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君 郭洪亮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
21世紀以來,武術在我國的發展方興未艾。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繼承與發揚是歷史遺留至今的任務,同時也賦予武術教師一定的責任。而武術課程進入校園不僅是繼承武術套路,其目的通過練習武術可以強健學生體魄,增進學生體質健康。進而能動地培養當代中學生的堅韌意志與尚武精神。但在中學武術教法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教師教法單一、教學過程體操化、沒有體現攻防含義、教學方式并沒有起到對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產生遷移。武術教材的創編充分體現了武術的攻防特點。但武術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理論水平間存在一定的鴻溝,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在學校長時間的發展中,武術教法也已有一定的方法與體系,但是尚不完善。依據教材探尋更加適合學生身心特征發展的教法才是當務之急。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吳志超先生認為教材是根據一定的學科任務,編選和組織具有一定范圍和深度的知識和技能的體系。[1]中學武術教材是根據中學生身心階段特點進而創編的。教材是信息的載體,是可以感知的對象性存在。[2]武術教材是進行武術教學的載體,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參考依據,其優劣不僅影響武術教學的實際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還直接制約著學校武術的普及與發展。[3]攻防含義在教師的示范中是否得以體現,在講解中教師是否可以清晰講明動作的目的與運動軌跡以及攻防含義,這直接影響武術教學的效果。但在教學中,面臨武術教師理論水平與實踐水平之間存在一定鴻溝,從而使武術課程變得枯燥乏味,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在傳授某一技能時需對此項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多方面進行探究。
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體育教材》當中, 可以較清楚地看出今后武術教材的創編方向。如:初中階段的健身拳僅有12個動作, 比以往教材大大減少了動作的數量。[4]數量的減少并不說明武術教材缺乏攻防含義,但是濃縮后的武術教材是否能展示出攻防含義卻是武術教材編排成功與否的關鍵。
1.1.1 健身長拳
教育部審定的七年級武術教材健身長拳套路短小精悍,突出北方拳法的技擊特點。健身長拳中的六勢包含了戳腳、少林、八極拳等技擊特點。如第四動“纏腕斬拳”包含了金絲纏腕,是武術教材中攻防含義的突出特點。第六動“彈踢穿頂”更是結合了八極拳中的經典動作“頂肘”。拳諺自古有寧挨十拳不挨一肘的說法。肘是以腰為主宰,通過髖關節的旋轉達到后肘崔前手的作用,從而加大肘擊的力度,其中武術特色鮮明,技擊特點突出。
1.1.2 健身南拳
南拳主要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流傳較廣,其特點拳勢剛猛,步法穩固,并帶有發聲吶喊,以助其勢。八年級教材包含了南拳的教法以及麒麟步內容。其中,纏橋切掌亦是纏住敵方之手,上步纏敵方之手,我方后手切敵方下顎或面部。手法多變,并配有閃身動作,是實戰中躲避傷害,防守返攻的制勝關鍵。
1.1.3 攻防含義的教學呈現
在武術教學過程中,示范、講解是主要教學方式。然而講解與示范是遵循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進行的。承載著武術各類特征的課本教材是教學的關鍵。武術中以教師示范講解為主的教學內容呈現出教材的特質。然而體育教學的性質決定了教學內容與教材之間的關系。“教”者和“學”者之間需要有可感知的信息載體為媒介(即教材)。[2]故教師的教尤為重要。
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支柱。中華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產物和載體。[5]武術教材傳遞的不僅是技能,還應包括其內在的精神價值。溫力先生在《武術與武術文化》一書中說到:“尚武精神實際上就是中國文化精神中剛健有為精神的一種表現,當這種精神表現為尚武精神時,更加凸顯了崇尚勇武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精神支柱可以成為我們前進過程中的動力源泉。“今天我們所提倡的尚武精神是中國武術文化中武術傳統的核心,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發揚光大的民族精神,它應該是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崇尚勇武為特征,團結和諧、積極向上、剛健有為的民族精神。[6]“尚”為崇尚,“武”為武力,尚武精神意在指引學生強健體魄,通過武術鍛煉增強身體素質,進而培養一個人堅韌、自信和責任意識,是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徑。
