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輝
(湖北省武漢市長虹中學 湖北 武漢 430064)
孟子善于說理,而且往往邏輯嚴密,富有氣勢。這個特點也在《寡人之于國也》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有意思的是,我們僅僅分析這篇文章中的語氣詞就足以體會到孟子說理的特點。
文章先寫到梁惠王的困惑,而梁惠王想表達的意思只需看他說的話中兩處語氣詞就非常清楚了。第一句話是“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這一句話就用到了三個語氣詞“焉耳矣”,這三個語氣詞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但表達的語氣卻非常強烈。從這種語氣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梁惠王是想告訴孟子“我對于國家真的真的非常盡心了”。結合后面的內容,我們讀出了梁惠王的委屈無奈。然而,當我們讀到梁惠王列舉自己盡心的事例時,不禁會啞然失笑,他只是做到了在荒年里移民移粟而已,這可以說是任何一個君王都應該做的事情而已,哪里還夸張到要用三個語氣詞來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盡心?第二句話是“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于不加多,何也”。語氣詞“也”在這里表疑問語氣,這個語氣詞讓我們感受到梁惠王滿肚子的疑惑。這個疑惑只有靠孟子先生來解答了。
孟子是非常善于引導談話的方向的。接下來,孟先生只用到了一個疑問句就徹底地讓梁惠王沿著自己的思路走了,這個疑問句就是“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已經告訴梁惠王自己以戰爭作比喻來回答梁惠王的問題,接著就講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最后拋出一個問題“則何如”。在戰場上,五十步笑百步自然是不妥的,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孟子的問題應該是無需回答的。梁惠王的回答也是相當給力(不給力不就變成弱智了嗎),他直接否定之后連續用了兩個語氣詞來強化自己的觀點(有點表白自己不是弱智的感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矣”,一個“耳”,一個“矣”,言之鑿鑿表明自己對五十步笑百步的看法。而這正好落入孟子設計的陷阱之中,后面的內容就沒有梁惠王什么事了,你就老老實實接受教育吧。
孟子對梁惠王的教育分為三個部分,而每一部分使用的語氣詞大不相同,但整體讀來邏輯嚴密,語氣連貫,氣勢充沛,宛如碧海潮生,連綿不絕。
第一部分講王道的基礎,孟子連用了五個語氣詞“也”,這五個“也”又分為三個層次。“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三個“也”語氣肯定,表達的是一層意思,即作為君王,要想“民加多”,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努力發展生產,滿足百姓衣食所需。這一點看似簡單,但卻是當時絕大部分國家不能做到的,其中就包括認為自己對于國家“盡心焉耳矣”的梁惠王。戰國時期,各國無一例外地實行“霸道”,希望通過武力去征服他國,獲取土地和人民。緊接著,孟子告訴梁惠王,有了前面的基礎,那么就可以“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這個地方的語氣詞“也”,用法上與前面三個一致,都表示肯定,但內容上卻更進一層。我認為前面三個語氣詞“也”傳達出的意思是統治者要想辦法讓百姓獲得基本的生活物資,而“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則表達了統治者還要滿足百姓的最基本的精神需求——養生喪死。這種精神的需求確定了人的基本責任、基本義務。能夠做到這樣,才算是“王道之始也”。
孟子對梁惠王教育的第二部分內容中也使用了五個語氣詞,其中有四個“矣”、一個“也”。這一部分內容又是以前面一部分內容作基礎的。王道的基礎是使百姓有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滿足百姓基本的精神需求,但要達到“王天下”,這顯然是不夠的,于是有了第二部分內容,也就是實行王道的下一步方案。“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個語氣語“矣”表達的內容是一致的,我以為這里的“矣”和前面的“也”并沒有根本的區別,只是讀來語氣更靈活罷了。衣帛、食肉、無饑,能夠達到這一步,可以想見百姓的物質生活必然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了。于是孟子提出了震爍千古的方案——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辦學校,教化百姓,最終達到“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上至國家,下至普通百姓,不能只有物質上的追求,因為物質上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對百姓進行教化。這樣的認識對于我們現代的人來說依然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現代社會中,太多的人一味追求物質財富)。最后孟子以一個否定句來作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的句式,表達的卻是肯定的意思,而語氣上則比肯定句更強烈。
孟子對梁惠王教育的第三部分內容指出了現在社會的現狀,這種現狀與“王道”簡直背道而馳。統治者完全不顧及民生,還要推卸責任。于是孟先生憤慨地說:“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最后的語氣詞“焉”,可謂語重心長,充滿了期待啊,也飽含了怨恨,真是為孟老夫子捏一把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