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利 甘肅省康縣王壩鎮九年制學校
小學數學知識內容豐富,但大多都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學生只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習水平。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慣極差,如不按時完成作業、不主動請教、課堂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偷工減料、不用尺規作圖、不修改錯題等,這些不良學習習慣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提升。下面,筆者就結合多年來的數學教學實踐,具體談談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策略。
(一)課前不預習,知識鋪墊費時費力。實際教學中,盡管教師每天都布置有課前預習任務,但學生回家后真正預習的卻并不多,如筆者在一次聽課活動中就發現,主講教師講授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第一單元《分數乘法》,上課時先是復習了幾道分數加減法計算題,但讓人吃驚的是,被指名在黑板上完成的三名學生中,竟有兩名學生計算出錯,而坐在下面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也都不會做,如計算五分之四加三分之二時,結果成了十五之六,一時之間讓主講教師十分慌亂,無耐之下,又給學生復習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因為學生通過一個假期的學業荒廢,把五年級學過的知識忘得一干二凈,加之沒有課前預習突然被指名完成練習一下子給懵住了。等學生完全回憶起分數加減法時,一節課三分之一的時間已經悄然而過,整個一堂課以失敗而告終。其實,實際教學中大家也不難發現,如今的學生真的都懶惰,而我們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大都是毫無目的,只是告訴學生明天即將要學習什么內容,放學后一定要先進行預習,布置任務時學生答應都很爽快,但過后卻都忘得一干二凈。正因為學生沒有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往往在運用復習法導入新課時一問三不知,因為復習受阻,也就使得新知識的學習難上加難。
(二)課堂怕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很差。眾所周知,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時候需要親自操作實踐才能獲得結果,但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不論是課堂上還是課后,都害怕動手。如五年級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時,在教材的最后附頁上,就有做長正方體的樣版,只需要學生把它剪下來,然后用剪刀沿著虛線裁剪再用膠水粘起來就是一個很好用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模型,但當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實踐任務后,部分學生竟讓家長代勞,而我們的家長出于對孩子學習的關心,從撕到剪再到粘全權代理,且不知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就能初步了解長正方體的面、棱、點等特點,課堂學習中也就能輕松容易地理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特征。但這一過程全讓家長代勞,那學生卻是全然無知。又如,教學中筆者還發現,四年級下冊圖形的認識中有平行線與垂線等的作法,課堂上部分學生連最起碼的學習用具如三角板直尺和鉛筆都沒有準備,作圖時不用鉛筆,畫錯了便用橡皮擦,結果越擦越不成樣子。課堂上,教師用三角板或直尺在黑板上演示如何作圖時,學生也不注意看,更不好好學習,畫平行線或垂線時不按要求,想怎么畫就怎么畫,結果作的圖歪歪扭扭不成樣子。這些壞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糾正,等學生上了高年級后,如六年級上冊的《位置與方向(二)》胡亂作圖,對學習能力的提升影響很大。
(三)遇題不研究,完成作業敷衍了事。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部分學生不會做的題都是通過網絡搜索答案。當天的作業倒還好,尤其是每天放學后布置的家庭作業,不會做的基本上全是網上搜索,但凡是第二天交上來列的長長的式子的學生,就都是搜索完成的。管理嚴格的老師,基本上都還能按時交,若管理上稍有放松,有的學生連交都成問題,作業偷工減料,布置的多完成的少,問起來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蒙混過關。如今,小學生的作業除了教材上的,剩下的就是配套練習冊上的了,但從學生完成配套練習冊的情況來看很不盡人意,要么空白一片,要么胡填數字,這些不良習慣,對提高學生數學水平影響很大。另外,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大部分教師都會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學習差異等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但在課堂教學中,示能充分發揮小組的學習作用,大多情況下,都是流于形式。
(一)讓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性,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學習數學的目的是什么?這在我們農村地區,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自己,都想的太簡單,很提及時都會說學習數學就是為了算數,為了跳出農門,正是由于受這種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大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家長也就相當支持孩子的學習,而對于那些學習水平一般甚至是落后的學生,家長就不太重視,總是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因為得不到家長的重視,所以無論怎么努力也無濟于事。因此,作為教師,要讓學生和家長明白,數學是最切近我們實際生活的一門學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學會算數,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學會如何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從計數到抽象運算,以至于生活中的信息技術都體現著數學的巨大作用。可以這么說,生活有多大,數學的作用就有多大。因此,我們得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只有當學生知道了數學的重要性,明確了學習的目的,他們才有想學的欲望,而學生只有想學才能進而學好。