武德是尚武精神的下位范疇,學校武術教材中包括武德的教育。通過武術形成“尚武”的精神與氣質,以武德“進取、勇氣、社會擔當”弘揚民族精神, 充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心理底色, 這也是今天學校武德教育的應然之道。[7]武術教材中的武德落實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雙邊活動。如在雙人對抗性運動中,培養學生頑強的品質與勇于拼搏的氣質。武術教材應有相應的安全措施,武德的培養以安全為前提,告誡大家以點到為止,亦或即將接觸對方便停止的形式來進行鍛煉。開始階段應從雙人互相感知對方為主,因為傳統武術更多的是根據彼此間的感知來預測對手即將發生的動作。久而久之,學生身體間的感知應能力因彼此長時間練習的刺激從而愈加敏感。這樣不僅有利于教材的豐富與課程順利地進行,也便于通過教材來更加深入地探究其文化形式。
在中學的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往往過于單一。項目的特征決定所選用的教學方法。武術運動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方法過于單一,講解與示范的內容不能吸引學生對武術項目的熱愛。當某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有效調動學生興趣時,教學效果因此會大打折扣。例如在七年級武術教材《健身長拳》中,單以技能教學為主的方式是否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否可以把教師的教有效轉變為學生的學,從而達到學生為主體并高效掌握該項技能的目的。
泛競技武術的教育觀念禁錮著學生對武術的認識,泛競技武術的教學模式制約著武術個性的張揚[8]。中華傳統武術本是戰爭與防身自衛社會需求下的產物,同時承載著文化要素。“傳統武術的技擊本質屬性具有明顯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特色, 表現在技擊方法的全面、訓練手段的獨特、搏擊思想的智慧等方面, 這是傳統武術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特征。”[9]教材中保留了武術的本質特征。以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為基礎,以武術的實用性為切口,這是激發學生興趣與增強自身體悟從而開發智慧的最佳途徑。對于武術套路中的技術動作若不清晰動作原理以及用法,就失去了其意義。畢竟以技擊性運動為載體的文化形式, 如果失去攻防的技擊本質, 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核心, 也會令其承載的其他功能受損。[10]其中也包含武術運動背后的文化價值,因文化形式的表現需要其本質特征。所以技術環節的掌握是武術教學的關鍵。
“角色”是指處在一定社會環境中, 承擔特定社會責任, 履行特定社會義務的社會人群。[11]角色的飾演對角色活動有調節和引導作用。長期社會形態意識下,人們對教師逐漸產生一種期盼和渴望,源于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教師不僅是學生心中的標榜,同時寄托了家長的期許。角色意識是影響個體角色扮演的關鍵因素。[12]當個體在內心認同教師所飾演的角色時,教師的行為就會被標準化,隨之提升教師素養與技能要求。武術教師應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且是一個正義凜然的角色。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武術教師傳道授業的同時還應圍繞其項目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層次進行教化。尚武精神與武德培養只有飾演武術教師這個角色并在對個體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才能有效根植于其內心。
教學方法的選擇依據教學目的與教材內容的特點,不同方式的教法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一種表現形式。教育的每一種形式都應該向學生傳授技術、科學、各種一般的知識概念和審美鑒賞力,學生所受到的任意一種鍛煉,都必須與其他兩方面的訓練相得益彰。[13]通過合理的教法,可以高效掌握動作技術,并從雙人的對抗性項目中體悟其身體在運動中的科學運動軌跡及打擊力量和速度。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武術的基本招法,更能從運動中找到科學依據并自發的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多年習練武術者有時因是因為沒有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去仔細的探討自我練習的過程是否符合該項目的科學運動原理。武術運動是在關節排隊順序正確的前提下進行的,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其中得法就是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選擇恰當的方法。
