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課題組
在開放的環境中,充分利用國內外先進技術、 高端人才、優質要素是高效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要條件和有效途徑。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推進天津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具有重要意義, 是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問題。 中美經貿摩擦等外部因素對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面對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過后的經濟慢增長,歐美國家紛紛加大創新力度,尋求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全球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 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推進科技創新,振興制造業,重點發展信息技術、新能源產業、航空航天航海、生物醫療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歐盟制定發展“環保型經濟”中期規劃,頒布《物聯網行動計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環保型經濟” 和物聯網技術; 日本繼續加強發展節能環保、信息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促進低碳革命;韓國實施 《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確定綠色技術、高科技融合、 高附加值服務等三大重點新興產業領域, 發達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均予以高度重視。
從產業基礎看, 經過一輪經濟的高速發展, 我國新興科技產業化能力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我國已形成規模較大、 體系相對完善的新能源產業: 光伏電池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風電內資與合資企業產品裝機容量超過外資企業。 物聯網已開始在智能物流、交通、智能電網、安防、環境監測等領域開展應用。 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IPv6 互聯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
從技術基礎看, 我國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相對較小,有些領域具有同等優勢,處于同等水平, 甚至局部領域取得領先優勢。
從資源條件看, 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我國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世界排名第一,太陽能資源也非常豐富。
一是信息技術將成為基礎性的技術力量。下一代信息網絡、移動通信、物聯網、云計算、大規模集成電路、電子元件和平板顯示等新技術的應用,將信息化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新興信息領域已成為全球信息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生物技術將是下一個主導性技術力量。生物技術的創新不斷積蓄力量, 生物產業逐步顯現出跨越式發展的跡象,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向生物制造、 生物環保等領域不斷拓展, 滲透性和輻射力明顯增強。 三是新能源、綠色低碳技術蓬勃發展。 世界各國對綠色、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非常重視, 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后, 更是將新能源、 綠色低碳技術和經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加大力度扶持和培育新能源產業。 伴隨全球資源能源環境壓力增大, 未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經濟和綠色能源消費必將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四是新材料技術將為新一輪產業發展提供動力。 新材料技術作為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既是當代高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又是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先導。 新材料技術的基礎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未來一段時間將繼續作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提供物質基礎。
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處于成長期, 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 航天航空、 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產業增速較快,支柱地位漸顯。 2020 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4.4%,快于規模以上工業2.8個百分點, 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26.1%。 創新基礎不斷夯實,2019 年, 天津R&D 占生產總值比重居全國第五, 技術市場成交額超920 億元,同比增長超27%,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81.17%,連續17 年在全國排在第三位。 市場主體持續壯大,2020 年, 天津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7420 家,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市級“雛鷹”企業、市級“瞪羚”企業分別達到8179 家、3557家和385 家,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注冊企業超過2 萬家。 麒麟軟件、360 集團、曙光、飛騰、中芯國際、新松、國家納米技術與工程研究院、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中汽研中心、中國電科十八所等一批領軍企業與高水平科研機構先后布局天津。外資企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產業主體。 截至2019年, 天津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819 億美元, 駐津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49 家(2018年),其中,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829 億美元, 占到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45.58%。 三星、SAP、諾和諾德、葛蘭素史克、大冢、維斯塔斯、歌美颯、空客、一汽豐田、一汽大眾均是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頭部企業。總體看,在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 天津形成了完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發展態勢良好,新動能增長效應不斷增強。 另一方面, 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偏小、競爭力不足、核心技術缺失, 與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潛力與優勢不相匹配。 2019 年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較低,2020 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百強榜沒有天津企業入選,2019 年天津PCT國際專利申請不足1000 件。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量和質兩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提升。
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全球化的本質特征, 在全球分工格局的大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又體現出地方化的基本趨勢。 中美兩國資源稟賦不同,一方面,中國具有大國優勢,經濟發展潛力足,市場資源空間廣闊, 內需潛力旺盛;另一方面,美國經濟總量逐漸被我國超越, 科技領域統治地位面臨威脅。 中美經貿摩擦作為外部性因素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本質上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生過程。
激烈的地緣政治經濟競爭和保護主義的經貿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干擾是一個長期趨勢, 但不能改變信息化時代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全球化性質和合作的基本趨勢。 各種保護主義和封鎖手段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全球化的底層邏輯作用下,其效果有限,且表現出妥協性和合作性。
