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稼潤
(寶雞文理學院 陜西 寶雞 721000)
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源泉。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每一位都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應該具有家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發揚革命傳統。
宋王朝的統一,結束了紛亂割據的局面,形成了穩定統一的時代格局,由于宋初社會的安定、經濟的發展,加之政策的引導和統治者勵精圖治的良好愿望使宋代呈現出一種文化空前繁榮的局面,為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優厚的時代環境。然而,關中地區穩定、和諧的環境僅僅持續到仁宗朝,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黨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史稱“西夏”。寶元二年(1039年),宋廷不愿承認李元昊的帝位,第一次宋夏戰爭爆發,直至慶歷四年(1044年),戰爭以宋廷失敗告終。后來到了神宗、哲宗統治時期,宋夏之間又爆發了戰爭。由于邊境戰事頻繁,西北邊患嚴重,關中地區地處宋夏邊境,關中沃野是防御西夏的重要后備基地和保障中原安全的“西大門”,經略西北是宋廷的重要國策,但不斷遭受西夏的侵擾,致使百姓的負擔嚴重,各種社會矛盾相當沉重。
學術層面,儒學仍然是宋王朝正統地位的政治統治思想,但由于儒釋道并立局面的形成,儒學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危機。魏晉以來佛道興起,經過隋唐發展,理論趨于完善,體系逐漸健全,宋初統治者寬容佛道,使得到更好地發展。面對佛道對地位的沖擊和在社會中的滲透,儒學過分專注于對章句的訓詁,實際影響遠不及佛道深遠。尤其是儒學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論性方面存在嚴重不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忽略和弱化了義理的研究。宋初七八十年間政局相對比較安定,各種矛盾尚不至于十分突出,儒學基本上是漢唐箋注的延續。[1]宋初舊的章句注疏仍處于主導地位,雖然中唐以來開啟的新思潮和新學風逐漸對社會產生了一些影響,但長期以來統治者和天下士子形成的定勢是在政治上必須符合經典上的根據。仁宗朝所面臨的社會危機使得統治者尋求政治變革,由于經典難以適應需要,疑經思潮有了外部的實踐動力,開始不僅存在于突破舊的傳統范式,出現更進一步借助經典,對經典做出新闡釋的新學風。關中地區作為隋唐古都,曾經佛道繁盛,文化包容,三教底蘊深厚,儒學更容易受到佛道的沖擊。張載立足于《易》、對孔孟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對佛學的評判吸收,在發展中批判、承續、融合,結合關中地區和時代實際創立了關學。
2.1 橫渠四句中的目標追求。宋代關學,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黜怪妄,辨鬼神,強調“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倫理思想。張載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當代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大學生而言,這就要求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深刻理解思想內涵,思想有深度。“天地之心”為天下萬物與我一體,天道和人心相連通,要通過“天地立心”的方式,努力為社會建立起一套理想的道德價值系統為目標。強調通過“生民立命”引導廣大民眾通過自身的道德努力,達到自身的追求。所謂“絕學”,即歷朝歷代即將逝去或失傳的學問,要“繼絕學”就是要做到“君子學以致其道”,深挖儒學的內涵,不拘泥于章句注疏,要憑借自己的主張和想法繼承道統抒發出新的大道理。“萬世太平”是世世代代每一個儒家學者對于社會政治的崇高理想,并使這一理想上升為天地萬物發展的發展的既定規律永恒不變。
2.2 《正蒙》中的精神境界。在確立自身目標追求的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經世抱負。這句話的言論也很簡單,就是人與人是同胞關系,人與物是朋友關系,也就是說蕓蕓眾生都是我的同胞,世間萬物都是我的朋友。詞句間就可以體現出張載“博愛”的胸懷。全文僅二百余字,“民胞物與”是張載《西銘》的核心思想,其思想綱領也是《西銘》,《西銘》作為《正蒙》中重要的一篇講的中心思想是,天地之間不論王侯將相,還是孤弱鰥寡,都是一樣的。所以對待他人,對待世間萬物,都應該形成像對自己的同胞和朋友一樣平等的去關愛、去愛護的寬廣胸襟。這就要求形成仁愛的價值觀、道德義務和倫理責任,當然,不是形成無差別的愛,應該是有差別的“仁愛”。所謂“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無論什么時候,都應該心向光明,養育本性,持續追求超道德的高度境界。這種博愛的情懷,是張載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要形成一個和諧的穩定的關系,雖然有些方面過于理想,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但是他追求的理想世界和對知識分子目標的定義,對于我們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它所蘊含的普世價值能為當今時代建立人與白然的和諧關系、建立人與人的和諧關系以及建立人內心的和諧關系提供價值資源和思想借鑒。[2]
3.1 激發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涵養使命擔當。大學生作為我國持續發展的儲備人才,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對于提高國家認同感和社會歸屬感,勇擔時代使命,發揚革命傳統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培養家國情懷是一個長期且系統的工作,需要多層面在全社會、全領域形成合力,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家國情懷體現了社會個體基于對社會共同體的向心力外在表現、認同承接與責任擔當。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該櫛風沐雨、負重前行,永葆青春活力,綻放青春夢想,始終將青年的責任化為前進的動力,將青年的擔當注入堅強的靈魂,始終心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意識,不斷發揚“茍利國家生死以”的崇高品格。近年來,對于家國情懷的當代價值,國家認同與內部自律仍是家國一體發展的永恒使命,通過傳統儒家以民為本、天下為公、嚴于律己、在家盡孝和為國盡忠文化傳承,承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的當代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張載就將自己視為“先知”“先覺”者,表現出肩負“敦本善俗”歷史擔當的強烈使命感。[3]
