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泗玲
(山東省新泰市平陽小學 山東 泰安 271200)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培養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所以很多語文教師開始創新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師格外重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程度,但還是常常忽視了學生對文章中語言知識的積累及把握。學生能準確回答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也清晰地理解了文章大意和作者情感,但這并不能證明學生掌握了語言文字的運用精髓,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加強語言文字知識滲透,提高思考語言文字用法的空間,才能切實幫助學生鞏固語言文字基礎。同時教師也要借助語言文字幫助學生完善知識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知識,體會和感悟語言文字運用方法,從而使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得到健康發展。
2.1 理解字詞含義,加強遣詞造句。小學語文教師應認識到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性,并利用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手段烘托語言文字運用的魅力。通過帶領學生對字、詞展開聯想及進行造句,促進學生積累語言文字使用經驗的同時,增進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祖父的園子》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展示一個五彩繽紛的園子,并在相應的圖片上標記本課需要學習的字詞,如蝴、螞蚱、嗡嗡、割、鏟等,然后要求學生觀看圖片及解決字詞問題。學生在觀看圖片上對應的字詞時,會對其含義有大致的理解,然后通過翻閱字典對其讀音和含義加以確認。當學生弄懂這些字、詞的讀音、含義、用法后,筆者又要求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進行遣詞造句。通過開展“比誰句子造的好”的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造句的積極性,還使學生在相互比拼中錘煉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2.2 增加交流互動,提供說、寫機會。相較于其他學科,語文知識過于呆板、機械,學生在學習時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這對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內涵即為不利。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增加交流互動的方式,提供說和寫的機會,讓學生在表達想法和觀點時錘煉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從而真正實現對文章大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父愛之舟》一課教學為例,本篇文章情感真摯,文章大意也很容易理解,所以筆者將課堂交給了學生,提出一些有梯度性的問題,如“你們喜歡爸爸嗎?”“爸爸長什么樣子?”“爸爸會怎樣表達對你的愛?”等,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交流探討,以此感受“父親的愛”。然后帶領學生閱讀本篇課文,欣賞作者是如何描寫父親和表達自己對父親的愛的,并要求學生借鑒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手法,寫一篇關于父愛的短文,以此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2.3 在寫作過程中增強語言文字應用。作文是語文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它在整個語文考試中占據極大分值比例,要想提升語文成績就必須要克服寫作上的短板。客觀的說,寫作文是錘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過程,所以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應結合課本教材特點,合理設計寫作任務,從更多的角度上訓練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增強學生對字詞、句子、段落的把握,從而在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經驗的同時,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走月亮》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將文章劃分成兩個小部分,然后要求學生分別采用仿寫、擴寫、縮寫、改寫的方式,反復整合、概括、分解這兩部分的語言文字,使學生深入感受不同字詞組合的語言效果。這樣一來,既能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又能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力,更能使學生在更加寬泛地想象中錘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2.4 開展課外閱讀,強化知識積累。小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生活經驗不豐富,閱讀是他們認識事物變化和理解事物本質的重要途徑,而只從課堂教材上的文章中積累語言文字知識,顯然不能滿足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需求。因此,教師應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從更多的讀物和文章中開闊視野和增長見識,以及汲取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和經驗。比如在學習《女媧補天》后,筆者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習需求,推薦《女媧造人》《封神演義》等作品,讓學生在深入閱讀中加強對“女媧”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比如在學習《草船借箭》后,筆者又推薦《三顧茅廬》《舌戰群儒》等文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諸葛亮這一人物特點。通過從人物著手,引導學生積累詞匯,最終構建完整的語言知識體系。
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思維,積累語言文字知識。通過開展造句練習,增加交流活動,以及組織寫作和課外閱讀,才能使學生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錘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促進語文綜合能力的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