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金湘 龐程
當前,我國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背景,提出了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戰略的實施根本在于人才。高校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1],需要多方共同協作。教育部近年來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并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科技園等實踐平臺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進一步整合校內外資源、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是推動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
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經濟增長方式、結構以及發展動力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因此,國家提出了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也就意味著高等教育亟需緊跟國家戰略的調整來轉型發展,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國家連續出臺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文件[2],文件的主要精神是要求當前高校要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強化創新創業實踐,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業能力。由此可知,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國家對高等院校的實踐育人提出了新要求,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改革,亦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
人才是稀缺資源,而創新驅動的發展根本在于人才。高校作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載體,需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徹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創新創業的基礎理論主要通過理論課程貫穿于培養全過程。實踐平臺是將學生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相貫穿的橋梁,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創業項目孵化、創業實訓、創業崗位實習等,可以使學生的創業想法與意愿真正地落地,對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意義深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這會導致為其發展提供智力支撐的教育需要進一步改革。近年來,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文件中多次提到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3],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當前服務經濟結構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保障,必須從多點、全方面縱深推進。尤其是要重點主抓實踐環節[4],加大投入力度,為大學生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因此,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是未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積極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有助于大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及增長才干。
目前,大部分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在于平臺的建設和管理方面缺乏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平臺建設的主要模式有兩種:一是部分高校單獨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以創新創業學院為主體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建設。該模式優點在于可以將分散于各二級學院的創新創業資源統一進行整合,可以統一面向全校開設創新創業類通識課程。不足在于,大部分單獨成立的創新創業學院沒有自己的生源,生源主要分布在各二級學院,且師資力量來自不同部門,良莠不齊,開課時沒有經過統一的培訓,導致授課質量不高,與專業的融合度不高,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割裂,人才培養成效并不顯著;二是由各二級學院以各專業作為實踐平臺的主體,各專業分別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各專業分別向學校提出專業實驗室的建設要求,最后由學校的實驗中心負責承建。該模式最后導致的各大專業實踐平臺各自為政、重復建設,形成壁壘,無法實現資源的共建和共享。
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重視程度大幅提升,大部分的高校都在人、財、物方面加大了投入。然而對于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最為核心的資源在于師資,師資力量的雄厚程度直接影響到平臺的質量。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量子科學、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平臺師資力量較為薄弱,理論雖扎實,卻缺乏實踐經驗。此外,學校對師資培養的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內部培養師資缺乏相應的動力機制。校外師資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大力引進校外師資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師資的力量,然而不足之處在于,校外導師在企業當中基本擔任中高層職務,日常事務較為繁忙,對學生的項目指導較為有限,不利于平臺的可持續發展。
在“雙創”背景下,地方各高校通過多渠道、多舉措尋求實踐平臺資源。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師資、專業背景等原因導致實踐平臺的資源較為緊缺。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其企業及創新資源比邊遠地區要更具備優勢,處于首府和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在獲取企業資源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而處于經濟落后地區的高校,其所在區域的企業和創新資源都較為匱乏,從而導致高校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基地和實習崗位。此外,由于受到學校實訓室、實驗教學軟件、實驗教師等客觀因素的限制,部分實驗教學安排在大四上學期,這必然會導致該教學與學生的專業實習相沖突,難以達到良好的實踐效果。
實踐平臺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科學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要加大校—院之間的統籌力度,確保實踐平臺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探索成立校級實踐平臺管理機構,由負責教學的分管副校長擔任,主要負責全校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的整體規劃與建設,同時落實日常的管理與維護。要加大資源的開放共享力度,改革現有實踐教學管理模式,優化流程。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加大專業實驗室的建設力度,積極引進VR技術、3D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與新設備等,及時升級實驗教學軟件,滿足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訓要求。此外,高校可以通過學習和借鑒國外高校的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和企業,將更多的資金和設備投入到實踐項目當中,并通過打造一體化的實訓平臺,有效緩解大學生創業實踐機會不足的問題。
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校企合作[5]。通過校企合作,可以促使實踐平臺的指導老師深入一線,與企業進行深層次的對接,提升實踐技能,有效地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此外,可以通過校企雙方共建專業實驗室、共同開發實驗教學軟件、開發實驗課程等方式,全方位地提升指導老師的實踐水平。要加大實踐平臺經費的投入力度,引進一批在企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業務骨干、企業經理等到高校擔任項目指導老師,充分發揮其在一線的經驗優勢,大力提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此外,校企雙方可以大力建設實訓基地,讓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到實訓基地進行實崗掛職,進一步提升其實踐能力。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應用型本科院校在實踐平臺建設方面首先要突破學科之前的界限,促使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首先要從課程體系入手,相近的專業基礎課要相互打通,同時再增設跨專業的交叉學科。在實踐環節方面,可以通過“跨專業創新創業綜合實訓”等將不同專業的學生集聚在一起進行跨專業協作,在實踐環節培養創新思維和積累創業的經驗。此外,在校內實踐平臺的建設方面,可以通過建立移動終端多功能實驗室、VBSE 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驗室等,實現不同專業之間實踐教學資源的開放共享,從而有效提高實踐平臺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