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課題組
為深入了解國家及天津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在天津臺資企業的貫徹執行情況,以及臺資企業對天津稅收營商環境的意見和建議, 為企業排憂解難, 市稅務局稅收科研所聯合臺盟市委會, 在市政協港澳臺僑專委會和市臺辦的具體指導下, 開展了臺資企業稅收工作專項調研。
海峽兩岸是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深化融合發展是兩岸同胞心之所向, 利之所系。多年來,天津為臺商臺胞投資興業、 創業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優越寬松的政策環境,截至2020 年7 月底, 天津市共批準設立臺資企業2483 家,合同投資總額176.66 億美元, 合同臺資額119.39 億美元。 2020 年初,天津制定出臺了 《關于進一步促進津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具體措施》。 國慶節前夕, 第十三屆津臺投資合作洽談會暨2020 年天津·臺灣商品博覽會成功舉辦, 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2020 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 很多市場主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困境。 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國家和天津出臺了一系列的減稅降費政策。 天津稅務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 并在全市稅務系統開展了以 “護苗促發展,稅收在行動”的集中行動, 面向廣大市場主體講政策、問需求、解難題、聽意見。
市稅務局稅收科研所與臺盟市委會共同商定調研提綱,確定調研主要內容是:了解國家及天津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在本市臺資企業的貫徹執行情況,了解臺資企業對天津稅收營商環境的意見和建議,為臺資企業排憂解難。
市臺辦及相關區臺辦綜合分析臺資企業情況, 初步篩選21 家中小微臺資企業為建議調研對象。 市稅務局有關部門運用稅收大數據綜合分析企業生產經營和納稅情況,最終確定其中18 家企業為調研對象。
市稅務局稅收科研所聯合6 家區稅務局, 一對一發放調查問卷、 實地走訪5 家臺資企業。 組織召開稅務部門代表、臺資企業代表、財稅專家代表參加的專題稅收調研座談會,臺盟市委會、市臺辦、市稅務局、市臺聯、市政協港澳臺僑專委會負責同志及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座談會。 “人民網—天津頻道”“網易天津”對座談會進行了報道。
從目前我們開展調研的情況看, 大部分在天津投資的臺資企業,2020 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如原材料采購受阻、海外訂單減少、用工困難、資金周轉不暢等, 在企業自身努力和各政府職能部門的幫助支持下, 普遍享受到了國家和天津市給予的減稅降費紅利, 生產銷售逐步恢復正常, 企業經營者對天津今后的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對本市營商環境非常滿意。 就稅收工作而言, 眾多臺資企業一致對稅務部門的工作表示滿意和認可。 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各級稅務局通過微信公眾號、 稅企微信群及短信平臺等方式宣傳稅收政策及時到位。 有的稅務局制作視頻培訓課程, 通過釘釘等新媒體平臺舉辦納稅人網絡 “云課堂”,圍繞企業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出臺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 辦稅操作方式等進行深入解讀并開展線上互動交流答疑, 做到線上線下培訓緊密結合,讓企業“少跑路、線上問、隨時辦”,靈活多樣的方式得到了企業的廣泛好評。截至2020 年10 月,市稅務局已發布各類專題視頻88 期, 實際操作類136 期,直播類培訓1000 余場,8 萬余名納稅人接受了遠程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廣大納稅人的一致贊譽。
一是大力推動 “非接觸式”辦稅。 積極推進“非接觸式” 辦稅, 不斷擴大 “網上辦”,持續推進“線上辦”,深化應用“碼上辦”,大力拓展“掌上辦”。截至2020 年9 月底,全市有8000 多名納稅人通過微信預約辦理了預約辦稅業務。 不斷優化增值稅發票“票e 到家”業務,積極引導納稅人通過網絡申領發票,6 萬余戶納稅人通過“票e 到 家” 申 領 發 票17 萬 余次,累計申領發票2 億多份。
二是打通退稅流程的“最后一公里”。 市稅務局下大力氣用足用好各項出口退稅政策,采取精簡退稅流程,提高退稅速度等措施, 緩解企業資金壓力。 為小微企業開通退稅綠色通道, 內部加強部門協調及時調整退稅流程, 對外積極協調國庫部門暢通“直退”渠道,由納稅人“申請退” 變為稅務部門“主動退”。如河東區稅務局針對某臺資企業提出的出口退稅辦理速度較慢的問題, 通過快速審批,簡化退稅流程,以“直退” 的方式完成退稅,扶持了企業發展, 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和評價。
