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 庫爾勒市第五中學
分層式教學是教師結合學生自身的個體學習情況、學習能力水平、技術能力的掌握的熟練度情況以及個人的愛好興趣等諸多因素,將學生進行多層次劃分后,開展的具有一定針對性的教學手段,通過這樣的分層次的教學,讓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學習感悟,從而更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通過分層式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到更多學習內容和感悟的同時,滿足不同階段學生對于知識內容的實際需求,將“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充分的落實到了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真正的做到了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讓學生得到更多教學體驗的同時,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全面提升。
小學體育課程教學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一項常規體能訓練課程,與傳統的理論課程教學內容相比,最大的差異在于,體育課程教學內容的實踐性較強,除了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掌握和事物的認知需求上有嚴格的標準要求,對于實踐能力的掌握情況和身體素質上也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但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每個小學生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差異問題,導致了小學體育課程教學在其開展上很難適應傳統的系統性教學模式(單一的、統一教學模式),這也說明了將分層教學模式合理的運用到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當中適應性是比較好的,且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發揮了良好的針對性教學指導的作用,將分層教學的應用價值充分的發揮了出來。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中通過對分層教學法的合理運用,不僅可以將學生的教學主體性充分的體現出來,而且可以將“因材施教”的涵義體現的淋漓盡致,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讓學生在單一的體育課程教學中,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并通過積極參加體育競賽活動等多種活動項目,從而贏得更多的自信心,獲取更多成功帶來的喜悅,有利于學生自身體育潛能的進一步挖掘,對于后期想向體育項目發展的學生來說,更為后期的發展奠定了堅持的興趣基礎和良好的技術能力,對實現小學生體能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在進行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當中,大多數的體育訓練教師還是采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課程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極其缺少互動交流,甚至還有一部分小學的體育課程之間演變成了學生的自由活動課,只成了一種課間教學形式,缺少實質性的教學意義。除此之外,還有極少一部分學校偏重于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將體育課程私自更改成了語文、數學、英語等教學科目等理論知識內容的教學,縮減了體育課程的教學時間和課時,這樣的行為與現階段相關教育部門開展的體育教學改革存在很大的差異,與階段新課改教學目標相背馳。而且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相關教育部門及教育工作者加快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對以往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與優化,以更好的適應現代小學體育課程教學需求。在課程的改革上,作為體育課程教師,可以更具對學生自身特點和學習特點的充分了解,采取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的方式,對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結構進行合理的設計,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另外,由于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是不一樣,在教育方面,教師應做到“因材施教”。同時,作為教育場地,學校也不應因為主科目教學課時緊張,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就將體育訓練科目私自給其他科目,占用體育課的教學時間,或是直接變為自由活動課。作為體育課程教學老師,要將小學體育課程教學重視起來,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教學切入點,將小學體育課程教育與提高國民健康意識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和更多的社會群體認識到體育課程教學對學生身體素質以及健康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對其的重視程度。
在日常的體育課程教學當中,部分小學體育教師因受傳統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的影響較深,在課程教學形式上,仍以自身為教學主體,為了滿足自身的絕對控制權,對學生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進行課程內容的教學,學生只能被動的進行學習,沒有發表以及自己意見、建議的言論時間,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互動交流,也不顧學生對理論知識內容的領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這種形式的課程教學中,一方面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不能有效的被凸顯出來,限制了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另一方面,長時間處于這種枯燥、乏味的“填鴨式”教學當中,只會削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參與率。
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評價當中,單一的體育課程評價方式只是單一的針對學生的體育成績作為基本的評價標準,而這種評價方式,對于一些體育運動能力偏差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甚至會給他們造成一些心理上的負面情緒,讓他們對體育課程失去了學習自信心,更甚者可能會影響到他們今后的發展。加之,這樣的評價方式過于的片面與激進,不能有效的將小學生的體育潛能和學習興趣充分的激發出來,甚至還可能對我國小學生體育發展事業造成一些不利影響。為此,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加強對體育課程教學評價模式的優化與改良,是現階段創新、改革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基本保障,也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體育運動型人才的重要實施手段,相關部門必須予以重視。
通過對以往教學模式的分析總結得出,我國小學體育課程教學開展分層式教學法的主要應用途徑,可以以以下幾點為切入點:
學生分層是小學體育課程教學的基礎。在進行小學體育課程分層教學中,作為體育課程教師首先要對所教授范圍內學生自身個體的特點和學習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例如,現階段小學生的愛好、身體素質等,這對后期分層教學的開展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教師在后期的分層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也可以依據學生自身的情況開展具有一定針對性的教學,并擬定好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在進行分層教學時,體育教師應對小學生的體能素質進行嚴格的審核劃分,以便為后期學生分層教學的開展提供更多的教學依據。與此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提高對分層式教學法的認知,明確落實分層教學理念,不要讓學生在對分層教學法沒有任何了解的情況下進行分層教學,從而讓學生產生嚴重負面心理情緒。在對小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素質和興趣特點分四個層次進行[3]:第一層,根據小學生自身身體素質情況進行劃分,身體素質不好且不愛喜愛體育運動的學生分為一組,從學生的思維理念上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轉變,提高學生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去主動的探索,削減他們的抵觸心理。第二層,將身體素質條件偏差,又有運動學習抵觸心理的、更不具備運動潛能的學生分為一組。體育教練可以對身體綜合素質條件不好,且不具備任何的運動潛能,卻一直想通過參加體育訓練的學生,教師組要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把自己變為體育達人的學生。第三層,可將身體素質較好,且對體育運動具有很高熱情的學生劃分一組。第四層,則主要針對身體素質較為突出,具有一定體育潛能的學生來說的專項技能訓練教學,主要以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本著學生朝體育方向發展的學生進行的進一步的提升訓練的培訓手段。總之,學生分層主要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為主,然后針對學生的不同身體素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展開的專項訓練教學。
在進行學生分層后,下一步就是針對教學進行分層。教學分層就是針對以往統一的教學訓練標準進行優化、改革,根據每層次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比如,在進行體育課程的三級跳課程技能教學是,教師可以對具有體育潛能和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增加訓練難度,要求他們要將立定三級跳的動作完整的復述出來。對于偏低一些層次的,也就是中等階段的來說,他們只要能夠掌握三級跳的技巧,并熟悉好立定三級跳的動作即可。對于低層次的學生來說,他們只要對立定三級跳的基本動作要領有了深入的了解,并鍛煉了自身的身體素質,提高了自身的協調能力就算達標。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實際應用不僅有效鍛煉了小學生的意志,提高了他們終身參與體育運動事業的認知,而且幫助學生積攢了學習自信心。
以往單一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的方式已滿足不了現階段體育教學評價需求,這樣的評價方式對于一些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來說,有些不公平,同時不利于小學生綜合體育課程教學質量水平的提升。為此,在進行學生體育評價時,教師可以進行分層評價,將學生的主體性凸顯出來,做到以學生為本的,實現評價體系的多樣化發展[4]。一方面,教師既要將小學生的活潑好動、思維想象力豐富、探索能力強等因素考慮在內,同時也要將小學生課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考慮其中。另一方面,作為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非常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認可和夸獎的,所以,教師在進行評價的同時,也要對學生的近期表現多予以鼓勵,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將因材施評的教學原則充分的體現出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的同時,促進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法在小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實際應用,不僅相關教育部門及相關教育工作者充分的認知到了分層教學法的重要性,讓他們對分層教學法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同時,分層教學法的合理運用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更符合現階段實際小學生體育課程教學要求,更有利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推動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目前新教育改革背景下,未來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發展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