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超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隨州分行
立足于經濟視角,信息不對稱主要存在于交易雙方中的一方信息獲取處于薄弱環節和交易完成后一方信息管理較為局限兩大主要方面。從社會資源學視角研究,亦會導致資源不同程度上的錯配問題。而信息不對稱若發生在銀行信貸業務之間,則會造成信貸資源的無端浪費同時還會一定程度擾亂行業競爭秩序,增加銀行信貸風險。因此,在信息不對稱情形下,如何加強信貸風險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和國家金融體系亟需正視的核心問題。
隨著金融體系的迅猛發展,銀行的資金池蓄水能力日漸增強,業務拓展也日益多樣,所以,銀行在服務國家經濟、支持國計民生,為實體經濟輸血等方面貢獻良多。實體經濟組織在與銀行辦理具體業務時,常表現為存款與融資兩大種類,而信貸則是目前國內實體經濟首選的主要融資方式之一。信貸業務于國民生活而言,可以維持物價穩定,緩解民眾燃眉之急;于企業來講,可以調節資金余缺,扶持企業健康發展;同時對國民經濟領域起到持續推動的存在價值。但是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亦與信貸業務如影隨形,難以把控,因此,信貸風險管理,始終是商業銀行管控的難點之一。
一般而言,商業銀行在日常信貸業務辦理中,對資質較好、實力較強的企業或個人頗為青睞,而這些實力的體現常來源于網查數據,更有絕大部分信息取至企業財報或個人自我陳述。但是,商業銀行在獲得豐富的信息量背后,卻無法真正審時度勢地辨析企業或個人填寫信息中主觀故意隱匿的一些問題,諸如隱瞞民間借貸事實、自身健康情況等;并且在后續操作中,也鮮少能夠精準識別出公司財務信息的虛假和個人申報信息的缺失問題。所以商業銀行單方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沒有真實依據,導致銀行信貸部工作人員分析工作略顯徒勞并無形中加劇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尤其是進入后疫情時代,國家為了盡快復工復產,對商業銀行開展了針對性的窗口指導工作,并釋放寬松信貸政策的實施指引,使個人或公司貸款延時歸還問題得到平穩過渡。但是,信貸規模的短時間急劇擴張雖支持了國內經濟的大踏步復蘇,卻也導致這段期間商業銀行對部分有貸款需求企業的調查不夠充分,因此,個別企業的“搭便車”行為日益屢現,而隨著后疫情時代信貸業務的深入開展,信貸風險問題亦隨之浮現。商業銀行應給予高度關注,方能尋求平穩發展。
信息不對稱常指商業銀行在發生信貸業務時,銀行作為放款方與貸款方所了解到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具體表現多為放款方對貸款方企業的了解不足。實際情形下,有許多資信確是銀行無法準確獲取的,而正是由于這些信息存在彼此認知差異,會使得信息相對貧乏的放款方處于不利地位,由此會滋生商業銀行不良信貸風險。細化到商業銀行信息不對稱的具體形式,常呈現為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兩種類型。
由于商業銀行在辦理信貸業務時,無法精準判定客戶的資信條件,所以往往根據行業內潛在客戶的平均信用風險來進行貸款項目是否達成與貸款利率政策的初步判斷。但這一平均信用利率明顯要高于優質客戶,使這些優良客戶不愿繼續借貸而選擇退出信貸市場。但對于信用風險較高的借款人而言,該利率又明顯低于其所能接受的最高紅線,因此滋生劣質客戶產生追加申請的沖動。結果顯而易見,真正取得貸款或追加更多貸款需求的客戶恰恰是商業銀行本意不愿貸出的那些劣質借款人,由此會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風險。
道德風險指的是貸款企業或個人在取得銀行放款后不按照合同的約定用途進行使用,更有甚者,可能還會將其用于法律規定中明文禁止的使用范疇,從而增加放款銀行不良信貸風險的發生概率。從定義來看,道德風險源于借貸雙方發生交易后,借款人故意違背信貸合同規定細則而選擇從事高收益、高風險的事項,但因資金提供者對后續資金投向、風險、收益等信息了解并不完全充分,因而放大了放款銀行信貸風險。而一旦銀行面對的是僅承擔有限責任的借款方,同時假設合同中未簽訂擔保事項的情形下,借款人所投入的項目一旦失敗,銀行很可能本息全無。因此,商業銀行放貸業務預期收益不僅取決于利率的高低,還取決于信貸風險的大小。所以,若信貸市場上若有兩類借款人:一種借款人投資項目收益率低但回報穩定,風險較?。涣硪环N借款人項目投機性較大,收益較高,但失敗的可能性也高。而從銀行視角分析,若向后者進行放款則貸款將呈現“較低質量”。
