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上海 202162)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596所,其中民辦高校共計741所,占比28.5%。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推動力。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民辦高校應義不容辭,積極擔負起“將鹽溶于水”的思政教育責任,充分挖掘學校課程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公共體育課程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應與其他專業課程形成協同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其中,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公共體育選修課程之一,教授學生人數多,課程內容覆蓋范圍廣。通過挖掘民辦高校武術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于“課程思政”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武術的每一個拳種都有自己的規章制度,要求習武之人有高尚的品德、寬廣的心胸,才可以進行習練。在習練過程中,要約束自己的一切雜念,專注當下,聞雞起舞,培養了習武之人較高的自律性。在學成之際,更是不能以所學去無故傷人、平白炫耀,而是點到為止、智取對方。在電子產品層出不窮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信息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對于某些學生關于拖延癥、“懶癌”重度患者的自嘲,通過武術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合理規劃學習生活,并且幫助學生培養寬容、仁愛之心。
大學校園作為集體生活的重要場所,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個性迥異,有著不同的成長背景與生活習慣,如何秉承“求同存異”的交往方針,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能夠做到彼此坦誠、舒服,這需要武術中的仁德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培養學生寬廣的胸懷及待人待事寬容的態度,有利于學生在集體生活中發揮自身優勢,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此外,大學是形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脫離了家長的監管,除去上課外,擁有了較多的自由時間,如何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為自己的學習增值,為自己的未來賦能,需要武術中的“克己”精神。用堅定的理想信念約束自我,遵紀守法,不沉迷于游戲等娛樂活動中,保證良好的生活作息,促進自己的身心健康,從而真正地為學業加油。
顧炎武有言,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而后演變為梁啟超提出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縱觀武術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在古代軍事戰爭中,武術承擔了消停戰事、維護和平的重要使命,涌現了戚繼光等深入人心的民族英雄;在當代小說中,行俠仗義、懲奸除惡的事例描述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英雄人物,也成為了武林中人的永恒追求與信仰。武術中的“俠”不僅是狹義的講義氣、重情義,還是廣義上的愛國、愛家。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將民族大義深藏心中,為了國家興亡,舍生取義的愛國主義者,才是真正的“大俠”。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話語權比重也隨之增加,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仍需要人們居安思危,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為祖國的繁榮穩定做出自己的貢獻。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偶像”,不論是軍事家、科學家,還是環衛工人、食堂阿姨,他們每一個人都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崗位,兢兢業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著社會的秩序,切實地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在成為真正的“大俠”之前,必須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真正的愛國”。作為一名中國人,作為炎黃子孫,人們應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驕傲,并腳踏實地,奮力拼搏,好好地完成學業。
中國是禮儀之邦,無規矩不成方圓。在武術教學中,同樣要注重培養學生尊師重道的基本禮儀,所以武術學習內容的第一節課就是抱拳禮。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抱拳禮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左掌四指并攏,寓意德、智、體、美“四育”齊備;屈左手拇指,寓意虛心求教,內斂恭肅;兩臂屈圓,寓意團結友愛、和諧共生[1]。通過禮儀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內外合一,知行合一,從而幫助人們養成謙遜有禮、不卑不亢的精神品質。不管是面向教師、長輩,還是同學、朋友,都要秉承尊師重道的禮學精神,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要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學生,尊重教師,崇尚科學應是基本行為規范,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不應隨著年紀的增長而逐漸減少,讓教師成為全社會尊重的職業。心存感恩,心存敬畏,對于身邊的親朋好友,應以禮相待,不應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相互尊重,彼此愛護,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諧的家庭關系,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良好發展。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從自身做起,從小家做起,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踐行者。
