教學。所以,這對小學語文教師有了一定的挑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學習水平和興趣等綜合因素進行考慮。教師還是要以課本內容為主從作者、思想、表達的情感等對主題進行討論,其中要著重注意古詩詞之間內容的關聯性,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全面的對主題加深理解,為群文閱讀打下堅實基礎。
例如,在對《秋晚的江上》這首古詩教學時,古詩主要描繪了江邊秋天黃昏時的景象,勾勒出一幅靜中見動、聲色具備的美麗景色。在教學前,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對古詩進行朗讀,從中感受古詩帶來的景象。在此之后,教師需要將古詩主題明確表達出來讓學生充分了解,同時引導出相關于“秋天”“黃昏”等為主題的其他古詩,然后將這些古詩整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朗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身的情感帶入古詩中,可以讓學生真真切切的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由此一來,在小學古詩詞的教學中,通過將古詩群文閱讀的主題更好的讓學生進行理解,將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為學生在之后的古詩群文閱讀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出學生對群文閱讀的積極性,才能更好的保證學生主動性的參與學習中來,可以使學生主動閱讀、深入古詩內容中進行理解。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教師也應該打破傳統式教學的觀念,充分利用現代的科技技術,如多媒體等現代優化的教學設備,為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古詩詞群文閱讀中的意境。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古詩詞群文閱讀主體相關的照片、視頻等,最大限度上還原古詩詞所表達的情景,將本就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活力,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課堂體驗。充分發揮學生對群文閱讀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例如,在《暮江吟》這首古詩的教學中,其詩的主要將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景色與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種景觀進行描寫。而本首古詩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想象詩人所描繪的景象體會其中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對本首古詩的教學,放著舒緩的音樂利用多媒體閱讀古詩并對故事進行翻譯解釋,在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跟隨多媒體的講解進行情景的想象,將學生帶入到古詩中或與古詩融為一體,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想表達的情感,在此結束后,多媒體將古詩中的畫面呈現在熒幕上,學生可以直觀的看到古詩中的景象,教師將其相關古詩進行滲透,通過用這種新奇的課堂模式進行傳授知識,使學生對群文閱讀產生新鮮感。教師通過創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對群文閱讀的濃厚興趣。
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充分引導,從而加深學生對群文閱讀的理解。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中,要利用提問環節使學生嘗試根據群文閱讀找到其中的主題,教師適當的進行引導。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設計問題,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提問,充分發揮提問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古詩群文閱讀時有目的性并深入思考和解析古詩內容,可以有效提升古詩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時效果。
例如,《雪梅》這首古詩中,可以將其與其他故事內容進行整合,根據不同的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通過所提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深層次的理解。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教學中,適當的提出問題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有利于提升群文閱讀的效果。
在今后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思想為指導,通過確立古詩詞群文閱讀主題、創建相應教學情景以及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等不同策略,從而提升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感受古詩詞中情景和情感、產生不同的感悟,不僅能夠提高古詩詞群文閱讀課堂效率還能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