三是體驗“智能辦稅”的“加速度”。 市稅務部門從納稅人與繳費人的需求出發,推行對外支付稅務備案電子化, 辦理時限從過去的兩三天縮短至現在的幾分鐘;推行新辦企業涉稅業務綜合辦理套餐, 實現新設立企業涉稅業務0.5 個工作日內辦結; 推出網上辦理出口退稅服務, 平均退稅進度控制在5 個工作日以內。 積極拓展電子稅務局功能, 在國家稅務總局承諾的185 項網上辦稅清單基礎上, 實現了納稅人輕點鼠標即可在線辦結262 項涉稅事項。
一是減稅降費政策紅利直達市場主體。 市稅務部門以務實有效的舉措, 暖心貼心的服務, 確保各項減稅降費政策落實落地, 幫助企業渡過發展難關, 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稅務力量。 2020 年前三季度,天津市新增減稅降費累計達438.80 億元。 其中,2020 年出臺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288.6 億元,2019年年中出臺政策在2020 年翹尾新增減稅降費150.2 億元。各基層稅務局主動作為,積極問需, 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如濱海高新區稅務局對某臺資企業捐贈的稅收優惠進行一對一政策和申報操作輔導, 確保企業能夠及時地享受個人所得稅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 開發區稅務局積極向轄區內的臺資企業宣傳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符合條件的企業,“點對點”推送稅收優惠政策要點與辦理流程, 確保企業能夠及時享受國家的減稅紅利。
二是稅款延期繳納緩解小微企業資金困難。 市稅務局積極落實相關政策, 將本應2020 年二、三季度繳納的稅款延緩至2021 年一月份繳納, 極大緩解了企業經營的資金壓力。 為確保符合條件的企業應知盡知, 各級稅務部門實時關注小微企業享受緩繳政策情況, 調取1.5萬余戶相關企業名單, 通過手機短信形式及時向企業法人、 財務負責人及辦稅人員發送政策提示短信6 萬余條, 指導納稅人及時享受政策,各區稅務部門采取“一對一”政策輔導方式,幫助企業打消顧慮, 確保企業應享盡享。 2020 年上半年,全市稅務部門已為2.24 萬戶小微企業緩繳企業所得稅款1.47億元。
本著 “份內事情精心辦、份外事情盡力幫”的原則,內外兼顧,合力幫扶。 對于稅務部門職責范圍的問題,本著辦成事、促成事的責任心認真研究解決;對稅務部門職責范圍外的問題,主動與相關政府部門進行聯絡,牽線搭橋,促進溝通,幫助解決;對涉及市場主體之間諸如供銷斷鏈、資金短缺等問題,在尊重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稅收大數據等平臺的優勢,多措并舉共克時艱,合力護好市場主體之苗。
一是開展銀稅互動。 在幫扶企業過程中, 稅務部門緊緊抓住現金流這個企業發展的“生命線”,與金融部門“聯合開方”, 充分利用線上銀稅互動服務平臺, 將納稅信用轉化為融資額度,以“信”換“貸”,助力企業穩開新局。通過數據共享、征信互認,實現“銀稅互動”產品申請、審批、授信、放貸的“線上一站式”辦理,最快用時約五分鐘,為企業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融資服務,2020年上半年已累計為各類企業授信101 億元。 如河北區某臺資企業曾向轄區稅務部門反映, 其經營資金存在一定程度的周轉困難, 稅務部門立即通過相關渠道告知企業可以通過銀稅互動平臺等方式, 并協調區金融辦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困難, 受到了企業的高度評價。
二是助力企業解決用工難問題。 針對企業當前普遍存在的用工難問題,有的稅務部門主動聯系人力社保部門和人才市場,由企業提出用工需求和意向,免費在“北方人力微招聘”微信公眾號中刊登招聘廣告,借助天津北方人才市場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用工企業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收到了多名求職者的簡歷和應聘意向,為有效緩解企業用工難、招工難問題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獲得了企業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三是搭建信息溝通平臺。 有的稅務部門出面邀請市場監管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各類中介機構, 與轄區內企業不定期舉辦座談會、通氣會等多種交流平臺, 傾聽企業的實際需求, 提供各種有價值的信息源, 有效幫助企業拓展銷售渠道和空間,提升經濟效益。 充分利用稅收大數據優勢, 精準梳理企業需求, 主動篩選大數據促成供需雙方對接合作。 2020年以來, 稅務部門利用稅收大數據幫助企業接鏈補鏈,累計實現購銷成交額已達2.5 億元。
在臺資企業稅收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各類稅費優惠政策對于企業財務和辦稅人員的宣傳是比較充分的,也達到了預期的成效。 但對于企業經營者而言,宣傳的渠道和力度還不夠充分,加之企業內部溝通不暢,部分企業經營者對各類稅費優惠政策的了解和知曉程度不夠深入和全面,對于減稅降費的獲得感不夠明顯。
