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彬彬 董東棟
當今世界正處于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和大調整時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存在的問題層出不窮,氣候變化、恐怖主義、貧富差異等問題及非傳統安全威脅不斷增加,世界面臨著極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越發加深。與此同時,人類為應對一系列的共同挑戰,逐漸認識并接受了包括全球治理觀、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在內的全球價值觀。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指出“我們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旗幟鮮明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中國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大旗,維護世界和平,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追尋共同發展的道路[1]。
2019年12月,中國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多例肺炎患者,后確認均為病毒性肺炎;2020年1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同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成為全球性“大流行”疾病;2020年12月31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8000萬,死亡病例接近180萬。此次疫情的突然暴發,對全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全球經濟也遭受到重大的打擊。病毒面前不分國界不分人種,疫情將全球性問題和全球性風險徹底顯現,全人類從此不得不共同面對這百年一遇的危機和挑戰[2]。
中國是第一個被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的國家,中國人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體現出崇高無私奉獻地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地醫護人員舍己救人奮戰一線、解放軍戰士奮勇馳援各省疫區、各地志愿者們殫精竭慮支持抗疫、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這場抗疫最終得到了有效控制,而我們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在這場“戰疫”中,我們不僅僅失去了4743名同胞,在抗疫期間國家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一線救助,全國各地緊急停工停產,全民居家隔離,對全國經濟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帶來了許多的困難和挑戰。在抗擊疫情最艱難的時刻,我們得到了國際社會提供的許多寶貴支持。一百七十多個國家的領導人,50個國際和地區組織的負責人以及三百多個外國政黨和政治組織對中國表達了慰問和支持;77個國家和12個國際組織為我國捐贈了物資,許多國家的地方政府、民間機構和個人向中國提供了熱心援助。這中間有我們的“巴鐵”老友捐助的國庫儲備的全部口罩,有俄羅斯盟友三次包機護送的上百立方米的援助物資,有日本朋友集體募捐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支援物品,還有世界各地學生為中國人民錄制的加油打氣視頻等,這次的疫情,中國得到了全世界各地的善意和幫助,我們深深為之感動并銘記于心[3]。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中國深知這是全世界人民命運與共的時刻,僅致力于本國的疫情防控不可能獨善其身,各國必須相互扶持,并肩作戰,才能取得戰役的最終勝利。作為第一個全面抗疫并卓有成效的國家,中國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不僅為世界各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也在奮力抗擊本國疫情的同時,持續開展國際抗疫合作,積極向世界各國分享自己在疫情防控中的有效措施、診療方案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和做法,大力開展跨國聯防聯控工作。
2020年3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并作了題為《攜手抗疫共克時艱》的重要講話,他指出:“當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國際社會最需要的是堅定信心、齊心協力、團結應對,攜手贏得這場人類同重大傳染性疾病的斗爭。”中國的呼吁并不是虛華無實的,而是身體力行的,我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的全球人道應對計劃,慷慨解囊,向世界衛生組織資助了5000萬美元現金匯款、向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物資援助,向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防疫物資,同時還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許多減貧項目、農業合作項目、促貿援助項目、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等;在疫情開始蔓延后,中國多次向巴基斯坦援助了包括口罩、防護服、試劑盒、醫療器械和滅蝗藥劑及設備在內等各項物資,通過各種渠道向俄羅斯贈送了1.5億只口罩和各類防疫物資,向意大利贈送了數百萬只口罩、藥品、醫療器械和萬斤大米,向24個國家派遣了我國26支優秀的醫療專家團隊等,面對疫情的大規模暴發,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意識到這是一場無法獨善其身的戰斗,全人類的命運休戚與共,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和共同行動。中國作為主要經濟體的東方大國,無時無刻不在以身作則,顯示出了大國的責任與擔當,也讓全世界深刻意識到,大難當前,無人可以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在未來漫長的日子里,人類命運仍將緊緊相連,只有攜手向前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目前,我國的疫情防控已處于穩定階段,從防控效果來看,疫情已在可控范圍,但全球疫情卻仍有起伏,疫情反復發展的風險與全球疫苗的推廣助防希望并存。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近70億人口,接下來的路應該怎么走?人類將面對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世界需要一條什么樣的前進道路、這條道路該由什么樣的聯合國去引領?這些都是關乎人類命運且意義深遠的重大問題[4]。
2021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召開了線上高級別“達沃斯對話”,將主題定為“世界的復興”,同時表示此次會議是“解決全球從新冠肺炎大流行中恢復的第一場全球領導力活動”。各國領導人均在此次會議中對“如何應對全球最緊迫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共同商討共建一個更加具有凝聚力和發展力的國際新環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議上發表了特別致辭,他指出,“世界上的問題錯綜復雜,解決問題的出路是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辭中表達出的中國立場和中國主張充分展現了大國擔當,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和支持[5]。
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指人類在某種共同條件和共同利益下結合成的集體或一些國家在某些方面達成共識形成的一種統一組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在這個世界秩序及國際體系不斷調整的大變革時期,人類需要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理念和生存智慧法則來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此次的大疫情中為國際抗疫合作注入了不可忽視的力量和信念,中國作為該理念的提出者和倡導者,以杰出的領導組織能力和執行應對能力,詮釋了大國擔當,與各國之間守望相助、彼此扶持、協作抗疫,更是深刻體現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歷史價值和重大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遠遠超越了“西方中心論”,它是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的具體體現,在創新和實踐的過程中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動力,帶來了振奮人心的積極力量,是富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先進理念。
長期以來,西方國家所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一條利弊兼具的道路,在世界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國際競爭也越發激烈,貧富差距愈加明顯,世界各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等的矛盾,為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帶來了沉重的阻力。經濟全球化是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改變的客觀進程,人們不可能倒退回原始的封閉發展時代,隨著發展的腳步,世界各國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只會更加頻繁和緊密,片面反對經濟全球化只會帶來故步自封、舉步不前的局面。隨著時代發展,各國之間的共同利益勢必日漸增加,全球治理體制急需新的轉折和變革,順應時勢,審時度勢,使全球經濟發展趨向平衡,讓不同的國家和人群都享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好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之一,應運而生,自提出至今,其內容不斷豐富完善,形式不斷擴展創新,以中國的“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建設為典型,從探索國與國之間的雙邊共同體到區域內的命運共同體,乃至新興國際組織和世界多邊合作平臺的建設,都在不斷實踐中彰顯出其先進性和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離不開求同存異、開放包容,離不開文明交流、互學互鑒。歷史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不同文明應該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發展提供精神力量。”經過近代以來的大小戰爭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人類與地球都遭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和傷害,也給后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使人們對世界和平發展的渴望更加強烈,對社會的穩定安寧也更加珍惜。為了世界文明的長遠發展,人類應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借助此次全球抗擊疫情的空前凝聚力,堅定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同建設一個和平穩定、持續發展、共同繁榮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