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虎
(甘肅省文縣第四中學 甘肅 文縣 746401)
進入新發展時代和經濟環境,初中生也受到了大量外來信息、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讓其在發展的青春期有正確的價值觀念,是中學政治教學的重中之重。在中學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有計劃的開展教學活動,教師要通過豐富教學手段、教學資源,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使中學政治課變得更生動活潑,與學生實際生活有更緊密的聯系,能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解答生活困惑,真正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過程、結果相統一,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帶動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之一,其教育根本宗旨和目標就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法治等方面的教學、培養和引導,讓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三觀,并能夠利用政治知識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文學素養,其教育核心理念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相一致;在實踐中升華、在實踐中內化的教學方法也與提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方法相一致。二者有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積極關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首先通過基礎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有正確的公民意識、社會品德和基本常識;然后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將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和馬克思主義觀點融入到實際中,指導生活實踐和學習實踐;再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最終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提升,有正確健康的人格和發展路線。將此四部分內容進行教育資源、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方面的延展,能進一步的帶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和教學結果的優化。
3.1 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中學政治教師首先應當明確本科的教學目標,制定具體教學大綱,再根據大綱內容劃分為每一學年、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教學主旨,將整體教學目標劃分在每一環節中,通過每一具體教學任務的完成帶動教學目標的落實。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地位,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這是很多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形式。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用于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結合學科的特點指定教學方案,教師也可將每一課的具體教學方向和教學重點制成任務表,方便學生根據任務表進行復習和梳理,使自己的學習思路更加清晰流暢,學習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例如,在教學“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課時,由于生命的玄妙,讓初中生覺得此課的教學內容較為籠統,也難以把握學習重點,不懂自己應該在看似聯系緊密、實則較為飄忽的生命教學中學習那些內容,教師就可以將整體的教學目標劃分為幾個層次,讓學生進行一一對照。如,首先讓學生知道本課有關于生命的特點是數學的重點部分,學生可以先思考自己認為生命有哪些特點,再通過預習與自己的思考結果進行對比理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知道生命接續的意義和作用,對于初中生而言,其所能感受的有關生命接續僅停留在家庭層面,引導學生嘗試著將此意義或范圍擴大,看能否找到學習突破點;再讓學生通過了解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個體生命與他人、社會、整個人類之間的關系,從而對教學重難點有更好的把握;請學生運用自己對生命觀念的思考解釋教學重難點,逐步培養起學生珍愛生命、珍惜生活的觀念,樹立起正確的生命觀;再引入有關的新聞熱點事件,從生命觀角度解讀問題,讓學生實現知識到技能到情感的學習目標。
3.2 強化理念引導,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在教學中,教師基于初中生的生活特點或社會生活形式應讓學生正確掌握自己與同學、集體、社會、國家之間的關系,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從思想道德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在實踐探索中讓學生有健康的情感觀念,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看待問題,擺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思路,再進一步學習多樣知識;健康的學習觀念也激發了其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帶入具體的情境氛圍或問題牽引中,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在思想上有強有力的保障。
例如,初中生校園暴力的新聞層出不窮,反映了部分學校、教師對初中生的思想引導不足,學生既不能正確看待自己與伙伴的關系,也缺乏正確的方法解決與伙伴之間的矛盾,從此問題和現象入手,先讓學生思考友誼是什么,友誼的意義和作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如何處理和小伙伴的相處關系或相處問題的,逐步過渡到“友誼與成長同行”一課,用對比式的學習方法先讓學生認知到良好的人際關系或友誼對個人成長的意義,讓學生有明確健康的思想方向,再讓學生探討如何處理問題,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從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過渡到具體方法的介紹或不良行為習慣的糾正。