綜上所述,借貸雙方將會在合作前和借款后均會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而致使銀行方蒙受信貸風險。在實際案例中,諸如利用虛假財報進行財務造假、伙同資產評估方進行抵押物價值造假申報,或者在借款后,由于道德風險問題而進行合同契約造假等事件仍有很多,包括鳳凰集團下屬金融公司、藍田集團等具體案例,均可以證明借貸雙方信息對稱在商業銀行信貸交易中的重要意義。
貸款銀行由于對資金需求方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易滋生不良信貸風險。同時,劣幣驅逐良幣和弄虛作假的現象也會對信貸市場的環境造成破壞,因此,銀行應采取有效方法來解決此類問題。
金融行業信貸風險管理架構與管控機制的完善是解決信貸業務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根本指引。其中,搭建信用評價體系和制定聯合懲戒機制更是架構與管控機制的核心。信用評價體系包含兩個維度:一是銀監會、人民銀行等監管層的大數據征信系統要盡可能多的覆蓋企業經營信息與企業主的個人征信;二是商業銀行自身也要構建基于大數據的征信評價體系,實現自身信貸風險檢測和信貸流程的逐步完善,借此提升商業銀行管理效率。同時,制定聯合懲戒機制,從商業銀行、工商稅務、法院、檢察院等各層級機構視角聯合協作,對失信人員形成聯合懲戒氛圍。同時,在銀行內部,構建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對信貸風險全程問責,并強調貸前充分調查,貸中貸后加強信息檢測的良性管理文化,進而實現現代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全面管理的政策指引。
隨著商業銀行信貸業務蓬勃發展,信貸人員工作總量與日俱增。但在規章制度建設中,對于貸后管理的規定卻較為模糊,造成銀行內部不能主動重視貸后管理問題。因此,商業銀行應特別關注這一薄弱環節,明確貸后管理責任,將個人業績與執行效果相掛鉤;設置信貸風險預測崗位,派貸后管理經驗豐富的員工前往任職,對可疑客戶進行分析研究。
同時,信貸信息來源不斷擴大,信貸檔案體系架構亦待逐步完善。貸款前,銀行的全面調查必不可少,但更要注意貸款信息和相關決策的精準質量。此外,商業銀行應始終致力于先進管理經驗的學習,借助科技手段建立統一授信機制,并利用模塊間的勾稽關系準確評定貸款方信用等級與授信額度,以適度確定貸款利率和抵押物情形。而在具體的貸款協議簽訂中,除規范義務與權利外,亦要明確違約罰則與實施細節,并在銀行自身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提升的增長勢頭下,加強貸后的檢查與咨詢工作,進而以實際帶動信貸檔案系統的及時更新,以此促進雙方信息的對稱發展。
信息不對稱的誘因多為市場因素所致,因此,完善信息監測機制,建立健全信貸管理體系可適度規避信貸風險。商業銀行在收集客戶綜合信息時,實施數字化監控和深度分析將對其信貸業務的開展大有裨益。尤其可以建立專業化的客戶經理制,支撐主辦銀行不斷實現制度制定的完善升級;并在信息支撐助力下,最大程度規避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進而通過定期溝通與共同利益理念,按照雙方關系接續發展原則,實現自主與協同監測的約束管理,以達成風險監控的動態氛圍。同時,商業銀行還應完善其與稅務機關和其他金融機構的信息互通,加強對貸款一方的深入了解,并定期與有關人員及時保持適度聯系,對貸款業務進行提前提醒,以盡早把控信貸風險問題。同時,利用信息系統的便利,完善資產保全措施,加大清收力度,也利于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風險的降低。
避免信息不對稱的有效舉措就是要在放貸之前,深入了解借款企業的資信情況和行業背景,而合理實施信用評級評估企業風險,便可以預測企業資金和償債能力。同時,利用全面資信評級,減少不良影響。另結合實際(包括良好的銀企文化,員工理念,工作責任和上進心等上層思想的提升),真誠提高服務質量,禮貌待客,促進銀行工作的提質升級。以優質的核心軟實力贏得客戶,而不是放開尺度,任意放貸,才能降低信貸風險。另對于銀行內部,還要完善監督機構,實施績效管理,利用審查信貸相分離原則,明確崗位職責,完善自檢自查工作,以優化信貸內控管理,從而保障銀行信貸業務工作人員認清金融風險,實現有效的風險防范。
金融市場競爭激烈,而信息不對稱則會加劇信貸部門的競爭,同時滋生銀行信貸風險,所以,相關部門需采取科學舉措和管理手段,加強信貸風險管理,保證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從而有效改善商業銀行現存信貸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