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甜 錢莙
產教融合反映了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社會人才需求統一的最佳途徑,是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產教融合是指學校與產業在人才培養、技術開發、成果轉化中緊密合作,在理念上高度認同,在戰略上高度一致的辦學模式。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為社會發展培養高質量的人才,而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還需要借助于產業的力量,產業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同時高職院校又為產業輸送高質量人才,并最終實現兩者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這種辦學模式的實施,可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人難的問題,既提高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又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由于產教融合在我國高職院校中實施的時間不長,所以還有各種因素造成人才培養困境,這就需要處理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優化和調整產教融合辦學模式,最終全面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1]。
“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是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催化劑。由于受體制、意識、政策、資金、參與主體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部分高職院校在實施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遇到不同的困境,進而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前期調研不夠充分,導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不匹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無法得到企業的認可;第二,高職院校專業和課程建設與企業生產不匹配,專業方向與課程內容無法與企業項目以及崗位需求對接,導致學生所學無法滿足企業所需,人才培養質量無法滿足企業需求;第三,師資水平無法滿足產教融合需求,同時具備高水平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師較少,制約了產教融合的進一步發展;第四,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監督體系,無法及時監控產教融合的運行狀態,導致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出現偏差;第五,產教融合參與主體各方利益不夠明確、政府引導不到位、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等,都制約了產教融合的發展[2]。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經濟緊密聯系的重要樞紐,也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所以,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從學校、企業和社會發展等視角出發,制定出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切實為企業發展提供助力。應該由學校、企業、政府等參與主體協商制定人才培養,綜合各方面的需求,最終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高職院校要深入企業開展調研工作,明確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標準。企業積極參與到人才培養目標制定中,并將其納入企業的發展目標,切實發揮產教融合的主體價值。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做好銜接工作,為學生提供實訓機會和平臺,全面塑造學生的職業能力。經過雙方協商,學校定期輸送教師和學生到企業參觀、實訓和實習,既能夠提高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能,又能鍛煉學生在企業文化、崗位技能需求等方面的能力,從而培養出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切實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3]。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最終需要到企業中,為促進企業發展創造價值和提供服務。因此,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上,應充分考慮到企業的需求,才能夠把控專業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高職院校的教育目的是為社會發展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同時也為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人才服務,為了契合這一目標,專業和課程設置都應該緊緊圍繞企業和產業發展所需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學生所學符合企業所需,最終才能夠達成多方共贏的目的,這也是產教融合辦學模式的核心價值。由于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組織專業團隊對產業發展趨勢展開研究,并與企業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然后對專業建設進行合理調整,與產業發展需求進行無縫對接[4]。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應以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為本位,尋找企業和學校課程建設的最佳融合點。可以邀請行業和企業專家對課程資源開發進行指導,從企業需求角度對課程資源開發提出高質量建議,使課程資源能夠適合企業未來的崗位需求,切實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我國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產教融合辦學模式能夠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兩方面的素質,才能真正將產教融合辦學模式和理念落實到位。所以,高職院校可以以產教融合平臺為橋梁,選派優秀教師到企業進行兼職或者培訓,通過多元化培訓渠道,提升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教師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和崗位能力的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學校還可以利用企業資源,聘請企業技術骨干為兼職教師,既能向學生傳播企業文化,又能夠從實踐的角度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學校教師可與企業技術骨干定期進行交流與學習,互相彌補專業上的不足,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良好條件。
實訓基地是落實產教融合的重要場所,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基于產教融合辦學模式下的實訓基地,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規劃與協調功能,協調好學校、行業協會、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各方主體,將教學、生產、技能實訓、職業素養、技術創新與社會服務融合為一體,打造全面、高效的人才培養基地。為了確保實訓基地的高效運行,要以人才開發為本位,促進實訓成果的轉化。合理規劃實訓教學內容,將基礎性實訓、專業性實訓和崗位實操進行有機結合,逐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以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條為主線,合理規劃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模、類型,與企業崗位能力需求相對接,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5]。全面發揮實訓基地參與主體的價值,將企業文化、管理、資源、產品、師資和行業標準等融入實訓基地,建設教學、培訓、技術研發、技術創新和技能競賽高效融合的實訓基地,為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平臺。為了促進實訓基地的高質量運行,應該協調好各方主體的利益訴求,并且最大化地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價值,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實訓基地。
產教融合辦學模式的順利開展,還需要一個完善的管理機制作為制度保障,將政府、學校、企業各方面主體納入管理機制。在政府的政策引導下,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法律法規和內部制度建設為校企雙方合作提供保障機制,調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明確學校和企業的主體利益,在平衡點中尋找符合雙方共同的利益,滿足雙方利益訴求,是促進校企長遠合作的重要條件。高職院校與企業要從戰略發展高度協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共享,既能夠保證學生就業,又能夠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從而促進校企雙方的長期發展。搭建“四位一體”協同育人平臺,引導學校、企業、行業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完善協調監督體系,健全人才培養管理監督機制,切實保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符合企業發展的需求,有效改善人才供給脫節問題。
高職院校是為我國社會發展培養優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機構,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發展。產教融合是近年來職業教育開辟的一條新的發展道路,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發展,發揮雙主體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為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創造有利條件。為了促進產教融合,應建立完善的教學運行機制,激發產教融合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優化育人平臺,調整專業和課程建設,打造高素質的“雙師”隊伍,健全人才培養監督機制,切實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為促進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輸送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