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天龍
(云南省曲靖農業學校 云南 曲靖 655000)
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便是通過本文信息加強對世界的認知和感受文化意涵和文學之美的過程,閱讀教學作為語文學科中的基礎組成部分,在教學中是學生通過與文本以及教師的三方交流來獲得感受文本內容和欣賞文本內容的能力,一些優美的文學作品往往能夠帶給學生很好的審美感受,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審美活動。從某一層面來講,審美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研究文學名著閱讀中的審美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養成正確的審美觀,主要表現為具體進行審美教育時,注重對學生的引導,使其逐步加深對美的認知和感受力,當學生能夠感知文本中的美時,便可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方式表現美,創造美,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具有積極作用,在創造與實踐的過程中便會養成良好的審美觀;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化內涵的了解,在文學名著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可使學生接觸更多傳統文化,從中學習和了解到古今文化的差異,深刻體會時代賦予的文化內涵,從而提升對文化的理解能力[1]。由此可見,開展審美教育工作對于文化傳承和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均具有積極意義。
2.1 利用多媒體技術帶給學生更多的審美感受。多種感官體驗往往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積極性,在組織審美教育活動時,可以融入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的技術優勢,將審美內容形成畫面和音頻等形式,給學生帶去多種感官體驗,使其更真實的感知美。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結合文學著作的特點和內容,播放意境相近的視頻或者音樂,輔助學生進行審美感知,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更為真實的文化之美和文學之美[2]。
例如,在閱讀《水滸傳》時,教師可以截取一些影視作品中的片段,如可以截取表現人物特點的片段,引導學生與名著中原文的描述作對比,讓學生感受文本語言的魅力。也可以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讓學生通過音樂渲染深刻感知梁山好漢的兄弟情義。在多媒體的作用下,學生更容易積極參與審美活動,并從活動中獲得更多審美感受,為審美觀的養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2.2 以人物為切入點增強學生的審美感悟力。目前來看,學生對文學著作缺乏認識,且難以對文學著作閱讀產生興趣是影響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關鍵性因素。因此,今后在文學著作閱讀中的審美教育工作應側重于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進行教學引導,促使學生對文學著作的閱讀產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審美教育活動,讓學生深處文學著作的海洋中,接受文學的熏陶,對美產生更強的感悟能力[3]。
例如,在閱讀《三國演義》時,教師可鼓勵學生說出對《三國演義》中人物的認識,“三顧茅廬”是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學生對其中劉備和諸葛亮的人物特點有一定的認知,此外,《三國》中的“梟雄”曹操也被大家所熟知。為此,在閱讀該名著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并就其人物特點和性格做出剖析,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針對曹操、劉備和諸葛亮等人物進行說明,此后鼓勵學生做出補充,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之后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法閱讀《三國》,盡可能補足人物特點,借助《三國》中人物特點的顯著差異,引發學生的閱讀熱情,使其在了解人物特點的同時,接受文學名著文本內涵的熏陶,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成為品德高尚之人,如何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人,促使學生在實踐探究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2.3 教師深入解讀文學著作挖掘其中的審美教育價值。為了達成審美教育的目標,教師首先需要具備較強的審美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帶給學生一定的影響,以飽滿的熱情帶動學生參與文學名著閱讀,以正確的態度引導學生領悟和感知其中的文化意涵和情感。此外,還需積極挖掘文學名著中的文本資料,借助文本資料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加以培養,教師通過科學的設計閱讀教學方案,讓文學名著中的價值觀和情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使其自身的審美情趣得到提升,在今后的閱讀過程中,自主感知其中的情感,理解其中的內涵與價值觀念。
中專開展文學名著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文學修養,致力于為社會輸出更多品德優質的人才。而實際的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難以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產生積極的影響,致使文學名著教學的價值無法有效發揮。基于此,本文提出利用多媒體技術帶給學生更多的審美感受,以人物為切入點增強學生的審美感悟力,教師深入解讀文學著作挖掘其中的審美教育價值等教學方法,希望能夠促進審美教育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