中美經貿關系的長期趨勢將是競爭、 脫鉤與合作并行。 美國將在制造業、 高科技、地緣政治經濟、國際經濟秩序重塑等多個領域加強與中國的競爭; 美國政府企圖通過雙方脫鉤來贏得對中國的相對經濟優勢, 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金融領域、國際投資貿易協定等領域; 由于中美經濟的互補性、 巨大的規模和相互依賴的存量特征和全球性影響, 以及受益于中美經貿關系集團的政治影響力,又不得不進行各種合作。
中美經貿摩擦對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有一定影響,但影響有限。中美經貿摩擦對天津與美國之間的高技術產品供應、海外投資并購、技術合作與人才交流有一定影響。 由于美資在津投資規模較小, 天津對美貿易額在天津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不高, 中美經貿摩擦對天津經濟發展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影響有限。
天津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各類惠企政策覆蓋面廣、針對性強, 在落實國家優惠政策方面, 能夠結合自身實際做出創新, 稅費征繳領域公正合理、手續簡化,為企業降本增效帶來良好效果。 但享受政策優惠的便利性仍有不足, 納稅服務水平仍需繼續提高, 企業降本增效仍有可挖掘的政策空間, 市場化改革和營商環境的改善需要不斷推進。
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發揮京津冀原始創新、自主創新、源頭創新優勢,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 武清京津產業新城等為載體, 提升平臺創新水平, 將首都的創新研發與天津的成果轉化協調起來。 共同打造京津冀三地的國家級技術創新聯盟,進一步發揮北京、 天津和河北科研轉化互補的功能,推動京津冀科技成果互通和互補, 合力打造北方地區的創新源頭。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聚焦人工智能、 生物醫藥、 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實施“領軍計劃”,強化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協同創新, 更加注重利用市場化手段, 提升企業發展能級, 塑造科技型企業品牌新形象, 培育一批 “航母級”創新型領軍企業。把天津厚積的科技型企業創新能量充分釋放出來, 實現重點領域突破、 走出技術 “低端鎖定”困境,引領、輻射、帶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支持企業以完善產業鏈為目標, 牽頭創建產業創新聯盟, 積極開展各類創新研究項目。 強化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培育,打造“雛鷹—瞪羚—領軍” 和高成長企業接續發展梯隊, 建立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創新融合的 “產業鏈高端、價值鏈高值、技術鏈高新”的企業集群。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瞄準重點“卡脖子”領域提升創新能力。 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基礎工程, 著力加強核心技術和原始創新能力,提高天津源頭創新能力。 聚焦信創產業、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 編制科研攻關名錄, 實施一批具備重要價值的科研項目, 研發一批具有排他性的關鍵技術。 高標準建立科研實驗室, 構建一批世界領先的科研機構。
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與創新相關的減稅降費工作,推動制造業升級換代。 加快科研體制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研究解決長期阻礙產業發展的機制問題。 優化科技創新投入方式,搭建穩定支持與競爭性經費相結合的投入模式,完善“揭榜制+里程碑”等新型實施機制。 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 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權改革, 對技術創新和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合理報酬, 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持續釋放技術創新與研究創新的紅利。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對標國家發改委營商環境評價指標和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營造產業發展氛圍, 做強做實世界智能大會。 聚焦產業技術創新, 成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加強知識產權全鏈管理, 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范圍, 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
完善科技服務體系。 建設“政產學研用金”協同服務綜合體,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雙創基地”的梯度孵化體系。 打造共性技術服務平臺, 提升研發檢測等公共服務能力, 打造集群產業共性技術研發、 認證檢測等公共服務綜合體。 建成集群數據管理智能平臺, 為集群發展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加快創新產品推廣應用。 支持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等 “三首” 產品創新應用。 實施“5G+X”工程,加速5G 網絡建設和場景應用,完善配套新型基礎設施布局,促進超高清視頻、 虛擬現實等新型消費發展, 擴大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網絡教育、網絡娛樂等方面消費。 鼓勵引導“三首”產品研制單位和使用單位共同合作開展自主創新,研制新產品,投入工程化應用,實現業績首次突破。
打造開放合作的創新產業鏈。 隨著當前國內外創新體系間的相互依存度持續上升, 通過創新組織方式的全球布局、 創新要素的充分流動和資源互補, 切實降低創新的成本和風險, 不斷提升創新的效率和水平。 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通過并購、合資、合作、參股等多種方式, 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和海外營銷網絡體系,推動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 風力發電等行業 “走出去”,實現與“一帶一路”國家產業進一步融合。依托“一帶一路” 建設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 共同開展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展開多方式、多領域的經貿合作,努力在全球產業鏈的生態中嵌入不可或缺的環節, 推進產業鏈環節的一體化融合互動,實現產業鏈價值鏈的躍升,進一步提升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水平。
構建國際化、規范化、高效化的創新合作體制機制。鼓勵支持高等院校、 科研機構、 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 加強國際市場話語權和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力。 積極構建國內外行業協會、 商會的信息合作機制,通過培訓、信息支持和服務、宣傳等手段,提高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海外維權能力,及時解決“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
強化人才體系建設。 側重引進創新創業人才、 技能人才以及應屆大中專畢業生等方面青年人才。 特別加大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引進力度, 鼓勵園區為大學生到企業見習、實習,提供資金補貼和資助。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優化創新人才引進規劃。 引才過程中,要比產業發展“快走一步”。 解決人才居住、子女教育、 醫療等人才關切的實際問題, 掃除人才流動的制度障礙, 為企業吸引國際人才創造便利條件。
提升金融服務。 大力發展科技金融, 研發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產品, 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主動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 合理引導社會資本流向,拓寬融資渠道。以資本為紐帶, 綜合運用股權投資、 并購投資、 項目投資、風險投資等多種方式,支持國際國內優秀企業在天津投資項目, 引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落戶發展。 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投融資聯動試點機制, 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吸引國內外先進成果落地產業化, 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在5G、工業互聯網等多個領域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在數字經濟發展浪潮中搶抓機遇。 超前布局創新基礎設施, 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京津冀樞紐節點,深化京津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建設全國領先的大數據產業發展高地。 構建超算資源算力供給體系, 提供多層次智能算力服務。 加速工業企業數字化、 智能化轉型,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推進制造模式、生產方式以及企業形態變革,帶動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