天行有道,不以堯存,不以桀亡。從武術習練者儀表上可以看出,胸中自有正氣浩然。習武之人講究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明辨是非。在武術教學中,一招一式都顯示出剛正的態度、正氣的形象,給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敲響了警鐘。心存浩然正氣,則氣勢磅礴,行事作風更是令人心悅誠服。在武術的一張一弛中,顯示了中華民族有度、寬容的美好品德。在以武會友中,擁有智者精神,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武術不單單只是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體魄,更是在習練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養成正氣、善良的美德,也在對抗作戰中,懂得積極調整、不斷進步的智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既要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同時又要擁有審時度勢的智慧,但不變的是,要心存浩然正氣。面對“寧坐牢也不要工作”的投機取巧者,要有明辨是非的態度,懂得是非正邪,不被虛假夸大的個別報道所迷惑,擾亂心智,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從武術歷史典故中的英雄人物身上可以看到,有舍有得、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等多種戰略,在當今時代仍不過時。面對不法之事,敢于制止,并及時報警,不逞強,不退縮,面對幫扶弱小之事,義不容辭,積極承擔公民責任,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2]。武術是“國粹文化”的榮耀,不僅只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幫助學生增強體質,還通過行為文化,成為了踐行愛國主義的載體。
從古至今,習武之人通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磨練,培養了勇敢果斷、頑強不屈、不怕犧牲的意志品質。當今,泰拳、跆拳道等國外競技形式涌入國內,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大學生對于武術的概念理解不清楚、不到位,以至于在部分言行舉止上,缺少了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進而模糊了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在傳播媒介中,如電影、電視劇或者電競游戲,抑或通過高校武術課堂中的滲透,合理添加“中國元素”“武術元素”,增加民族傳統英雄的案例講解,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之情,促進大學生積極反思自己的不良思想及行為,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其成為對社會發展的有用之才。
習近平總書記為第五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作的序中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必須更加崇尚學習、積極改造學習、持續深化學習”,而且“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善于學習,就是善于進步。”
中華武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博采眾長,緊跟時代發展潮流,從以前的軍事功能演變為當今的健身、競技功能,表明中華武術處于不斷變化、不斷更新的動態平衡之中。當代大學生面對著新的挑戰、新的機遇,更要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意義,消除“讀書無用論”,真正讓學習成為主要的生活方式。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需要不斷充實自身,積極學習知識,溫故而知新,并在學習中,不斷完善,不斷創造,尊重知識,崇尚科學,讓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尚學氛圍。
十九大以來,在意識領域內,習近平總書記更加倡導“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指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3],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重要的文化載體。
中國武術在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從初期的防身自衛,到服務于軍事,再到現代轉化成強身健體、修養身心的方式之一,始終作為一種教育資源的形式貫穿整個歷史長河。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同眾多國家進行了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并發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這一方面使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另一方面需要人們堅定文化自信,使中國文化昂然屹立于世界之林。隨著孔子學院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辦,中國武術也得到了眾多國外友人的喜愛與支持,顯示了武術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2015年,教育部將武術作為體育中的七大重點項目進校園,武術課程便擔負著體育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歷史使命,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貢獻[4]。通過繼承與弘揚武術文化,重新審視其文化價值內涵,樹立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中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即教育事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5]。
民辦高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場所,通過以德育人、以體育人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時,能夠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并且能夠積極適應環境,充分展現自身價值,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學校武術教學不但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體魄,而且更多的是在習練過程中,通過熱身活動、行為對抗等肢體動作訓練,武術歷史典故的學習,制定相應道德禮儀規范,營造良好的武術道德禮儀規范教育氛圍,并注入當下時代精神[6],幫助培養學生不怕吃苦、勇敢堅強、遵紀守法等美德,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和作用。在新時代國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引領下,把傳承優秀中華文化作為教育使命和責任擔當,更加凸顯了武術教學的時代價值和深遠意義。
我國民辦高校大多已開設思政課程,但多限于理論教學,學生缺少直觀行為上的學習和熏陶。如何在民辦高校中,積極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使各學科形成協同作用,為我國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公共體育選修課中,武術占據著一席之地,其中蘊含著哲學、美學、文學、醫學等多種元素,值得當代大學生去探討和學習。在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人們定會積極傳承,把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