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偉 鄭素曉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200)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文化的繁榮興盛,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意義重大[1]。在宣揚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武術文化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面對此等機遇,校園武術該如何開展來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值得探究。
中國武術,內外兼修,長短各異,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僅體現著我國傳統文化的特質,還反映了國人的文化心態及對世界的認知方式[2]。而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3]。
武術文化中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這是武術文化的根本,在學習武術時,學生能夠不知不覺、潛移默化地學習武術中的民族精神,愛國、愛家、愛人。
愛國主義精神是對武術人道德使命和價值理想的最高定位[4]。武術發展進程中有很多愛國事例可以用于學習與教學,指引學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如抗倭英雄戚繼光、破除東亞病夫之恥的霍元甲,武術先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了愛國主義精神,振奮民族精神,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武術包含的愛國精神已經深入文化精髓,強國強種的愛國情懷是每位習武者的精神寄托。
當前高校武術教學中文化育人效果不佳,主要的問題有如下幾點。第一,教學中以傳統套路技術動作為主,少有文化知識的講解與考核,考核內容多以完成相應武術動作為主,對學生意志品質及文化內涵的過程性評價缺失,學校武術組織活動少,形式單一,武術文化氛圍不濃[5]。第二,武術教師及學生對武術文化、提升民族自信的使命及富含民族精神的認識不足。第三,缺乏對武術文化育人途徑的研究與實踐,校園武術氛圍差,學生實踐文化自信行為的途徑缺失,只有泛化的社團這一實踐途徑。盡管一些學校嘗試將武術文化育人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但因缺乏良好的武術文化育人體系、系統的教學實施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武術文化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效果。武術文化學習提升大學生自信這一目的,需要全校各個組織協同完善,運用多種途徑來提高武術文化育人的系統效果。
在高校開展武術文化育人,可通過多種組織形式系統地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做到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主要組織形式有課堂教育、競賽訓練、課外活動、師承關系等,并使學生文化自信行為從他律不斷地向自律轉化[6]。
強化教師與學生的文化認識,始終把道德修養放在課程教學與考核的首要位置,文化道德學習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以傳統文化認知為前提,重置教學內容,突出武術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去掉操化套路,改為地方武術拳種,利用地域文化來提高文化自信與認知。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課程文化內涵,在武術技術傳授中,教師將武術文化、武德、武禮滲透到教學中,講解動作的攻防含義與寓意文化,使課程內容更加生動、飽滿,更富于吸引力。例如,學習仆步穿掌時加入象形文化,即“燕子點水”,輕盈快速,既學習了中國傳統象形文化知識,又提高了學生思維。在學習劍術時,講解劍的內涵,劍的文化價值,剖析劍的攻防技擊含義,同時注重武德教育,未曾習武先習德,把武德內化為學生的品德修養。
傳統武術發展,全靠師承關系來維護,各個拳種與門派,都蘊含著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師父對徒弟的影響可謂深淵,深淵到文化思維情感的各個主導環節。現在學校教師不比師父,但也要堅守文化道德及文化傳承的使命。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是課堂順利開展及對學生教育情感的保障,一日為師終身為師,基于這份情誼,老師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和文化品德,不但具有了權威性和長效性,在實踐中也具有了主動性、自覺性。
文化自信的提升,必須具有為克服內、外各種障礙的頑強意志。只有學生具有頑強的意志品質,才能在文化自信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更堅決,武術訓練競賽需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對習練者吃苦耐勞,磨煉意志品質的過程。這一過程與培養堅定的文化自信意志有著相似之處,學生能面對武術競賽的意志挑戰,就能戰勝各種外界文化及困難的挑戰,堅定不移地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意志。學校武術訓練競賽,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地域武術項目,結合現代體育科學的訓練手段與方法、競賽規則,文化內涵上去偽存真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及民族自信。
課外活動既是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也是傳統武術育人的行為實踐場所。高校多樣的課外活動給大學生德育表現提供了平臺,由他律向自律轉化。課外活動中學生自我教育行為得以展現,學校應開展多樣的課外協會活動,組織豐富的武術交流活動,各個活動組織者及老師時刻監督學生行為,給予幫助,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認識武術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將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