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2018年7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國務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的通知》,以期深入優化服務改革,促進政府職能深刻改革。政府職能的轉變對高校會計核算及會計信息提出了更精細化的要求,進一步強化了財務數據的公開透明性和可理解性。
2016年1月5日,財政部印發《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明確要求行政事業單位必須于2016年底前完成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工作。根據《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財會〔2012〕21號)的要求,內控建設主要圍繞內控機制和六項經濟業務展開,高校絕大多數以財務部門為牽頭部門組織開展該項工作。為了建立高度貼合國家政策、適用高校運轉的內控制度,財務人員需要具備業財融合能力,了解追蹤最新政策規章并有效解讀。
2019年1月1日全國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全面施行《政府會計制度》,通過“5+3”要素實現雙分錄、雙基礎、雙報告。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立全面、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1]。這對高校財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具體化的要求,既要進一步熟悉以收付實現制為核算基礎的預算管理要求,又要了解掌握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財會知識;實現由“報賬型”會計向“決策型”會計的轉變,加強對資金的有效監管,全面反映高校資產負債情況,提升資金運營管理能力。
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實施條例》,該條例對預算收支范圍、預算公開、轉移支付、地方政府債務等以法規形式固定下來,確保公共資金節用裕民。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年,資金合理合規使用成為民眾關注的重點。財務人員需要不斷完成知識的迭代,滿足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和信息公開的需求。在財務語言與民眾信息的傳輸障礙中,財務人員需要完成財務語言到民眾信息的轉換,這無疑是更高的財務人員素質訴求。
近年,高校財務人員面臨一系列變革,一方面要求鞏固原有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求學習新的財稅知識。政府會計制度的推行,所有高校的財務核算軟件隨之升級,財務人員除了要適應雙分錄、雙基礎,還得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適用新的財務軟件。
高校財務人員學歷水平參差不齊,高級職稱較少,職務晉升存在諸多壁壘,缺乏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2]。會計崗位專業技術性強,且接觸的是單位最為重要的信息數據,導致財務部門人員流動性弱,加上事業單位的特性,財務人員危機意識淡薄,知識體系固化。在政府會計制度推行之前,高校執行的是高校會計制度,核算模式簡單,涉及專業知識少,進入門檻低,缺乏自我學習與革新的緊迫性;機械化的工作模式導致會計人員思維固化,怠于主動學習新知識。
財務工作服務于高校的教育教學事業,為了更好地反映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實現財務工作由核算職能到監督管理職能的轉變,財務人員必須提升對學校一線工作的認識,實現業財融合之目的。
目前,高校財務人員基本“蜷縮”在財務室,應接不暇地審核一摞摞的單據,對學校一線工作了解薄弱,如基礎設施建設必經環節,物資采購流程、學生實訓所需耗材等。由于缺乏對教育教學業務應有的認識,以致財務工作停滯在核算階段,未能觸及監督、管理,做到的只是高校的算賬先生,卻做不了好管家。
高校財務部門準入門檻低,非科班人員占比高,先天學習不足。入職后,會計人員素質提升方式主要是會計類繼續教育,由于缺乏硬性考核,繼續教育以完成任務為主,甚至部分會計人員以委外方式進行,會計人員自身與專業學習之間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雖然,不少高校組織財務人員參加業務培訓學習,但是為期短,主題多,以灌入式為主,會計人員被動學習,無法系統吸收。