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善于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容積》中的運用排水法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可以當場為學生做實驗,幫助學生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然后找一些不規則的實物,分小組讓學生親身體驗。另一方面,在每節課前,搜集一些與課堂學習內容相關的數學故事,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每一個數學發現或數學規律,都包含著一個數學故事,因此,在教學中,通過給學生講相關的數學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課堂教學過程性管理,從低年級抓好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好的學習習慣往往都是從低年級養成的,等學生上了高年級后再幫助培養好習慣那就真的來不及了。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必須在學生上一二年級時就要抓好良好學習慣的養成教育。首先是幫助學生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學生剛上一年級時,課堂注意力很不集中,甚至有時候還會像幼兒園的學生一樣站在凳子上或爬上桌子,當發現這種不良習慣時,教師要及時制止,不能聽之任之。要讓他們明白,自已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課堂上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姿。認真聽課時,手背后,頭抬起,眼睛看著黑板,不能左顧右盼或偷吃零食等。回答問題時,先舉手,征得老師的同意后,站起來再回答。這些課堂上的小細節,作為教師要常講,慢慢的學生好的課堂習慣自然而然就會養成。其次是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預習不是毫無目的的預習,只是口頭告知學生晚上回家一定要預習預習,那真正預習的學生肯定寥寥無幾。給學生布置預習任時,要有目標任務,比如知道什么,掌握什么,學會什么等,學生帶著目的去預習,其效果就會明顯增加。低年級時學生一旦養成了預習的習慣,那等高年級時,隨口的布置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再次,幫助學生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強化記憶,鞏固學習成果,俗話說得好“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嘛,因此,在學生上一二年級時,就要嚴格要求作業的格式,作業的質量等,特別是在遇到不會做的題時,要主動向他人請教,不能胡打主意,更不能抄襲他人的,學生抄襲的壞習慣一旦養是很難糾正的,即便是自己想改每逢作業時,不由自主地就拿別人的現成作業抄開了。最后,幫助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的好習慣。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比語文英語等學科那樣死記硬背,數學知識由于邏輯性強,課堂上除了老師的點撥、啟發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善于思考。比如在學習了常見的分數乘法應用題類型后,在完成拓展延伸類題型時,就要想辦法把它們轉化成常見的題型,然后正確解答。
(三)創建錯題庫設置錯題本,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糾錯習慣[1]。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糾錯習慣,是學習數學的關鍵。因此,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建錯題庫,設置錯題本,一學期下來,讓學生對照錯題庫進行復習,效果相當明顯,這比起盲目復習更有目的性。平日里,把學生作業當中或課堂當中最容易出錯或普遍性錯誤的習題分類整理,分析導致錯誤的原因,并將正確的解題過程加以備注。同時,讓學生準備一個作業本,命名為“錯題本”,每天糾錯時,先把作業當中做錯的題原分不動地照挪到錯題本上,然后在右邊進行改正,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知道自己做錯的原因的基礎之上,再進行更正,以便加深學生的記憶,等下次同樣的題目再次出現時,就會回想起曾經改過的錯誤,那么相同的錯誤就不會再犯了。從低年級開始便給學生設置這樣一個本子,那每天當學生有錯題后,即便是教師不提示,學生也會主動改錯,這樣學生良好的糾錯習慣便自然養成了。俗話說“不怕有錯,就怕不改過”,學生糾錯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自我提高的過程。因此,創建錯題庫設置錯題本,可以有效提升學習學習數學的效率。
(四)注重細節管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圖習慣。數學學習中,作圖的知識點很多,如一年級條形統計圖的初步認識,三年級的長方形、正方形,四年級線段、直線、射線、角的畫法,垂線、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五年級的折線統計圖,六年級的圓、扇形統計圖等,可以說不同的年級段,都有相應的作圖練習。因此,在教學中,要從低年級開始,要求學生一定要學會尺規作圖,同時作圖時必須養成用鉛筆作圖的良好習慣。特別是四年級的垂線、平行線的畫法十分重要,實際教學中,我們的教師在低年級段不太注重學生作圖習慣的養成,等到了高年級時,不論怎么努力也很難糾正學生的壞習慣。課堂上,用垂線平行線時,大都是通過多媒體設備的動畫功能,現成的模擬三角板,但學生在本子上作圖時卻沒有現成的東西可用,課堂上從來不用實物給學生演示,只是說怎么畫怎么畫,但實質上學生干脆不會畫。而我們都知道,垂線平行線是作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前提,因為學生不會畫垂線,進而連三角形的高也不會畫。因此,作為教師,特別要注重四年級線的認識及垂線平行線的作法。教學中,應該多給學生進行演示,讓每位學生都掌握垂線平行線的畫法。
(五)家校合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慣的養成僅僅依靠學校單方面是遠遠不夠的[2],因此,作為教師需要通過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一方面,作為家長要密切配合學校或教師對孩子的作業要求。作為家長首先要以身作責,尤其是在孩子完成作業時,當家長的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看電視或玩手機,這會影響孩子完成作業的效率。家長要求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自己就得身先垂范。另一方面,作為家長要多陪伴孩子完成作業。這對于一二年級的孩子特別重要,好多家長等教師責問時總會說自己不懂,不會輔導等等,一二年級的數學到底有多難?說實話,等孩子長大后,家長想輔導想陪伴都困難,所以與其如此,還不如在孩子上低年級時,幫助培養良好的習慣,等孩子的好習慣養成后,等他們上了高年級時,要省好多事兒。
總之,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關鍵,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從小抓起,從細微之處做起,只有如此,才能幫助學生養成好的數學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