3.3 創設生活教學情境,實現理論實踐相結合。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習慣于進行理論講解或簡單的文字案例的分析,雖然大部分現象皆源自生活,但學生的體驗感、參與感和課堂教學的氛圍感不足,學習氛圍非常枯燥無趣,不但不能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的積極性,反而使學生產生反感心理,不利于教學的順利開展。所以教師應當善于創建真實的生活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走進生活問題,還原生活場景,在真實的情境之下參與進問題核心中,嘗試進行解決和突破。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可以讓學生在更加寬松愉悅的情境和范圍中訓練思維、提升能力,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時,雖然大部分初中生都對于集體生活或社會生活存在的規則有心理上的認知或了解,但主動遵守規則、維護秩序的行為較少,教師如果進行刻意的糾正還會引起學生的反叛心理,此時就可以帶入真實的情景教學,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和體會。如在有很多初中生乘坐的公交車或地鐵上,學生們之間喜歡就今天學校發生的事情進行熱烈的討論,聲音大,現場環境非常喧囂,初中生自己樂在其中,但影響了公共秩序,他人的觀感非常不好,教師可以將此情境進行還原,讓學生扮演乘客、司機和自己的角色,重現事件,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深刻認識到規則的意義和自己行為對他人帶來的干擾,自覺維護秩序,遵守規則。在這一實踐教學中,學生不但興趣非常高漲,學習還非常高效,還提高了自我認知。
3.4 深化教學環節,做到層層遞進。基于初中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和性格特點,教師的教學要做到層層遞進,逐步深入,鼓勵學生從教師講解、引導過渡到自我學習和探索,通過自身學習能動性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優化教學效果[4]。
3.4.1 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清晰展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讓學生就問題進行主動思考、資料整理或反饋,在學習過程中能就自己的學習體驗或學習感受進行針對性的提問、反思,調動學習主動性,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例如,在學習“責任與角色同在”時,為學生布置預習問題,如作為一名初中生自己的責任有哪些?自己的角色有哪些?不同角色劃分的依據是什么?是否可以為自己的責任確定找到法律條文?鼓勵學生帶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去深入思考,再通過網絡或圖書館找到材料,整理有用信息,既能很好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1.2 合作學習。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解答較難的教學問題,讓學生在集體生活和互動中變換角色,互相交流,實現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效率結果的帶動作用。既讓學生實現了學習能動性的提高,又深刻的體會到集體生活的意義和重要性,充分鍛煉了學生的交流、溝通、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體精神和責任意識。
例如,在學習“國家利益至上”一課時,由于概念范圍較大,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通過新聞素材的整理,熱點現象的收集,共同討論國家利益與個體生活的關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體現國家利益的具體事例,并對事例進行闡釋和分析,最好可以將不同的事件進行分類整理,小組成員共同就問題進行收集、交流、討論,在同一任務中合作成長,不僅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友誼,還能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3.5 豐富課程活動形式。教師要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打破學生既有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偏見認知,讓其在學習中感受到政治課程的趣味性、生動性和對實際生活的指導意義;并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多樣活動的組織,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理論升華理論,在實踐中鍛煉素養和能力。如舉辦多樣的知識競答、詩歌朗誦、社區服務、社會問題調研等,為學生提供多樣走進生活學習政治,提升道德涵養和核心素養的機會[5]。
例如,在學習“建設美麗中國”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國家現行政策如精準扶貧、生態文明等設計社會實踐課或調查研究課,請學生了解家鄉的經濟變化歷史或家鄉的扶貧工作進展,也可以通過整理校園周邊環境、社區環境認識和了解到國家發展與個體成長之間的關系,國家在發展中仍有哪些挑戰,為共筑我們的家園初中生應該貢獻怎樣的力量,將看似較大的學習概念融入到具體生活之中、實踐之中,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參與深化對理論的認知,將思想道德觀念或政治素養進一步提升,更穩固了其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雙減政策下的課后服務時間組織一次主題討論會或主題學習活動,利用校園網絡設備共同參觀網上博物館,了解我國的革命歷程和黨的發展歷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堅定自己的學習信仰和學習使命,做一名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發展而成長的新時代青年。
綜上所述,在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其實就是解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教育肩負著教書育人雙向職責,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教育方法相一致,中學教師應當結合課程內容特點和中學生的心理素質特點、思維發展趨勢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充分體現理論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唯物主義觀點,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養的提高,為完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核心素養打下堅定的基礎,提供堅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