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筱甜
據統計,2020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74萬,作為2020屆的本科畢業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生們沒有進行線下實習,無法參加線下招聘會,民辦高校本科生網投的簡歷石沉大海,學生找工作面臨巨大的壓力,在這種壓力之下伴隨的是恐慌、焦慮、害怕、失眠、抑郁等情緒,出現極度的心理失衡狀態,一方面是畢業壓力帶來的情緒不穩定,另一方面是身體內在機能變化所產生的應激反應。作為思想政治輔導員,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就業擇業問題,及時幫助學生調整心態,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引導學生正確擇業與就業[1]。
學生W(化名),女,中共預備黨員,籍貫為廣東省某地級市,廣州工商學院財會類專業學生,2020年畢業生。該生綜合素質良好,成績中等偏上,在校期間擔任班干部,是教師的好幫手、同學的好榜樣,為人踏實誠懇,但性格內斂不擅表達,缺乏自信。一方面,該生畢業后想留在廣州市工作,另一方面想回家鄉考取公務員,但目前該生對公務員考試并沒有足夠的把握。
正值畢業之際,該生由于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在家休養三個月,直到九月份好轉后開始投簡歷找工作,因錯過畢業招聘黃金時期加上她性格內向、不夠自信,所以在求職路上屢屢碰壁,該生逐漸感到迷茫和無助,開始不斷自我懷疑和否定,陷入自我厭棄和與無所適從的狀態,不知道何去何從,從而尋求教師的幫助。筆者聽后意識到問題緊迫,須及時處理[2]。
面對該同學的困惑,作為其輔導員,筆者非常希望盡快幫助該同學解決眼前的困惑和困難。筆者通過與該同學的交談后分析發現,該生在就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就業有錯誤的認識,過于理想主義。在學校時,W同學一直熱衷參加社團活動,但存在對工作的理解與認識不夠的問題,在實際找工作過程中,當意向單位給出較低的待遇時會讓她產生一種“被低看”的錯覺,沒有正確認識到自身所學的財會類專業是一個需要經驗積累的行業;在校期間缺乏工作實習機會,畢業后想找一份薪資企業各方面都滿意的工作,沒有清晰明確的就業目標。
2.不能在不同的就業方向中分析出各自的優劣勢,并與自身進行匹配,給予個人正確的評價、判斷,從而做出合理的選擇。W同學既想考公務員又想去企業上班,從本質來說這兩條路要做的準備共性較小,存在較大的差異。從她自身的準備來說,很顯然沒有足夠的能力讓她兼顧這兩種選擇,但是她又無法做出選擇,自己到底要走哪條路。
3.對自身定位較模糊,缺乏明確的就業方向,從而產生矛盾,糾結是遵循內心等待著滿意公司的offer,還是降低求職標準,先就業再擇業。
基于以上情況,筆者采取的解決方案既要能緩解學生焦慮情緒,又要幫助該生作出就業抉擇。在本案中,筆者通過了解班級同學和分析本校4502名畢業學生發現,他們的平均薪資水平為3695元/月,所采用的解決思路是制作生涯平衡單。所謂的生涯平衡單,是將所有的生涯選擇與條件以量化方式呈現,計算結果,從而做出較佳選擇的一種決定方式。具體步驟是先讓W同學對個人就業方向選擇作出客觀的評價,列出個人就業的測量評價指標,并根據各指標對學生重要程度進行“重要性權重”賦分,得出各方案的分值,通過對比各方案得分值客觀選擇較好的方案來協助學生進行職業決策。
根據以上思路采取兩種方法:第一是開展班級就業促進分享會,讓班級已就業的同學分享個人就業情況;第二是對W同學將要面臨的選擇以量化統計的方式進行測算,主要分為三個方面:擇業影響因素、不同方向的風險值、個人壓力,重要性權重系數分別為4分、3分、3分。通過學生個人描述來看,影響擇業的因素中主要有以下五項因素:薪酬待遇、專業匹配度、地理位置、職位穩定性、發展空間。
首先,分別對擇業影響因素進行重要性權重比例賦值(即在就業選擇的五大因素中各項指標所占比例),W同學認為薪酬待的權重系數為3分,地理位置3分,專業匹配度2分,職位穩定性1分,發展空間1分;其次,通過對不同就業方向選擇風險值進行賦值,對考公務員和企業就業的成功概率和風險值進行賦值,重要性權重系數各為5分;最后,對個人壓力自測,考公務員的壓力值和直接就業的壓力進行賦值,重要性權重系數分別為6分和4分。
根據上述數據,筆者制作了W同學的理想狀態的決策量表(見表1)。通過對各方案的選擇進行評分,得出每個方案的分值(以滿分為10分進行評分,風險值負向計分),然后將各指標分值列出,最后根據各項打分乘以各指標的重要性權重計算出總得分(見表2)。
表1 W同學的決策評分量表
表2 W同學的決策評分量結果量表
從W同學的三種就業選擇中可以看出,現階段選擇企業就業中已有工作選擇是最理想的。盡管在薪資待遇、職業穩定性和發展空間上不是那么滿意,但從W同學個人的情況看,是目前的最優方案。
當W同學看到方案得分時,該生明顯猶豫不決,對分析結果持懷疑的態度,根據理性分析所得出的方案結果,在W同學心中是第一個被排除的選擇。該同學的個人理想的就業目標是選擇4.38分的考公務員。究其原因,W同學潛意識尤為看重職位穩定性,因此把公務員作為第一選擇,根據分析進一步掌握了解學生的心聲之后,筆者將就業指導咨詢與理性選擇的理論相結合,闡明就業與擇業的關系,通過分析目前學校整體的就業情況以及就業水平,讓W同學認識到,結合她自身特點以及優劣勢和目前已有選擇的情況下,理應先就業再擇業。經過這次就業指導,W同學半個多月后就業成功,并表示對擇業與就業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大學畢業生是學生向社會過渡的一個重要時期,就業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與職業選擇,輔導員應該運用專業的職業理論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本案例中,筆者采取了量化分析方法幫助學生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以及運用管理學知識幫學生找出自身現階段的最優決策。此外,發揮朋輩領導的作用,通過線上就業論壇的形式在班級內開展就業分享促進會,引導學生主動發言,探討就業形勢,相互分享,從中吸取經驗,從而幫助畢業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
首先,大學生就業是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作為輔導員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為學生開展就業指導咨詢,不能用個人的主觀想法來影響學生的選擇,而是要客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剖析自我,培養學生理性選擇的能力。其次,要以共情的角度去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的處境,客觀看待整體的就業形勢,緩解就業壓力,讓其學會分析自身的優劣勢,揚長避短,激發學生的動力,在就業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能夠更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最后,輔導員要學會運用客觀的測量工具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增強學生的說服力。要學會總結學生產生迷茫的重要因素,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情況,利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提高自信心,增強心理調節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