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嚴文暉 周雨清
贛南師范大學,江西 贛州 341000
民俗體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植根于數千年的中華民族精神之中,其發展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從不同的角度與方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國民俗體育的發展歷史文化、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及發展進程。民俗體育在當前社會治理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與對國外先進文化的借鑒與吸收,使得我國寶貴的民俗體育傳承發展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寧都“橋幫燈”是我國民俗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寧都客家人祭拜祖先、娶親添丁祝賀的產物,以宗教文化和圖騰文化來表達其思想文化,已被列入寧都縣和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寧都“橋幫燈”是一項集健身、娛樂、藝術、欣賞為一體的大型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它承載了客家人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和團騰文化思想觀念,反映了客家人追求生存發展的強烈愿望和對故土的懷念和渴望團聚的情緒。寧都“橋幫燈”民俗體育具有典型的儀式性、集體性與競技性,其儀式性表現在慶祝上年結婚娶親,生兒育女添丁慶祝儀式有嚴格規定的祖先祭祀程序和活動內容以及約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規矩要求,巡燈時路過每家每戶都會進行一些吉利話的吆喝儀式,以達到祝福之情。其集體性表現在該活動每家每戶都會積極參與,上年結婚娶親,生兒育女的添丁戶要按規定制燈祭祀表演,村里上年沒有添丁的也必須每家每戶派出三個代表進行游燈,是一項大型的宗族集體性活動,其競技性表現在巡燈之后的鬧燈與追燈,巡燈完畢全體人員回到起點進行追燈,龍頭追龍尾,要求扛燈人員具有一定的體力與競技能力。
作為一項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漢帝廟祭祀和橋幫燈游燈活動是結為一體的,于每年正月初一進行籌備,安排各項活動事儀。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生孩子的人家定時大擺酒宴,首先迎接首事和樂隊,同時接受親朋好友的道賀。親朋好友以鞭爆道賀,越至親的人,鞭爆越大。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五,活動參與者待夜幕降臨時進行游燈巡演活動進行慶祝。 作者在現場親眼目睹執事人員每家出一張長凳子長凳上安三盞燈,每盞燈里面點一顆蠟燭,大約到傍晚時分(6點半左右),每家每戶到指定的地方集合,每家每戶按照先后順序首尾相接,除龍頭和龍尾的安排比較特殊之外,其他的先后順序全由報名順序安排,因為龍頭寓意萬事順利吉祥如意之意,所以,一些家庭比較富裕的村民會出高價買下龍頭,而又因為在遠古時候龍虎斗中龍的尾巴被老虎咬掉了,又寓意為失敗和倒運,因此主持該活動的人常常要花錢雇人來抬龍尾,等所有參會人員來齊便開始“起丁”,抬龍頭的人會在開始前喝彩說一些吉利的話,村民積極應和,然后開始“鬧春”繞著村子走一遍,經過每戶人家,而每戶人家也要在龍燈經過時放鞭炮以示迎接,一些富足的村民也會花錢讓龍頭進家門單獨說一些喝彩的話語進行祝福,當繞完村子一周后,回到起點,進行橋幫燈龍燈表演,龍頭由中心向外繞再繞回中心,進行龍燈表演。
“橋幫燈”活動可以為參與活動的人們提供安全感和宗族慰藉,寧都“橋幫燈”民俗活動是一項需要全村出力,協力合作的宗族文化活動,可以團結村民力量提高村民的體育文化鑒賞力與參與熱情,從而起到調適心理的作用。
“橋幫燈”民俗體育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適應時代而發展的文化構建。對其進行保護傳承發展,可以保護我國村落的剪紙文化、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能夠凝聚地方人心,鼓勵大家積極向上,也從側面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
“橋幫燈”是一種大型群體聚集共同合作的民俗體育,要搞好這樣一次大型文化活動,就需要組織者具備良好的人際關系,女人負責剪燈花與制作橋幫燈,男人參與巡燈與游燈表演,在活動中凝聚力量、共同合作。“橋幫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參與者齊心協力、相互配合。開展“橋幫燈”活動,不但可以促進鄉民、宗族和鄰里、親戚相互之間的社會交往和情感溝通,還可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緩解人們之間的矛盾,維護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橋幫燈”民俗體育活動是寧都客家人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境下創造的,包含著寧都客家人先人敬仰和恭敬,由于“橋幫燈”對體力的要求比較大,該活動的參與者也必須是體力較好的青年人,且在巡燈中要通過吆喝吉利話來活躍氣氛。這對參與人員的道德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通過參與該項活動也可提高人們在外行走時的行為規范和素質。
“橋幫燈”活動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間,該活動被國家列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在人們在敬神祝人的同時,集市貿易活動與外來觀眾的飲食文化消費也空前活躍。許多寧都人民甚至許多外地人慕名而來觀賞“橋幫燈”游燈活動,這大大促進了的當地消費經濟的繁榮發展,推動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人們通過各種新興的娛樂方式和手段進行消遣,對傳統民俗體育的了解甚少。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并未親自參與過“橋幫燈”活動,對于“橋幫燈”的文化內涵、具體結構和某些細節所包含的獨特文化內涵所知甚少,此外,活動無立專門的組織人。現在對“橋幫燈”活動內容比較了解的主要是老藝人和年長的客家民俗專家,新一代傳承人緊缺,“橋幫燈”的傳承開始出現問題。
現在“橋幫燈”的開展不是一戶人家或者小群體能夠承擔的起了,因此“橋幫燈”的保護、傳承與政府的扶持力度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對活動主要采取是放任自流的態度,不進行干預,不會主動組織活動。寧都縣政府針對就寧都“橋幫燈”雖已成功立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橋幫燈”保護和傳承的實際工作中由于當地政府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扶持,無實際的保護行動,這使得“橋幫燈”的保護和傳承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
近年來,盡管政府擴大了對“橋幫燈”項目的相關建設與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橋幫燈”民俗體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文化消費水平,但該活動仍未從根本上改善目前貧乏的農村文化生活現狀,曾坊村的文化器材如電腦、圖書等文化資源長期得不到更新,文化建設落后,使得曾坊村村民對“橋幫燈”民俗體育活動關注度較低,嚴重影響了“橋幫燈”民俗體育活動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除了通過傳統的宣傳和傳播方式外,還可通過網絡、電視、廣播、海報等現代傳播技術大力宣傳這一優秀的民俗體育文化,讓“橋幫燈”不僅僅局限于寧都城鄉和贛南地區,而是以獨特的文化魅力走出贛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不斷傳承發揚光大。應重視“橋幫燈”申遺后的保護工作,成立“橋幫燈”保護領導小組;通過普查、登記、照片等資料的完成建檔工作;積極保護“橋幫燈”儀式民俗體育原有的豐富文化內涵。充分利用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的有利時機,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聯合體協及分布鄉鎮更新農村圖書室與文化室等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主要傳承人給予扶持,重視繼承人的培養,讓“橋幫燈”能夠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