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春燕
青海民族大學體育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洪水鎮隸屬于樂都區下轄鎮,處于樂都區東南部湟水河南岸。火龍舞是洪水鎮洪水坪村、河西村、馬家營村、下王家村等地非常流行的傳統社火活動。這種民間體育活動據文獻記載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瘕埼栌纸小八;瘕垺薄J呛愉业貐^典型的“夜社火”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洪水火龍舞旨在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收,人丁平安,六畜興旺。
洪水火龍舞在馬家營一帶有悠久的歷史,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傳說,賦予了火龍舞文化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其一:在很久以前,村民們在村后山上備有干柴、麥秸之類,遇到劫匪或亂兵來臨,放哨者便點火示警。村民們看見山頂上的煙火,便互相招呼,扶老攜幼,紛紛進入山口避難。這一烽火救村民的故事在當地幾乎是家喻戶曉,廣為流傳。[1]其二:這一民俗源自羌人的狩獵活動。古時湟水谷地森林密布,野獸成群。每當秋季來臨,先民們就會舉行大規模的狩獵活動。當一天的狩獵結束,便會舉行慶典宴會,夜幕降臨,點起篝火,載歌載舞。[2]
火龍舞是洪水鎮群眾開展的一項獨特的民間體育活動,活動從正月十四開始到正月十六結束。因為火龍舞是河湟地區典型“夜社火”中的一種,所以活動在夜間進行,場地以高山為主,道路蜿蜒盤旋,表演場面異常熱鬧。呈現出人在火中舞、龍在天上飛的壯觀情景。
龍身的長度一般為36尺,象征農歷一年360天,每三尺為一節,每三節為一大節,共12小節,表示農歷一年為12個月,扎小火龍時又在龍身上扎了四道繩子,代表春夏秋冬。“龍身”前加戴上栩栩如生的“龍頭”,這樣火龍便制作完成了。
傍晚時分,隨著傳承人的一聲令下,扎制的兩條火龍在喧天的鑼鼓聲和吶喊聲中,由二三十個小伙子抬著從村里的廣場向山頂的烽火臺進發,待火龍到達時,點火的使者引燃柴火,數百名火把手也紛紛點燃手中的火把,把兩條火龍從尾部引燃,剎時,夜幕下的山巔火花閃耀,一道道火焰照亮了山野,也照亮了人們的心。兩隊人馬擎舉火龍,從山頭吆喝著蜿蜒而下,那陣勢儼然巨龍從天而降,火把像銀河繁星綴滿山嶺,與村里搖曳的燈籠交相輝映,讓紛至沓來的游客驚嘆不已。[3]
樂都洪水鎮位于湟水谷底,交通相對比較落后,農耕經濟是社會主要的生產方式,洪水火龍舞在群體中世代傳承,并與洪水鎮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給洪水鎮地區帶來發展和開發機遇。與此同時洪水火龍舞活動在物態要素、意識形態、組織要素等方面形成強有力的沖擊。逐漸影響洪水鎮火龍舞傳統文化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生存場域的變遷使洪水鎮群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精神文化生活趨向多元化。現代生活方式進村民視野,使原有的軋制材料、軋制工具、傳統的儀式、技術動作等傳統文化,因場域變化而難以繼續完整保存。[4]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類項目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方式相比較為特殊,它僅僅是單線的“心授口傳”,依托于兩三個傳承人,且分布在不同的村落之間。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都會影響火龍舞傳承鏈。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部分的火龍舞傳承人和其他移民一樣不斷地涌入城市,離開他們所經營的場所和從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間接影響則是火龍舞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大量的人口進入城市,尤其是年輕人都離開鄉村,便無人學習火龍舞,做下一代傳承人。傳承形式的特殊性和傳承人數的廣泛性,為尋找有效傳承人和保護傳承方式帶來一定的困難,這也使少數民族民俗傳承鏈隨時存在著中斷的危機。[5]
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河湟地區交通由過去“以馬代步”變為“以車代步”。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讓原本信息閉塞的洪水鎮能夠獲得更多的文化訊息,一些當地社會精英乘互聯網的東風,讓更多現代信息融入傳統村落和火龍舞的傳習發展中。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火龍舞傳統文化市場產生了強有力的沖擊。失去了文化市場上的主要占有額,失去了被民眾主流選擇的少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活動,其競爭力在比較中不斷弱化。正面臨著消失、瀕?;驍啻奈kU,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火龍舞保護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
在學校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個優秀的資源,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通過進行研學拓展活動、參觀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傳承體驗中心等形式,借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大舞臺,讓更多的青少年、兒童了解并熟知火龍舞及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孩子們走進藝術、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形式是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但可以向群眾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而且可以促使當地廣大城鄉群眾建立文化自信觀念,同時在豐富當地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
要想得到更好的保護,就需要提高其自身在多元文化中的競爭力。新媒體的便捷性可加快洪水火龍舞的傳播,網絡社交媒體和短視頻平臺類似大家眾所周知的微信、抖音、快手、快閃、微博、小紅書等各大社交app平臺的普及和盛行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在手機、電視、電腦等設備為大眾提供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一些數字化的產品。洪水火龍舞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得到便捷、全面和系統的展示。然而我們應借力移動端網絡媒體的東風,大力推廣火龍舞,吸引更多的群眾來保護和傳承火龍舞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火龍舞活動中,讓更多的人熟知本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熟知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族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