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權
(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官坦小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舍得”顧名思義就是有“舍”才有“得”。但“舍得”并非是盲目的,“舍”是有目的地舍棄,“得”是有選擇地得到。舍得,并不是純粹為了舍棄而舍棄,有時往往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棄,即“欲于取之,必先予之”。正確地取舍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獲得。那我們教師應該如何理解這個“舍得”呢?我來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舍“自”就是要我們教師舍棄“自以為是”,讓孩子得“自”——獲得自尊心。當孩子做出一些違紀行為時,我們教師會第一時間當起了法官,宣布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這樣會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從而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記得有一次,小朋友吿訴我君浩把家樂推倒了。我一聽就火了,心里早就認定,肯定是君浩又打人了。因為平時家樂是很乖的,從不動手打人,而君浩平時都經常打人的。所以孩子都還沒開始講原因,我就已經開罵了“你怎么總是改不了呢?”“我平時是怎樣教你的?”“你這樣下去,你變成什么樣子了?”“真讓老師傷心?。 本频淖靹恿藙?,委屈地對我說:“我沒有?!薄白鲥e事了還不承認,快跟家樂道歉!”“對不起”說完眼淚就從他的眼睛里流了下來。我想會哭了就應該知錯了,就讓他們回去了。到第二天上課,我以為事情過去了就沒事了,怎知看到君浩無精打采地坐在哪里,頭總是低著。當時我心里一頓,平時,君浩雖然調皮,經常打人,但都是敢作敢當的。這次,難道真的是我批評錯了?事后,我又找了家樂聊天,向他問明原因,原來是上課鈴響了,兩人同時向門口跑,結果兩碰到了一起,家樂摔到了地上,手破皮了。聽完我后悔極了,如果我不要那么自以為是,耐心地聽聽原因,我就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于是,我單獨地找來了君浩,認真地向他道歉:“君浩,是教師誤會了你,我在這里跟你說聲‘對不起’!你能原諒老師嗎?”君浩聽了我的道歉,眼睛里閃出了光芒。在以后的學習中,我經常提問他,表揚他,讓他在同學面前受到尊重,從獲信心,慢慢地我發現君浩變了,他不再隨便打人了。而從這件事上我也懂得了,孩子雖然年幼,不懂事,需要成人、老師的照顧、幫助和引導,但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這個世上,理應享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這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教育就要容許犯錯誤,學生犯錯誤的根源往往不是一目了然,有時很復雜。所以我們對孩子展開教育時,一定要全面深入的調查,了解真相,真正弄清批評對象的問題所在,才能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聽到老師嚴厲批評學生的聲音,而老師批評學生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那些學生,恰恰相反,那些老師非常愛他的學生。正所謂“愛之深而恨之切”,愛得越深,恨也就越厲害。老師對學生的期望很大,想讓他們學到豐富的知識,擁有良好的品質,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對一些學生的缺點,就會嚴厲地批評指出,希望他們能從中吸取教訓,從而向著好的方向發展。但過分的批評往往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心,覺得自己樣樣都不行。我這里說的舍“批”并不是說舍棄所有的“批評”,而是指我們批評要有度,要有方法。在批評的時候建議多用建議性的語句,比如“如果我是你,我會……”也多用眼神、手勢等無聲的語言可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孩子畢竟小,有些錯誤并不能一下子改掉,我們不能把犯錯誤的學生一棍子打死,要給他機會,讓他翻身,讓他們明白只要有錯能改,就是一個好學生。這樣,他們才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向著你想期待的方向發展。
孩子有錯時,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向他爸爸媽媽告狀。而且在教育孩子時,也會懷不自禁地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爸爸、媽媽,看看他們回家是怎樣教訓你的?”通常孩子聽后也會露出害怕的表情,因為只要教師打電話給家長,家長肯定會很生氣地打他們一頓,所以他們一聽要打電話給家長,怕被打,短時間之內他們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時間一長,他們又犯同樣的錯誤了,如果每一次孩子犯錯,你都打電話去告狀,不但孩子會對你產生討厭,連家長也會覺得很煩,看到學校的電話就不接聽,造成了惡性循環,反而會嚴重影響到學校跟家庭的溝通。深究原因,原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要怎樣改正,而是逼于害怕被打才會低頭,這種方法根本治標不治本。因此,我們老師要慢慢改變觀點,孩子有錯時,不要急著向家長告狀,而是先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然后針對性地跟孩子聊天。在聊天中,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不對的,老師這樣處理也是為他好,從而真心接納老師的觀點,改正自己的錯誤。在平時,我們還要樹立良好的榜樣,處處以身作則,讓孩子從內心里尊重你,那樣你的教育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以舍為得,妙用無窮。在我們教育教學中也可以靈活運用這種方法,舍去自己的自以為是,舍去“恨鐵不成鋼”的批評,舍去告狀的機會,你將會得到一批自尊心強,對自己充滿自信心,而且非常尊重你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