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夢涵 周楠嵐
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以下簡稱法考)自2018年設立以來,就以報考人數多、題量大、難度高、通過率低等特點,被視為最難通過的考試之一,備受社會關注。廣大法學專業學生在備考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還伴有不同程度的考試焦慮。焦慮情緒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體驗到的一種重要情緒,是一種以過分擔心、緊張、不安、恐懼等為主的負性復合情緒體驗,伴有失眠、消化機能減退、全身不適和自主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癥狀。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夠完成某一行為或技能的信念、信心[1]。盡管專家學者們對考試焦慮和自我效能之間的關系已經做出了一些研究,但在現有成果中,關于法學專業學生對考試焦慮與自我效能之間關系的研究寥寥無幾,因此這些成果的針對性不強,且沒有提出可供參考的應對措施,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也缺乏指導意義[2]。
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法,通過網絡平臺面向大學在讀學生發布問卷,共有105人填寫問卷。經篩選,有效問卷共87份,有效率為82.86%,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被試人口學變量分布狀況/(N=87)
根據考試焦慮量表計分規則顯示,12分為低水平考試焦慮,12-20分為中等水平考試焦慮,影響不大但需要被試進行自我調整,20分以上為高水平考試焦慮影響較大,需要引起重視。法學專業學生考試焦慮與自我效能感平均值與標準差的統計如表2所示。
表2 法學專業學生考試焦慮與自我效能感平均值與標準差
由表2可知,法學專業學生考試焦慮的平均值為19.16分,接近中等水平考試焦慮的上限,高出有關研究得出的平均值17.35分,因此,法學專業學生的考試焦慮程度屬于中等偏高的水平。有研究顯示,我國男性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得分為2.69±0.57,女大學生得分為2.55±0.53,也有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總體平均得分為2.669。其中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為2.24分,較前人研究結果偏低,這說明法學專業學生較其他專業大學生而言,認為自己能順利通過法考的可能性不高。
由表3可知,大四學生自我效能感得分顯著低于其他三個年級的學生。這表明大四學生認為自己不大有把握順利通過法考,原因可能在于臨近法考,復習任務重,信心不足,加上大四正好是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面臨考證、畢業、升學、就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心理負擔較重。
表3 法學專業學生自我效能感在年級上的差異
利用 SPSS軟件對考試焦慮和自我效能感進行相關分析,旨在探究法學專業學生考試焦慮與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根據相關數據可知,考試焦慮與自我效能感呈顯著負相關。法學專業學生的考試焦慮程度越嚴重,其自我效能感越低。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來看,目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培養質量不高、就業率較低,學校培養的法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實際需求。本文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絕大多數高校以應用型法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注重傳授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卻忽視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尤其是心理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學習與備考的過程中心理壓力巨大,自我效能感降低,且缺乏有效的調適方法[3]。此外,有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常常圍繞著法考的考點來安排教學內容,更有教師甚至將法考教材當作教學用書,有意無意地給學生灌輸了法考的重要性,加重了學生的焦慮情緒。
一是加強心理教育,提升心理素養。對大部分想要進入對口崗位的法學專業學生來說,通過法考是必備條件之一,這既加劇了學生的考試焦慮,也增加了學生的就業難度。對于個體而言,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對整體而言,不利于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為培養合格的法學專業人才,學校應抓住大一這個關鍵期。在新生入學后,除了要加強學生對專業認識的引導,更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養。例如可以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突出實踐操作環節,將情緒調節的技巧教授給學生,便于學生在日后進行自我調適[4]。
二是轉變就業觀念,減輕就業壓力。根據安徽省多個高校公布的2020年就業質量報告,不難發現,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始終處于較低水平。安徽財經大學2020屆法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60.34%,在所有專業中排名倒數第七;皖南醫學院則為63.33%,排名倒數第三;合肥工業大學為84.09%,在76個專業中排名倒數第四。以上數據表明,法學專業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為解決法學專業學生面臨的就業問題,學校應分階段做好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在大一、大二階段,重點引導學生摒棄陳舊的就業觀念,打消非公檢法機關不去、非升學不可等觀念;在大三階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專業比賽,以及嘗試進入相關領域實習,積攢實踐經驗,為日后就業奠定堅實基礎;在大四階段,學校就業辦工作人員、輔導員等相關老師應立足實際、扎實履職,提供擇業創業指導服務,幫助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實現就業目標[5]。
三是聯系用人單位,合作培養學生。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則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了就業機會。為了探索適合應用型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可以嘗試聯系當地的有關用人單位,如律師事務所、大型企業的法務部門、法律考試培訓機構等,與這些單位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合作關系。學校負責大一、大二階段基礎知識教學,用人單位負責大三、大四階段的實習,保證本校法學專業學生更好地將法學理論運用到實踐中,以實踐驗證所學的理論知識。對實習表現優秀的學生,經推薦可以留在用人單位成為正式員工,為學生精準、高效地就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