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曄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唐徠小學 寧夏 銀川 750000)
文本細讀自紹振先生在其著作《細讀》中提出,并詳細闡述了文本細讀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以來,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業界和專家的廣泛關注。文學批評中“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有其特殊的意義。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個過程必須始終以“文本”為中心,借助多種手段走進文本,詳細而深入地欣賞文本語言,進而探索語言的內涵。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師文本閱讀的主要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適合小學文本閱讀教學的基本方法。
教師文本解讀的方向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閱讀的方向和水平。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在學生對課文有了透徹的理解后,才能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才能熟練地把握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在學生的個別閱讀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責任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課文閱讀”教學中,第一步就是語文教師要認真閱讀課文。語文教師對課文的細讀是指語文教師正確理解課文中每個關鍵詞的意思,發現詞與句之間的微妙聯系。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許多教師在精讀理念的影響下,認識到精讀的重要性,開始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但又陷入了誤區。許多教師傾向于忽視文本的特殊性的類型時仔細閱讀文本,并使用一個方法來閱讀,如:所有的文章關注發現字里行間的意義,結合所有文章的寫作背景探索中心、探索段落的寫作特點等等。細讀的方法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誤導,使學生在解釋文本時感到茫然,無法找到最佳的解釋方式,無法與作者和文本真正交談,只能為了細讀而閱讀文本。鑒于以上情況,我呼吁教師樹立正確的精讀觀,找到適合不同類型文本的精讀方法,從而引出作品的核心。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在解讀文本時,首先要摒棄“快餐”文化的影響,摒棄功利和欲望,“凝神靜氣”地專注于作品的語言和內容。每一堂課,老師應該仔細閱讀。老師在完成閱讀、符合現實的基礎上,探索語言,培養思維的目的,每一篇文章要仔細找出最適合學生心靈的、可以實現所需的語言知識和思想的教學內容,排序列表,作為重要基礎的準備。通過閱讀課文,來閱讀個人的見解、經驗。不要盲目地相信解釋;不要只為考試的目的去抓考試點,把課文當做閱讀理解考試來處理。語言是意義的載體和文化的體現,是文化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語言中所包含的意義比主題內容更具有隱蔽性,沒有細致深入的分析是很難理解其意義的。因此,教師在解讀文學作品時,不僅要理解文本的內容,還要直接面對文本,理解作者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這一篇課文時,老師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明白課文向我們介紹了蟋蟀為了建造住宅是怎樣慎重選址、住宅的特點、怎樣建造住宅、怎樣整修住宅這些內容。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再次抓住文章重點的語句、段落,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從而感悟到作者法布爾采用擬人的手法來寫,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對蟋蟀的喜愛、贊美之情。
在日常教學中,由于平時工作量大、教學負擔重,時間有限,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盲目注重教學模式的改革,忽視自身理論素質的提高,以致常常感到精神有余而力量不足。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你就應該把閱讀作為自己的責任,積極吸收新的營養,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學理論知識,尤其是理解和品味語言的能力,從而正確閱讀文本。對文章的認識,特別是現當代文本的特點,應當熟記于心。例如,我們老師可以在業余時間閱讀童慶冰的《文學理論》、朱德春的《文本創作與欣賞》、韋勒克和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文本的方式。固有的習慣和基本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高我們對文本解讀的效率,但從長遠來看,固定不變的方法和方式也會固化我們對文本的解讀,這使得我們很難突破和發展對文本的原有的解讀。要使課堂發揮作用,我們老師需要做的不僅僅是閱讀課文。我們教師要學會從作者的角度、讀者的角度、文章的客觀意義等不同方面解讀文本,從而探索文章的深層意義。同時,以課文為“例”,我們教師可以在課外材料中尋找與課本課文相似的文章,探索課文解讀的新途徑,不斷提高自己的課文解讀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教師才能在文本解讀中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我們也可以從學生和編輯的角度來解讀文本,考慮學生自己能理解什么,老師需要指導什么。考慮一下為什么編輯要在這個單元中包含這篇文章,以及這個單元的主題是基于編輯的什么樣的意圖。只有從多角度去探索,我們教師才能將教學過程與實際情況相結合,給學生恰到好處的點撥與引導,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文本的內在魅力;也只有這樣,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才能突出重點,優化閱讀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