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詠梅 利津縣教育局
內部審計工作是審計監督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國家審計監督制度當中的核心構成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8年就對審計工作的加強提出了決策部署。《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這一個規章制度的出臺和落地,更是對內部審計機構的主要職責、審計人員的權責分配以及審計工作的監督引導等等進行了全新的目標設定,提出了更為優化的導向要求。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教育部對原《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進行了修改完善,對加強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不同層級政府針對于教育領域的投入總額也在不斷的增加。通過對相關的數據資料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經費的總投入已經由2016年的38 888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50 178億元,增長29%;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由2016年的31 396億元增到2019年的40 046億元,實現了高達28%的增長比例。以S縣為例,“十三五”期間該縣先后投資10多億實施了“標準化建設”“解決大班額”“全面改薄”“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極大的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由2016年的6.5 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8.7億元,增長34%。如何保障教育資源使用安全,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促進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對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單位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內部審計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通過內部審計,可以讓單位組織的內部控制工作更為科學,更為優化。內部審計在內控體系中具有其他監督控制不可替代的地位,內部審計人員更了解教育系統的實際情況和教育政策、教育資金管理使用規定,更能在內控體系中發揮優勢作用。因此,完善內控體系,提高學校的內控質量,必須重視內部審計在內控體系中的獨特地位,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的預警作用。
該縣位于美麗的黃河三角洲,東依黃河,北瀕渤海,總面積為1 665.6平方公里,在轄區范圍之內一共有4個鎮、2個鄉,513個村(居)委會,總人口約31萬人。現有中小學校29處、幼兒園44處。目前只有縣級教育主管部門配備8名兼職內部審計人員,鄉鎮(街道)和各基層學校既無內審機構也未開展實實在在的內部審計工作。據了解該縣所在省市其他縣區狀況與該縣情況差不多,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當中做出了如下的規定:根據國家管理制度的相關規定,應該設立單獨的內部審計部門。審計人員要有編制。要對審計人員的招聘情況和錄用情況設定嚴格的標準。內部審計人員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要具備一定的審計能力以及法律意識認知。當前,獨立審計機構的設立、審計部門與紀檢監察部門的合署設置以及審計部門與財務部門的合署設置是教育機構內部審計機構設置的主要方式。以S縣為例,審計與財務合署辦公,縣級教育部門無獨立的內審機構,無審計人員編制,審計人員由教育主管部門的財務部門和縣教育財務集中核算中心財務人員兼任,財務人員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這樣就無法保證內部審計機構獨立、客觀完成審計任務。
首先,專業的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內部審計人員的自身素養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從當前的發展現狀來看,內部審計人員尤其是基層教育部門審計人員沒有經過法律、經濟、工程等專業培訓,專業欠缺、年齡偏大、審計經驗相對缺失、沒有辦法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準確的判定和分析。以S縣為例,從知識結構來看,該縣級教育主管部門兼職的8名內審人員1人會計系列、1人經濟系列、其他6人都是教師系列,半路出家;從年齡結構來看,40歲—50歲的6人,40歲以下2人,年齡偏大。二是激勵機制不健全,審計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在當前大的教育環境影響下,很多學校關注的重點都在教學領域,但是對管理的重視程度還不高,各類評先樹優、職稱晉升側重一線教學老師,后勤工作人員職稱晉升渠道窄、待遇低,缺乏工作積極性。
由于領導對內部審計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基層審計人員業務素質低,人手少、工作量大、審計方式和技術手段落后導致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出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基礎工作薄弱、覆蓋面不廣、審計制度不健全,審計職能需要進一步強化,審計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等。聘請第三方審計的中介機構良莠不齊,對于教育系統審計業務不熟,應付了事,使內部審計流于形式。
為深入推進鄉村教育振興計劃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基層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的投入力度,教育事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改革和發展機遇,教育內部審計的任務會更加繁重。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教育內部審計力度,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規定》當中對于我國教育部門內部審計的設置方式也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市、縣教育主管部門負責指導和監督本區域內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檢查業務質量,開展業務培訓、組織內部審計工作交流研討。作為基層教育部門,縣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基層學校的業務指導和審計力度,各級各類學校也要建立內審機構,配備審計人員,扎實有效開展內審工作。
提高單位領導對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和經濟責任意識,為基層教育審計機構配備專業內審人員,同時做好業務培訓和交流工作,提高內審人員業務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建立獨立于教師系列之外的單獨的考評機制以及人員聘用機制,保障內部審計人員享受與一線教師一樣的權益;建立獎勵激勵機制,提高內審人員工作積極性。
在內部審計工作發展的過程當中,還要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為審計工作的進步注入更多的元素。要積極開展內部審計為支撐、外部審計為輔助的新型的審計模式。通過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高度整合,減輕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壓力,規避可能存在的風險危機,確保審計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和進步。內部審計機構還要對第三方審計機構的審計業務開展情況進行跟蹤和評價。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審計軟件,創造性的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實現教育內部審計以財務審計為主向財務審計與管理并重轉型。
基層教育部門的內部審計最為關鍵的要素就是做好常態化的審計工作以及專項化的審計工作,重點對重大經濟決策制度落實、預算執行、財務收支合法和效益情況、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情況等進行審計,以審促改,有效提高基層學校的思想認識和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對生均公用經費的審計力度,重點審計公用經費支出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有無損失浪費等行為;二是加強對學校以及幼兒園等教育機構食堂支出情況以及消費情況的審計活動,避免專項經費被挪用或者是擠占等等不良局面的出現;三是開展財務預算執行與決算審計。對學校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成本支出的控制情況等進行嚴格的審計,讓資金的使用效率不斷提升;四是加強專項資金的內部審計監督,注重專項審計活動的發展和進步,加強對項目計劃的審計,確保項目能夠如期完成,實現自身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五要進一步完善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職能作用;六要實施內部控制制度的審計活動,找準切入點,關注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情況和落實情況,對不同單位內部控制的基本情況和效果進行評價和總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要提出整改的方案和建議,尤其要注重風險的防范和控制。
在審計工作當中主要包含著三個工作流程,第一是發現問題環節,第二個階段是對問題的揭露和剖析,第三個階段是進行整改和完善。其中,對于有關情況的跟蹤檢查是極為必要的,以審計整改為支撐,才能切實提高審計效能。基層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由于缺乏專業的財務人員,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較多,根據審計的結果進行整改和完善是最為關鍵的核心要素。把教育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擺在干部管理的重要位置,要不斷的提升廣大干部人員的理財能力以及經濟責任的履行能力,同時這也應該成為干部考評的一個關鍵要素指標。在校長以及園長任用過程當中,均應查看其經濟責任審計情況,對確實缺乏財務管理能力的,建議不作為一把手任用。
市級以上教育部門所在地區經濟發達、人員素質高,內部審計工作規范有效;縣級及縣級以下內部審計工作是整個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的薄弱環節。為此,我們必須加強對基層教育部門經濟活動的管理和審計監督,充分發揮內部審計獨特而重要的作用,采取多種方法和舉措,讓黨風廉政建設實現預期的質量和目標,這對于教育秩序的維護、對于教育領域的優化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