3.2 為當代關學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宋代關學作為宋明理學中一個相對獨立的重要學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傳承發展和繁榮富強的獨特精神標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強化大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知理解,不斷增強自身的個人價值和使命自覺感。當代關學發展的價值,在于可以推進豐富當代儒學發展的同時,還可以借助大學生這一龐大的群體,更好地反作用于關學的發展。關學思想保留積淀在我們的精神命脈和文化基因中,與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加強探究性學習,推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融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美德的弘揚緊密結合起來。仁者立于天地之間,應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出發,不能僅僅滿足于少數君子安身立命,應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對待學問的處理,除了在于本身的傳承和延續,還應該重視精深義理內涵的闡發。現代中國的發展應該民胞物與,協和萬邦,期待天下太平的愿景,是故立足于當下,著眼于未來,目光長遠施展抱負,貢獻理想。它不僅是張載對自己一生抱負和理想的概括,而且對歷代有識之士產生著極大的精神激勵作用。[4]
4.1 豐富教學內容,延伸拓展思政教育邊沿。要把加強校園學術氛圍和文化環境的塑造同鼓勵進行有關社會實踐和素質拓展活動并舉,應注重專題課堂引導、強化宣傳力量、鼓勵科研交流、普及傳統關學思想文化等。采取參與社會志愿活動、組織富有寓意的文化活動、鼓勵創新創業活動等,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校園學術氛圍是必須從師生的實際出發,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主要途徑,面對新形勢、新環境、新挑戰,應該整合利用多媒體技術,協同新的教學方法,適時利用傳統文化,突破常規,有效提高授課質量。文化環境塑造必須注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有效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國家認同感,開設選修課,組織讀書活動。更新教學理念,利用疑問引導學生探索,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實踐性環節發展,開展沉浸式教學,不斷重視在教學中對關學文化遺存的利用,尤其是有重要紀念性、教育性、文化性價值和意義的代表性遺跡遺存。
4.2 強化“互聯網+”,形成線上線下多方聯動。注重思政教育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與時俱進拓展“互聯網+”工作。關于“互聯網+”建設,重視新媒體平臺,多樣的微課、慕課平臺,利用線上思想政治課程和線下有效結合,線上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補充,形成有效共振,倒逼課堂創新發展。合理地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借助先進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對思政課堂的學習興趣,形成行之有效的“開放式”課堂模式。充分利用移動網絡平臺,搶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無限延伸。[5]有效借助于互聯網和“互聯網+”多項路徑拓展課堂延展度,開闊學生眼界,喚醒學生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積極參與課堂,合理運用知識,全面升華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思想境界。還要設計多種形式的線上愛國主義活動,常見如留言、征文、分享經歷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線上多種形式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加強家國情懷熏陶,并主動發現線上優秀創意落實開展線下活動。
4.3 深挖文化內涵,明確家國情懷時代寓意。應立足思想文化資源,承接關學傳統,賦予關學在當代新的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既要講清楚關學的歷史淵源、成長脈絡,又要講清楚關學的根基走向、價值理念,還要講清楚關學的往繼締造、突出特點,從而實現傳統關學思維的現實性轉化和創新性成長。家國情懷應該從三個維度去解讀,首先是“家”,其次是“國”,最后應該將二者結合上升到“家國”的高度。第一層面是指對家庭的愛。家庭和睦,在一個家庭甚至家族之中形成和培育互敬互愛的家庭氛圍;待友真誠,建立仁愛之心,對別人豁達寬容,做到“學者之于忠恕,未免參校彼己;推己及人則宜”。第二個層面是指對國家的情懷,將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貫穿生活中每一個細節、每一種態度,每一個大學生應該讓蓬勃的青春活力都應該蘊含飽滿的家國情懷。第三個層面是將家國情懷上升到民族和未來之中。將個人志向同民族復興緊密連接,將個人命運同家國未來深入串聯,做到與祖國共發展,與時代共進步,與未來共命運,凸顯青春力量。
目前由于關學與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相關研究資料有限,各個學者所著博雜,一般集中于關學及關學史研究方面,本人能力限制,難以挖掘出更多的關于大學生愛國情懷培育發展相關內容,只能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分析整理,有很多缺失之處,目前面臨著很多困難。所以我們更多要做的是結合自身和地域實際,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和利用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