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彩艷 鄧瑋楨 陳海麗 林曼云
黎族是海南島上具有悠久歷史的居民,根據記載,黎族先民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時期就在海南島定居。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亞、保亭、陵水、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部分在海南其他地區與漢族雜居。黎族具有古老且別致的民族習俗,如聞名中外的“三月三”“沉香文化”,以及《鹿回頭》《洪水的傳說》等傳說。黎族素有和漢族等其他民族友好相處的優良傳統,據記載,秦漢以前就有中原地帶的漢族人在海南島北部地區和黎族人民共同居住,從事經商、漁業生產,并開始了黎漢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蘇軾把儋州當作第二故鄉并辦學堂,揚學風,東坡村、東坡田、東坡橋、東坡帽等都表達了黎族人民的緬懷之情。黃道婆居崖州40年,對黎族女性學習棉紡織技藝進行了改進和廣泛傳播。蘇東坡、黃道婆等與當地黎族居民的情誼史是黎漢民族歷史的見證,也是海南黎族等眾多少數民族與外來民族文化適應、文化融合的良好反映。
少數民族文化適應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不同文化的群體及其成員在相互直接的、持續的接觸中所產生的文化與心理雙方面的變化過程,發生改變的可能是某一群體及其成員,也可能是接觸的雙方。而在實際的不同群體接觸的過程中,更多的變化往往會發生在弱勢群體一邊。學者Berry認為文化適應分為四類:整合型、同化型、分離型和邊緣型,將黎族居民在文化適應過程中采取的策略分為四類:對黎族和漢族文化的態度都積極,重視保持黎族文化,并與漢族及其他民族交往,屬于整合型;當黎族居民對漢族文化的態度更加積極,屬于同化型;分離型則對黎族文化持有更積極的態度,重視保持和認同黎族傳統文化;當黎族個體既不認同黎族傳統,又對與漢族及其他民族進行交流都沒有興趣,是邊緣型[1]。
已有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在文化適應過程中,會形成自己不同的文化認同態度模式,黎族的文化適應特征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適應特征具有相似之處。通過質性和量化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676名海南黎族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9名黎族居民進行了深度訪談,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首先黎族居民個體的文化適應方式以同化型為主,其次是整合型,再者是分離型,最后是邊緣型。但黎族居民更傾向于積極尋求同主流文化的互動。大部分黎族居民文化適應程度較高,對主流文化呈開放式接納態度,認可漢族文化的同時也認同黎族傳統文化,他們對黎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差異有客觀認識,能夠虛心學習漢族的先進技術。
黎族由于其獨特的歷史和地理條件,形成了相對獨特的文化心理。自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以來,海南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黎族地區也產生了快速且急劇的變化。海南自貿港建設是更加全面地改革開放,將進一步加快國際化進程。多元文化背景下主流文化與黎族傳統文化價值觀具有較大差異,對人們所期望的行為模式是不同的,這種文化變遷對黎族原本的社會心理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這可能給黎族在社會交往、經濟交往和價值觀念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2]。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推進和自由貿易港的打造,海南島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其經濟、教育等實力將進一步快速提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省外人士與外籍人士前來旅游、購物、定居、就業。隨著海南自貿港加速發展,多元文化也將呈現出在交流中相互碰撞、在發展中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的態勢[3]。黎族人民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面臨的文化適應考驗和挑戰比任何歷史時期都要突出,他們在面臨多元文化時或擔心接納主流文化會造成被同化,造成本民族文化消融,或擔心無法很好融入主流文化,難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如何在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接納其他文化的同時保持民族文化自信,保留民族文化完整性,并積極主動進行民族文化傳承,并與其他民族文化進行平等交流、相互促進,是新時代黎族人民所關心的問題[4]。
部分學者對黎族文化適應性做過一些研究,但調查研究相對較少,缺乏在海南自貿港建設進程中對黎族文化適應的精準量化研究。黎族文化適應存在著多樣性、矛盾性,不同性別、不同居住區,不同年齡、不同教育水平的黎族居民在文化適應過程中都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在相關理論指導下,對黎族居民文化適應情況開展深入細致的科學調查和研究,系統分析和總結黎族居民的文化適應模式,為提高黎族文化適應性提供依據。
海南自貿港的建設,繼續提升黎族乃至整個海南島的文化教育水平,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大力推廣普通話、英語等方面的學習,掌握與其他民族交流的語言工具,才能有效提高文化適應力。其次,提升黎族文化教育水平,了解先進文化和技術,充分認識海南自貿港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在紛繁復雜的文化環境中辨別是非美丑善惡,這樣才能更好地審視自己,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熱情全面推動海南自貿港的建設。最后,增大職業培訓供給,提升黎族居民信息素養。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建構與其文化適應意識、能力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在海南自貿港建設中,加大對海南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職業培訓供給,尤其是在進行常規職業技術培訓的同時,開展跨文化溝通和信息素養培訓,通過觀摩學習、角色扮演、實際演練等方式提升黎族居民的跨文化溝通、解決問題能力和新時代信息素養。
海南自貿港建設要求黎族居民秉承傳統文化、緊跟時代創新,通過不斷創新和大膽實踐,為黎族傳統文化注入活力,不斷提升黎族文化的自身魅力,讓黎族文化在世界的舞臺大放異彩。首先,把黎族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增強黎族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多元文化的態度、價值觀以及跨文化的知識和技能,是從根本上提升黎族文化適應的理性選擇;其次,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打造黎族文化品牌,進而提高文化吸引力和傳播力。通過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文化傳播,如建立黎族數字圖書館、博物館,制作微電影、短視頻、微信公眾號、電視、報紙等途徑,加強宣傳黎、苗等民族的文化精髓,讓黎族居民充分理解民族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自信[5]。
完善的人格特質、良好的社會支持對黎族文化適應、維護身心健康都有積極作用。黎族居民的人格特征是外向的,渴望刺激和冒險,他們在面對多元文化時,能積極接納主流文化。三亞市作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在黎族地區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和測評、個體心理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等,有效地提升了部分黎族居民的心理素養。海南自貿港建設涉及海南全體居民,需加強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社會支持體系,將社會心理服務拓展至海南所有黎族地區,幫助黎族居民提升心理素質,提高心理素質,從而進一步提升黎族居民文化適應水平,更好地投入到自貿港建設中。
海南自貿港建設要在尊重外來海南人員本土文化風俗和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組織外來人員主動了解并學習黎族傳統文化、社交禮儀,增強對黎族的語言、學習、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了解,幫助大家全面了解海南,消除對黎族文化的誤解,對黎族文化形成嶄新的、全面的認識。通過平等對話與交流,在相互了解、尊重、認可的基礎上,有效提升海南黎族居民的文化適應性,使黎漢等民族感受民族大家庭的溫暖,更好地融入、適應自貿港建設,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共同推進自貿港建設,全面提升黎族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促進民族大團結,促進民族共同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