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云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教師進修學校,福建三明 365000)
六年級是小學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個常規教學單元(下一單元是“綜合性學習”單元)。與其他單元相比,這一單元的教學有哪些共性與個性呢?筆者分析了本單元的教材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究了教學中應如何依據教材特點,緊扣語文要素,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本單元編排了四篇課文,從內容上看,這些課文有對生活哲理的思考,有對自然現象的探索,有對身邊事物的研究,有對科學真理的發現,還有對未來的奇思妙想;從時空上看,有關于中國古人的記錄,也有發生在近、現代的故事,反映了從古至今,中外不同國度的人們對科學的思考和探索。四篇文章雖各具特點,但都體現了“科學精神”這一人文主題。
除了鮮明的人文主題,本單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語文要素在單元各個板塊的內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文言文二則》讓學生初步感知人物是怎么說明觀點的;通過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學生能比較全面地感悟作者是如何運用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的;《表里的生物》一課讓學生進行基于文本證據的觀點表達;而“辯論”“小練筆”則是這一方法的實踐運用。
《文言文二則》通過有趣的小故事來闡明深刻的道理;在《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作者通過列舉科學家們不斷探索的故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此外,本單元還編排了描寫童年生活的記敘文《表里的生物》,以及構思新穎獨特的科幻小說《他們那時候多有趣啊》。四篇課文,四種體裁,體現了教材內容的豐富多樣。
本單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語文要素,在學生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有所滲透,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口語交際”要求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說明觀點,并試著演講”。關于議論文,學生已在本冊第二單元學習過《為人民服務》一文,對課文是如何圍繞中心論點“我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展開論述的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表里的生物》一課中關于評價人物的方法,與本冊第四單元語文要素“從不同角度體會人物品質”有密切的聯系。
本單元的“交流平臺”與之前所有單元的“交流平臺”都不同。一般來說,交流平臺往往是對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方法、習慣等進行梳理、小結。而本次“交流平臺”卻是對學生六年來的語文學習進行的一次大總結,通過這樣的梳理,讓學生進一步明晰語文學習的好方法與好習慣,為未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此外,議論文閱讀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四學段的要求,本單元“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訓練,既鏈接了前面所學的知識,也使學生對議論文這一文體有了一定的了解,與初中的議論文學習進行了有效銜接[1]。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個方面編排單元內容。其中,語文要素是組成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因素”,包括學習語文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等。在整套教材中,語文要素以單元為單位進行系統編版排。在具體單元中,語文要素以“課后習題”“閱讀鏈接”“交流平臺”等助學系統呈現。用好助學系統,有利于準確把握教材特點,促進語文要素的有效落地。
以“閱讀鏈接”為例,《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后安排了《詹天佑》一文。從單元整體視角來看,此處的閱讀鏈接是對人文主題的拓展和延伸。兩篇文章雖然體裁不同,但都體現了“科學精神”這一主題,學生結合課文閱讀《詹天佑》一文,能對“科學精神”有更加完整的認識,同時感受到在當時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中國人迎難而上、不懈努力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單元課文文體各不相同,有文言文、議論文、散文、科幻小說等。教師應依據文體特點,圍繞語文要素,合理設計教學過程。例如,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議論文的文體特點,采用四個板塊的模式來推進教學。
【板塊一】圍繞課題,理解觀點
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作者的觀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前兩個自然段,理解這個觀點的含義。
【板塊二】讀懂事例,領悟寫法
(1)細讀事例,引導比較:這三個事例在敘述順序上有什么共同點?(都是按照“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找到真理”的順序來敘述的。)(2)展開討論,發現秘妙:這樣的敘述順序與課文觀點有什么相似之處?(事例的表述結構與觀點的表述方式存在一致性。)
了解了這一表達方式,學生在完成課后小練筆時,就能嘗試根據證明觀點的需要把自己搜集到的事例按順序敘述出來。若沒有這樣的指導,“小練筆”很容易變成“觀點+具體事例(不經加工)”的簡單疊加,忽視了內在的邏輯順序。
【板塊三】再讀事例,把握聯系
(1)思考:為什么選擇三個并列關系的事例?(緊扣觀點,更好地證明觀點,增強課文的說服力。)(2)討論:三個并列關系的事例是如何過渡的?(課文用“無獨有偶”“更有趣的是”這樣的詞匯、語句進行過渡,使三個事例有機聯系,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謀篇布局,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單元語文要素的理解。
【板塊四】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在這一板塊,教師通過讓學生閱讀“總結觀點”部分,深化學生對作者表達觀點的理解;再充分利用課后的《詹天佑》一文,豐富學生對“科學精神”內涵的認識,進一步落實語文要素;最后讓學生運用本課學到的說明觀點的方法,完成課后的“小練筆”。
這樣的教學根據議論文的文體特點,圍繞作者的行文思路展開,能較好地將語文要素落到實處。
1.整體入手,雙線并進,變“點式”為“鏈式”
教師應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方面出發,以單元整體教學思想觀照每課教學,使語文要素的落實經歷循序漸進、不斷完善的過程,使語文學習成為一個整體。
2.加強整合,任務驅動,變“順序”為“變序”
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按教材編排順序開展教學的方式,如把“交流平臺”放到單元學習起始階段,還可以整合單元內容,以落實語文要素為目的開展單元整體教學。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學要求,充分發揮教學智慧,從而真正用好教材,發揮統編版教材的優勢,切實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