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猛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2004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課程思政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它對傳統育人格局進行轉變,旨在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大格局,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地滲透進各類課程,形成協同育人效應,全面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本文基于課程思政背景,對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提出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建議,全面提高體育課協同育人價值。
高校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隨著時代發展高校育人任務更加緊迫。體育作為課程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也非常必要,是切實可行的。
高校體育課和課程思政在育人任務上,兩者具有統一的任務。盡管體育課和課程思政存在各自的特點,但都緊緊指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體育課實施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發展,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的目的是聚焦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以思想素質發展撬動學生其他素質共同發展。從體育課和課程思政的任務分析,兩者具有統一的任務,可見,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具有可行性,有助于更好地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繼續發揮并擴大高校在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的主陣地作用。
隨著高校育人環境的不斷變化,高校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傳統狹隘的、孤立化的課程觀念已經難以適應高校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提高高校育人品質,大課程觀念逐步深入人心,這就賦予高校課程育人功能以極大的可擴展性。高校體育課不再局限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大學生智力發展水平等成為高校體育課的重要功能;課程思政也基于協同育人的基本方向,尋求與高校各類課程的深度融合,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滲透進高校課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給各類課程提供思想動力支持,從而發揮課程思政對高校體育與其他課程的促進作用。體育課和課程思政功能的可擴展性,使得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具有可行性。
信息化時代,信息數據給學科教學提供了有效的資源支持,也使得各類學科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得高校體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具有可行性。高校體育課中,體育發展的歷史、體育文化、體育人物等成為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給課程思政的實施創造可能性;課程思政基于協同育人的需要,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滲透力,使得體育課內容也成為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外,互聯網共享的教育資源,也給高校體育課教學和課程思政提供鮮活的資源,使得體育課教學內容和課程思政內容做到互為滲透,互相補充,給體育課和課程思政提供資源保障。
隨著大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學科之間的壁壘正逐步地被打破,學科融合成為大趨勢。體育課程是高校課程體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思政課程、專業課程等構成了高校課程體系。從這個意義分析,高校體育課程和課程思政具有學科交叉性,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育人途徑等各個方面互為交融,互相滲透。體育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學科交叉性,使得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具有可行性,而且能夠形成互補優勢,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提高不同課程的育人功效。
高校體育課和課程思政都圍繞“育人”關鍵詞,并致力于達成育人目標。為達成育人目標,各個學科根據自身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途徑,組織形式多樣的學科活動。高校體育課和課程思政在實施途徑方面都依賴于學科活動,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將學科素養建立在厚重的活動體驗基礎上。因此,高校體育課和課程思政從方法論層面,都離不開活動,具有協同育人的可行性。
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應進行系統化的設計,從課程目標整合、課程資源建設、學科元素挖掘、協同育人活動設計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構建高度協同的育人格局。
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需要基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課程目標進行有機的整合,確保高校體育課和思政課程同向而行。
高校體育課應將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作為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中,充分考慮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發展的需求,尋找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的時機和著力點。如借助體育文化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境界,將體育的競技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塑造學生高尚的體育精神。
思政課程應基于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想,將提高學生身心素質、思想道德素養作為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思政教學中激活學生潛能,引導學生在健康運動精神和理念的指引下主動地鍛煉,不斷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
信息化時代,課程教學資源對課程建設有著重要的價值,對于實現協同育人效應至關重要。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應進一步完善課程資源,對體育課程資源和思政資源進行深度挖掘,確保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應。
高校體育課應基于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視角,對傳統資源進行深度開發,進一步擴展體育課程資源的育人價值。如體育案例資源,教師在利用體育案例資源引導學生學習體育基本動作、技術和戰術的同時,可以基于體育案例中的體育人物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了解體育明星的成長歷程,以體育明星為榜樣,從而達到協同育人的目標。
思政課程也應基于協同育人的需要,善于從體育課程中開發學科資源。如思政教育案例資源開發時,教師可以從體育領域挖掘適切的德育資源,包括體育精神、體育文化、體育人物等。如思政課程可以借助“托雷斯親吻卡爾德隆草皮”故事,使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敬業精神”,培育學生的“家鄉情懷”。
學科育人價值的實現往往依靠學科元素,這是實現學科育人價值的著力點。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應挖掘學科元素,讓協同育人落到實處。
高校體育課程融娛樂性、健身性和競技性為一體,蘊藏著豐富的德育元素。體育教師應基于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需要,對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元素進行深度挖掘,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規則意識、體育精神、團隊精神、責任感、意志品質、生命觀、愛國精神等。
通過全方位挖掘體育課程的德育元素,不僅可以促進學生體育品質健康發展,使之轉化為學生體育學科學習動力,而且可以借助鮮活的德育元素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境界,實現強身健體、提高心理素質和思想道德素養等為一體,讓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獲得有效的著力點。
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應基于學生主體性需求,充分利用活動育人優勢,借助學科活動融合,深化主體體驗,讓學生學科素養、思想道德素養協同發展,以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
如結合體育比賽活動,組織學生交流賽后感受。比賽過程中,除了設置競技性獎項外,還可以根據不同參賽小組的體育精神、發揚的風格等,設置精神文明獎。通過活動和評選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體育精神豐富的內涵,讓學生思想受到教育,從而在深化主體體驗過程中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離不開教師,需要教師具有更高的素質,尤其是思想道德素養。這就要根據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素質,給協同育人提供師資保障。
教師隊伍建設應繼續發揚傳統平臺優勢,借助講座、培訓等活動,針對課程思政對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從而使教師具備實施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能力,確保協同育人成效。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促進教師之間的網互動,開展網絡微教研活動。通過網絡教研活動,給教師創造廣泛互動的機會,給教師共同發展提供平臺,不斷提高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能力。
總之,高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協同育人具有可行性。然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效應的實現需要對高校體育課程進行結構化變革,讓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學科元素、學科活動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切合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使課程思政協同育人不僅可行,而且可以取得顯著的協同育人效應,全面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體育課和課程思政的同向而行,培養出適合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