封閉式做賬,與外界溝通甚少,溝通能力弱,語言轉換能力不足,只會埋頭工作,缺乏與領導溝通能力,財務數據轉化為普通易懂語言的能力不足。
會計工作受政策影響頗深,除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和稅務方面的規定外,對于財政部門、教育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也要保持高度關注,如省直機關差旅費管理辦法、科研經費管理規定、因公出國經費管理等,對住建部門發布的有關工程建設、驗收等一系列的制度也要不斷學習。但實際情況是,高校財務人員對新的制度政策了解甚微,運用頗弱。
會計的職能應由核算向管理傾斜。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目標;同年10月,金蝶在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重磅推出了基于云端的財務機器人,機械化的核算工作完全可由人工智能代勞,這是發展趨勢。傳統的依靠人力核算的模式已經被顛覆,會計人員需要從高端看全局,提升數據分析能力與管理能力。高校在發展過程中,需提交各種數據供各個平臺評估教育教學能力,財務數據是重要數據之一。財務人員在統計數據時,只接收任務,對統計文件研究甚少,缺乏對數據合理性、有效性的判斷,導致工作效率效果不佳。
新事物的發展勢必是曲折的。財稅小課堂打造初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真正要實施到位需要做好兩項準備工作。一是財務部門嚴格執行每周“半日休”。財稅小課堂要有不受干擾的時間與空間。只有嚴格執行了“半日休”才能在那半天不受干擾地自我學習,自我提升。二是嚴格執行報賬員制。財務人員熟悉政策法規是基礎,真正執行需要各個報賬單位了解、熟悉政策法規。高校業務雖不如大型企業復雜,但是涉及人員繁多,每個人都可能涉及報賬事項,但要過萬人熟悉政策法規及高校內部的規定是不現實的。為了實現高效報賬,高校可以院校、部門為單位指定一到兩名人員為報賬員;報賬員實行備案制,財務部門只接收報賬員提交的報銷單據。
財稅小課堂采取主講人制,兩到三人為一組,選定主題,以半個月為準備周期,在“半日休”由主講人進行講解分析。待課堂完善后,逐步推行為公開課堂,報賬員及其他人員均可聽課。財稅小課堂實行積分獎勵制,納入年底績效考評同時認可科研積分。
財稅小課堂業務板塊可分為四大塊。一是“財理分析”。了解一些政策規章制定的初衷,增強財務人員及報賬員對制度的理解,有效地更新財務人員知識體系,可以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幫助有會計職稱需求的同事更順利地獲取職稱。二是稅法知識通解。高校財務部門分工較細,每位財務人員只了解自身的業務板塊。但就財務人員素質而言,所有的業務知識都應當了解,稅法是重要的一塊。加上高校改制話題不斷,在業務處理中進行納稅籌劃也是財務人員應當具備的素質。三是新制度與政策講解。現階段,財務人員接收新政策往往具有滯后性,需要提升信息搜集與解讀能力。高校財務團隊強弱不一,對大部分高校而言,要財務部門自我消化新出來的規定可能存在難度,在涉及自我解決不了的板塊時可以委外完善課件或委外補充完善講解。四是財務知識交流。對業務流程、某個知識點或者是數據統計方法的分享,這塊相對而言內容龐雜些,但都是經驗積累出來的有效信息。
高校財務人員素質有待提升的關鍵因素是信息閉塞,一方面與外界接觸少,另一方面主動探尋的積極性低。財稅小課堂打破原有的封閉模式,由內到外實行主動學習,自我突破;讓所有人參與其中,主動收集信息,完成信息有效輸入再到信息輸出。在更新知識,培養政策敏銳性的同時提升了財務人員的溝通交流能力,加強財務語言的轉換,亦可讓業務部門了解財務工作的流程與實質。財務人員在準備相應業務板塊課件時,需要與相關部門溝通,加強對業務的熟悉程度,進一步向業財融合靠近。同時,財務人員經常性的溝通與學習,能更有效地發現與解決現有業務流程、賬務處理或信息轉換方面的問題。初期的財稅小課堂可以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加入構建,但是為了切實提升內部人員素質,主要工作由團隊完成,專家只是輔助性給出指導建議。
財務人員素質提升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需要的是內在驅動力。只有全面的、系統的模式才能真正提升高校財務人員綜合素質。財稅小課堂旨在構建一種內部模式,激勵高校財務人員積極主動學習,提升自我素養,滿足新形勢下高校財務人員素質提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