“票e 到家”本身是稅務部門為方便企業購領發票,推出的一項便民辦稅措施,受到了納稅人的廣泛好評。由于尚未明確郵寄費用的支付主體, 有的區稅務部門用自有經費或政府支持經費支付,對企業而言是免費的;有的區稅務部門由于經費不足,而由企業支付費用。有的納稅人對這一情況了解不夠全面,因此產生疑義,甚至誤認為個別稅務部門落實政策不到位。
由于稅務軟件受稅收政策更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系統升級頻次相對比較頻繁,操作不夠便利。有企業辦稅人員反映,升級頻次較多,有時遇到系統升級時, 一些涉稅服務無法及時辦理,在線等待的時間相對較長。
在召開的臺資企業稅收調研座談會上, 有的專家學者提出,目前稅務部門、市場主體與金融機構三方的聯動機制取得明顯成效, 還可以再更深層次開展金融和稅收創新, 開發更多的有關稅企貸方面的金融產品, 充分發揮稅務和金融部門的職能作用。
有臺資企業辦稅人員反映, 臺籍人員取得勞務報酬后, 在辦理代開發票業務時政策不夠明確、 流程和手續比較繁瑣。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2035 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遵循的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形勢的發展對稅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作為重要政府職能部門之一的稅務部門, 要把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與總結“十三五”稅收工作、謀劃“十四五”稅收發展緊密結合, 在不折不扣落實減稅降費政策、 依法依規組織稅費收入、 持續改進辦稅繳費服務、 進一步落實落細稅費優惠政策以及不斷優化稅收執法方式和稅收營商環境等方面進一步提質增效。 堅持“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 理念, 當好企業的“服務員”, 注重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厚植有利于市場主體發展壯大的稅收營商環境,為更好服務“六穩”“六保”工作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在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 中體現天津稅務之為。
一是加大對企業經營者的稅收政策宣傳力度, 采用多種形式, 精準宣傳國家和天津市頒布的各項稅費優惠政策, 使企業經營者在規劃整體生產經營活動時, 通盤考慮國家稅費政策的因素和影響, 增加企業經營者的獲得感。 二是關于“票e 到家”服務郵寄費用的問題, 建議開展深入調研,摸清底數,統一費用支付渠道,加強宣傳,消除誤解。 三是關于臺籍人員代開發票不夠便利問題,建議與市臺辦等政府職能部門溝通協調, 完善相關辦稅政策,優化流程,方便辦稅。四是關于稅務軟件升級頻次問題, 建議軟件升級之前做好預案, 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提前告知辦稅人員, 盡可能減少軟件升級頻次及對業務辦理的影響。
稅務部門具有聯系市場主體直接廣泛的優勢。 對臺相關部門具有聯系臺商臺資的獨特優勢。 部門間可以充分發揮各自在不同領域的優勢和特點,在優化營商環境、服務市場主體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 在充分用足用好各類稅收政策的同時, 助推稅收幫扶措施由“護苗”向“育林”層次拓展,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寬的視角, 深入分析臺資企業共性問題, 研究推出惠及面更為廣泛的幫扶和助力措施, 精準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
推動實現金融和稅收創新, 運用稅務部門的納稅信用等級評級系統, 結合金融機構的信用貸款等級評價機制, 為金融機構提供優質的客戶群體, 幫助在生產經營中遇到暫時困難的優質企業提供金融扶持, 助力企業解決融資遇到的實際困難。 從長遠角度看, 金融機構可以向有資金需求、 納稅信用優良的企業提供專項用于稅款支付的金融產品 (如 “穩稅貸”),在財政部門的支持下,實現財、稅、企、銀共贏合作,促進包括臺資企業在內的各種市場主體快速健康發展和成長。
還責于納稅人是國家稅務總局征管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 但這不意味著放任不管, 稅務部門要強化風險管理,降低納稅人的“納稅過錯成本”。首先是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強化事中事后管理,從納稅人的日常納稅申報到年終匯算清繳; 從企業的日常辦稅行為到與納稅有關的經濟指標進行全方位的風險管理。其次,建立納稅人年度稅(費) 風險自主應對制度,將風險管理的關口前移, 實現風險管理由稅務部門單純事后糾錯到納稅人事先預防和稅務部門事后糾錯相結合的轉變, 促進征納雙方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共治共享。 最后是利用大數據分析, 對不同的稅收風險分類提醒和集中推送, 提醒納稅人及時發現和應對涉稅風險, 及時改正納稅錯誤, 減少因非主觀因素而犯錯,采取“首違不罰”,從輕處理原則, 最大程度降低納稅人非主觀納稅過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