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強
松溪縣隸屬于福建省南平市,縣域面積1043平方千米,轄9個鄉(鎮、街道)109個村(居)約16.8萬人,是國家級生態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近年來,松溪縣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發展茶葉、百年蔗、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竹木加工、精密鑄造、機械制造、纖維新材料生產等產業也持續壯大。“十三五”期間第一產業占比逐步下降并趨于平穩,第二產業小幅上升,第三產業升幅較大,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為17.7:36.4:45.9。
雖然目前松溪縣多數企業的用工對象仍為基礎勞動力型,但產業結構變化對人才需求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悄然增加。據統計,參加松溪縣人社部門組織的“春風行動”等招聘活動的企業,都有提供技術技能人才崗位,約占總用工人數的13.5%。制造類企業除財會等一般性專技崗位外,還增加了數控、機修、焊工等技能要求較高的崗位,以及機械師、工程師、設計師等專技崗位。這些崗位或是空缺,或是人員流動快。穩定的現有員工的個人能力,大多是在長期工作中“熟能生巧”磨練出來的,有著本崗位較高超的實操水平,但“科班”出身的比較少,知識水平不夠系統。這些技術技能人才需求中,大多沒有提出明確的技能等級,其技能人才需求“量”有增加,對“質”的要求還沒有體現大的變化。
“事物的變化和發展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同樣遵循這個規律。從松溪產業調整的總體趨勢,以及企業壯大發展情況來看,松溪產業對人才需求必將是從“求量”向“提質”轉變。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不僅直接關系著自身的就業質量,還對企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松溪縣經濟相對落后,人才引進又沒有特別的優勢。為此,必須把目光轉向本縣職業教育,通過加大培育本土人才,解決服務企業人崗匹配問題。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與目標”指出,“……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1]。”有了這個改革方案的指導引領,辦好職業教育就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和方向。推進松溪縣職業教育更好發展的當務之急是全力辦好公辦職業教育。
松溪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松溪縣中職校)是當前松溪唯一的公辦職業教育機構,該校于1981年起步舉辦職業技術教育,堅持需求導向,圍繞產業調整,推進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為松溪縣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的實用技能人才。由于“重普教輕職教”的思想長期存在,造成社會群眾產生“讀職校,就是當工人,就低人一等”的觀念,加上缺乏科學規劃和長效投入,學校的基礎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結合當前松溪縣中職校的實際情況和滿足當前產業技能人才需要,發展職業教育可以從“兩個面向”“兩個深化”著手。
1.引領優秀專業。松溪縣的現有工業企業中對維修電工(非民用電工)有較多的需求,焊工、車工、機修、數控等技能人才也有企業需要,但這方面的人才很難在短期內培養。松溪縣中職校有電工、焊工相關的師資設備,也有專業設置,還有與學校合作的企業,這些工種學員畢業后就業都比較容易。所以,有必要發揮現有優勢,把這個專業打造成優秀“拳頭工種”。
2.打造品牌專業。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家庭服務行業技能人才需要日益增多,帶來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尤其是月嫂和養老護理這兩個工種。松溪縣中職校可以設立“家庭服務”課程,納入常規教學內容,發揮“松溪縣家政實訓基地”實訓作用,繼續辦好家政服務成人函授班,配合政府部門打造“松溪家服”品牌,培養更多的勞動力去從事家庭服務等第三產業工作。這既是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措施,更是促進勞動力(特別是女性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的良好渠道。
3.發展特色專業。茶產業是松溪的一大支柱產業,在經濟結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近年來,松溪縣委縣政府著力推進茶產業的全面發展。“弘揚茶文化、引導茶消費、服務茶產業、繁榮茶經濟”的主導思想,已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全縣茶葉種植面積7.56萬畝,茶毛茶產量1.04萬噸。茶葉種植面積、茶業企業數量、茶業從業人員都有相當規模。但是松溪縣茶產業很多從業人員的職業資格,如評茶員、茶藝師、茶葉加工工等,都是短期培訓取得的,“科班出身”的從業人員為數不多。因此,建議增設“茶業”專業,從茶葉種植、管理、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培養專業的“技術+技能”人才,打造松溪縣中等職業教育的“新名片”,進一步促進松溪縣茶產業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提升產業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同時,可以考慮把版畫、瓷器、寶劍制作等具有松溪特色的行業,納入今后發展的范疇。
松溪縣中職校作為松溪縣目前唯一的公辦職業技能培訓學校,有著師資、場地、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還有多年的辦學實踐經驗,可以結合社會需求,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等學校常規教學的空檔期,形成固定的辦班模式,選擇合適的職業技能課程,大力開展已就業人群職業技能培訓,如電工、焊工、家政等,提升崗位從業人員技能,在增加求職人員就業機會的同時,初步滿足企業穩定發展、提高效率的需要。特別是對安全生產有著較高要求的電工、焊工等工種,更是要用好學校機電教室、現代化焊接車間等專業設施設備,主動對接社會需求,舉辦“技能提升班”。要充分發揮技能大師和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引領作用,培養對象不要局限于中職校教師,要面向松溪縣各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勞動者,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更多的技能人才。
松溪縣中職校在辦學過程中實行“校辦廠”“廠中校”,推行“引企入校”“派師駐企”等方式,與湛盧精密鑄造公司、普侖斯(福建)泵業公司、暢宏電子商業園等松溪知名企業開展合作。還與縣婦聯共同建設了“松溪縣家政實訓基地”,并以基地為依托開展技能培訓和就業推薦,有了一定的校企合作基礎和產教融合經驗。但在合作過程中,基本上是以學校為主導,企業參與主動性小。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校企合作要遵循“平等自愿,互利雙贏”原則,就需要升級校企合作的版本,由學校主導模式逐步向企業主導模式轉變。學校要把為企業培養合格員工作為課程設置的指導方針,主動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合作[2]。學校要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企業要利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為學校提供實訓、實習、見習等設備設施和場所,參與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反饋教學情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與校企合作。
松溪縣中職校的前身“松溪四中”初中部停辦后,教師未能及時分流到其他初中學校,導致當前教師超編、老年化嚴重、結構不合理,文化基礎學科教師居多、技能教師缺乏。解決這個難題,一是要實行學科教師分流,將現有的文化科教師分流到缺編、少人的其他中小學任教,文化科教師可“跨學校”任教,把編制用于招聘專業技能教師;二是降低教師招聘要求,把專業、技能作為招聘首要條件,把這類崗位人員納入“緊缺急需人才”,適當放寬年齡、身份、學歷等方面限制;三是試行教師特設崗位,招收學校“一專多能”的優秀畢業生留校當“助教”,并預留編制,在經過一定年限和相關考核后轉任正式教師。這既能解決師資問題,還能通過“職校學生也能入編”這一事實,改變學生、家長對職業教育現有看法。四是推行外聘教師制度,聘請松溪縣各行業高技能人才和縣外職業院校教師為“編外教師”,邀請他們定期到學校授課傳技,解決教學與師資匹配問題,讓專業課程更加豐富。
職業教育是與就業結合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是為社會和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推動職業教育更快更好發展,需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提升認識,把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讓發展職業教育成為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在服務企業產業人才需求的同時,為推動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