武術在我國長期的社會意形態下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在不曾接觸過武術的同學來看,其對于武術的認知大多來源于武俠小說及影視。從自身習武的角度來說,年幼時曾想為什么習練武術后不能飛檐走壁,亦或不曾有像武俠小說中那種特異神功。但當我逐漸加深對武術理解的時候,撥開面紗,它并不是那么神秘。功夫不外乎是訓練方法得當為前提下繼而加上時間的累積。一拳一腳雖是基礎,但也是習練武術過程中否定之否定的提升。在其動作技術趨于自動化過程中必然會對同一動作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而雙人對練的內容是武術教學中既可訓練學生手、眼、身、法、步,協調的方式也是教學過程中避免過于枯燥的手段。雙人的練習對于手法的運用會愈來愈妙。武術動作在未明其動作原理,不明三節四梢亦學練起來較為困難。運動學習中, 只有通過提高身體的本體感覺功能, 能促進動作技能的形成與建立鞏固的動作動力定型。[14]而武術運動中對本體感覺的提升最為直接的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增加簡單的肢體對抗性運動。而對抗性的訓練不僅能提升教學過程的興趣,還能有效強化學生靈敏與力量素質。故即使教學對象存在局限性,教師也應在不失其本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這不過是還其武術應有的本貌罷了。
3.1.1 示范講解相輔助
武術運動大多是默會知識的傳遞,通過象化的形式來表現。既然是以肢體運動為載體的知識,那么示范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經之路。教師應著重理解每一招式的教學策略及示范面,示范面和示范位置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如招式的變化是多種多樣的,技術路線對于初學者是個較為困難的過程,這時教師應選取背面示范進行教學。一些老拳師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劃下道兒。“道兒都沒有,怎么走呢”。其實詮釋出開始的教學主要是使學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動作路線及動作要領即可,更多的是自我的領會。
講解法在武術課程中的應用不同于其他項目,因其富有獨特的傳奇色彩,然在講解中會非常生動。但武術的講解應注意專項術語的應用,并依其運動規律進行攻防含義的講解。并且可結合武術中的技術動作,編成口訣亦或根據拳諺來闡述動作。如棍掃一大片。“掃”體現了棍法的技擊特點。經過提煉學生會更易于牢記。又如:挨、幫、擠、靠、崩、撼、突、擊體現了八極拳的技擊特點。其特點又能在八招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學武術教法應根據技術特點對示范法與講解法進行相輔相成的照應,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3.1.2 完整分解練習相合理
分解是人為的, 是手段, 而整合才是目的;分解與整合并不互相排斥。[15]完整教學法在武術教學過程中的優勢是可以保持動作結構的完整性,可以使其自身體悟整體運動概念及動作間的聯系及銜接。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在整體的把握過程中對局部的動作就不會如此清晰,而武術中的每個招式究其動作路線都是清晰合理的。所以在不破壞動作結構的同時,應對其進行分解,但不能為了分解而分解,其目的是在分解動作中規整其運動軌跡,最終達到整合的方式。
3.1.3 分組教學助興趣
武術動作和名稱較為復雜,初學武術者不易記憶。教師如若對每個人進行指導,那么對課程的教學進度就會有所影響。武術運動的目的是通過武術課堂練習從而開發智慧。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徑是在知識面前享有絕對的自由。孩子的心智是不斷發展的有機體,其目的應該是使訓練成為自由選擇的自發結果,自由因訓練而得到豐富的機會。[16]教師應該分成小組,并找出幾個基礎相對較好的同學來擔任組長,充分發揮組長的作用,構建出組內學習,組間交流的模式。賦予孩子自由,并在自由的環境中可以充分發揮其智力及形成默會知識的傳遞。武術中包含多種素質的練習,教師進行組間的競賽,樹立不同素質類型的標桿,優勝的小組進行分享學習。小組間的不斷探究與彼此尊重正是當今武術教學過程中的應然之措,這不僅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能在教學中樹立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眾所周知中國武術“運動方式的最顯著特色是武術的套路運動形式,套路的運動形式由多種文化形式匯集而成。[17]我國拳種豐富多樣,各具特色。但其不同的特點與各地地域文化有著極大關系,地方拳種必然受其文化底蘊的影響,武術套路也是環境的產物。七年級武術教材的健身長拳其特點舒展,八年級武術教材健身南拳特點精悍,其中都承載著地域文化。武術套路的創編是在技擊成熟的基礎上把手法掩于套路中,通過套路來還其本貌,但武術手法多變,用法微妙,而許多教師并未領會其用法,然在教學中就會不能良好體現攻防含義。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通過安全的實踐方式不斷提升,以期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還原其內容技擊本質。
教師角色意識作為教師對自己身體的感知,是空間性的。[18]意識才能對行為做出改變,才能更好地適應所處的角色,勝任這個角色下的任務。在良好組織教學前提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對課堂有主導作用。武術課程要求武術教師本著終身探究的意識,不斷探究學科本質。教師自身對科學本質的理解能夠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探索。[19]尚武精神與武德是武術課堂的精神內涵,是在教師引導下進而培養出來的。武術教師應本著身正為范的初心,不斷把這個意識在武術教師角色下通過教學過程展現出來。在教法上,從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品格的引路者才是武術教師反思的應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