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隆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昆明 650500)
體育可以說是人類進步史上最為古老的文化之一,遠在原始社會的生存活動中,以體育為雛形特征的活動就已經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我國的學校體育最早要從學校開始,夏朝時期的文章中就已經開始有“校”“序”“庠”等字眼的出現,這些也正是我國初始學校的代名詞。在后來不斷地發展中,“禮、樂、射、御、書、數”中“射、御、樂”便是有著體育特質,融合下,便是現代學校體育的原型。
學校體育自誕生起顯示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它不僅體現出人類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進步,還體現出人類自身成長的進步。從學校體育的歷史發展和發揮的相應作用,再加之對現如今學校體育的了解,各學者對其有一個較為統一的說法,即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
學校體育的發展,其性質定位很重要,同時其研究對象也非常重要。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應是以“教育事實”為基礎,在教育價值觀引導下形成的“教育問題”,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教育現象,有人認為是教育事實,有人認為是教育規律。從體育學角度看,學校體育是以體育現象為研究對象,以科學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體育現象及規律,并指導體育實踐的活動和過程。但是除此之外,學校體育的研究對象不應該單單從這兩個方面來討論,同時還涉及生理、心理、力學等多個與教育和體育掛鉤的研究對象[1]。只有充分地研究科學的研究對象,才會對學科的發展有著更多的促進作用,鞏固該學科的發展。
性質,就是某個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與其他事物不同的根本屬性。學科的發展,也必須有其唯一性、獨特性,能夠輕易被其他學科所替代的學科,在其發展和研究領域,一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學校體育學的學科性質在于其是“學校”與“體育”的綜合存在,此領域既包括學校領域,或者說教育領域中的學科性質,即教育學,同時又有著體育領域,即體育學的結合。在眾多學科領域中,兩學科雜糅而成的學科不在少數,并在現代社會的需要中均衡發展,并有其獨特之處。從“學校”層面看,學校體育屬于教育學領域,其發展便需要順應教育學的發展方向,汲取教育學中適合學校體育發展的途徑與方法,以便學校體育的深入研究。從單獨“體育”層面來看,學校體育又應該在教育學領域的帶領下,不斷嘗試與體育的糅合發展,增加其獨特性,更有利于學校體育的發展[2]。此外,學校體育學不能僅僅局限在教育學與體育僅僅兩個門類中,學校體育學還應該更多地接觸生理、力學、心理等其他學科,不斷發展、完善。
研究方法通常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學校體育學的研究方法就是指在研究發現學校體育領域中,揭示學校體育學的理論問題或者新的問題現象時所采用的手段。
學校體育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決定了在研究這門學科時,教育學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可以用在其中,體育、生理、心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方法也可以用在其中。原因無他,學校體育學本身就是一門在大部分學者看來是屬于跨學科性質的學科,它即涵蓋教育學的理論與實踐,也涉及到單純體育的理論與實踐。
總體來說,不管是教育學研究方法,還是體育實踐類的研究方法,只要是在研究和理解學校體育時能夠有所幫助,都能稱其為學校體育的研究方法。同時,學校體育學要想成為一門獨立清晰的單獨學科,在研究演變過程中勢必要誕生其自己的研究方法,還是那句話,只有獨特的、不可取代的,才會有未來。學校體育只有在發展中不斷顯示器獨特性,才能不斷發展壯大,這也就對其研究方法提出了嚴格要求,學校體育學在未來的研究中也會誕生新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中,研究者都是推動這門學科研究發展的最直接動力和最強大動力。只有不同層次、不同背景、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共同參與,學校體育學的理論與實踐才會不斷豐富,變得更加科學[3]。
學校體育學的研究者多種多樣,參與其中的職業,就可成為其研究者。既然上文中提到,學科體育學可以理解為學科性質的,在教育學和體育中都有涉及,那么各級教師、教研員、體育裁判、體育教練、行業管理者都可以成為其研究者。只有從多個角度,才能豐富學校體育學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同時,各級教師要想研究透徹學校體育,除了從本身的教育學方面進行研究,還需要從體育裁判、教練員等偏實踐職業的從業者那里獲得更加直觀的理論與結果。
文明的發展靠的是野蠻沖撞與和平交融兩種方式,千百年來,各個種族、各個國家、各個部落之間無一不是通過這兩種方式而變得強大與繁榮起來的。學校體育學的繁榮與發展也需要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努力。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其不同的文化底蘊和看待事物的不同理念,要想完整地研究學校體育,那么不同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是非常需要的。同時時間和歷史也證明,學科的發展需要不同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共同努力。
將西方文明的理性發展與古老東方的感性發展交相融合,學科之間互相借鑒學習的研究者,才是合格優秀的研究者,學校體育學需要這樣的研究者。
學校體育學的不同學科研究者主要包括教育學研究者、從事體育實踐與理論研究者、生理學研究者、心理學研究者等。并不存在只包括某一種學科的單純學科,如民族教育學便是涵蓋教育學與民族學兩門學科,學校體育同樣包括教育學和體育學。季瀏教授在講座中提及,各個學科的揉合與交融才能促進學科的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發展。學校體育學既然屬于教育學與體育學的融合,那么顯然其發展也注定需要結合兩門學科。
學校體育學的學科體系是指學校體育研究的范圍,是學校體育學各個融合交叉學科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學校體育學的學科體系離不開其兩門交叉的學科,即教育學和體育學。
從教育學的學科體系來講,毫無疑問,它包括教育學的研究現象和規律問題。從體育學的學科體系來講,它涵蓋體育學的研究現象和規律問題。這樣看,學校體育分為兩個大類,即教育學方面和體育學方面,其中教育學方面又涵蓋了幼兒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家庭教育學和工程教育學、軍事教育學等,體育學涵蓋體育社會學科、基礎學科和運動學學科。學校體育作為教育學和體育學的交叉學科,二者在未來定然呈現出交叉和融合的趨勢。
任何學科或者說研究的產生,都是由現實需要所提出的。個人、社會需要是各個學科研究發展的第一動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只有前一層的需要得到滿足時,才會產生高一級的需要。很顯然,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學校體育的目的便是人們在解決了需要金字塔第一層的生理需要之后繼而產生的高一級需要。從體育發生、發展的角度來講, 增強體質, 增進健康是其最本質的、最基本的功能, 離開了這一點, 體育與其他活動也就沒什么區別了。學校體育的發展歷經波折,即便是在建國以來,其發展都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究其本源,便是生存需要構成了風險才造成的發展坎坷,建國初期的學校體育采用的是《勞衛制》的目的任務,為了建設和保衛國家,這一時期新中國建立伊始,內憂外患的實際情況下,勞衛制的出現不難理解,20世紀60年代末期,我國和前蘇聯的關系一度惡化,甚至在東北邊境發生武裝沖突,因此隨著時局的變化,此階段學校體育出現了“軍事化”的特征,各種軍事活動成為學校體育在課程中的主要內容。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的國際關系慢慢緩和,國情也沒有建國初期時的緊張,這階段我國的教育思想和國際上的教育理念不斷地“引進來、走出去”,而教育理念的成長進步也波及到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這個時候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已經慢慢接近現代化,出現了終身體育思想等多元化的目的任務。在抓緊時間建成全面小康的今天,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的引領性作用顯得尤為的重要。顯而易見,需要向高一級層次遞增的同時,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也必然整體上呈進步趨勢,這也注定了學校體育教學的目的與任務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根據學校體育的概念,通過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那么毫無疑問,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文明的發展成為了學校體育乃至整個體育發展的最終目的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