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產品研究所
財政是實現國家治理的必要條件,客觀的財政制度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應全面發揮出中央和地方的推動作用,并借助不同的專業手段,確保財政制度的順利開展。
財政制度建立和優化能夠全面彰顯市場和政府的內部關系,同時,對應制度和國家整體發展還存在關聯,為此,國家發展過程將財政制度放在了重要位置。實際發展過程中,也在不斷優化財稅制度,且分稅制建立在財政制度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影響。分稅制經由多次修改和優化,日趨穩定,保證了現代財政制度的有序發展,可全面提升企業積極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財政收入,大大提升了經濟增長速度。
當前我國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一階段機遇和挑戰同生,阻礙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發展失衡,各區域內部發展存在不足。站在全面角度進行分析發現,引發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稅收體制改革不完全,為此,強化稅收體制改革,構建現代財政制度,這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政府職能轉變的必要條件。
新修訂的預算法,在預算管理方面進行了重大改動,原有條例和修訂以后的預算法表現出了不適性,亟待重新修訂。實際修訂過程,應嚴格遵守上位法相關規定,緊密落實中央和國家的相關部署,具體修訂如下:
第一,確立政府預算收支范圍及編制內容,增加了預算體系的透明性。條例依照預算法授權,明確了公共預算、政府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以及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這四項的具體收支范圍與內容,并明確闡述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范疇各項收入內涵。在上述其他三項預算收支范圍進行了具體規定,并指明了銜接關系,其中一般預算能夠依照實際需求與財力,對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進行適當補充,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能夠調撥一定資金給予公共預算。實施條例也對上述四種預算對應編制內容進行了具體規定。這一規定可增加預算編制的有效性,強化政府預算體系中各本預算的內部銜接。
第二,細化部門預算管理,完善預算編制。實施條例全面遵守預算法規定的政府全部收入與支出需劃列到預算全口徑預算管理這一內涵,指出各部門預算需體現公共預算、政府基金預算以及經營預算內涵,指出各部門預算需體現公共、政府、國有預算分配給各部門和關聯單位對應預算資金,一邊細化部門預算收支,一邊確立一個部門對應一本預算的管理標準,可增加預算編制的系統性。另外,實施條例還指出,部門預算支出涉及基本支出與項目支出,每一個部門和所屬單位自身的預算撥款收入及支出,需體現于部門預算內。
第三,深化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規避債務風險。實施條例基于預算法中政府債務管理規定進行了明確,要求改進優化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一般評測體系,圍繞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進行評估,及時警醒債務高風險地區,同時,監管緩和債務風險。基于外國政府與國際組織貸款,能夠轉貸至直轄市政府。其中直轄市政府承擔直接償還責任,需劃列到本級預算管理范疇。這一規定可促進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體系構建,全面深化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提高各方面在地方政府債務方面的監督力度,有效規避債務風險,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優化預算執行,推進全流程管理。依照預算法對應規定及預算管理需求,實施條例改進了財政部門及其他單位于預算執行過程承擔的職責,捋順了財政部門及預算單位之間的職責分工,凸顯了各部門與單位在預算執行過程的主體地位。細化預算收入與預算資金撥付關聯規范,把預算法確立的國庫集中收繳與支付制度執行到實處。為具體化預算法中對于特定專用資金能夠依托國務院相關標準設立財政專戶規范,細化了具體范圍,指出開設、變更及撤銷對應財政專戶一般步驟,指出本級政府負責管理財政專戶資金,同時,在預算執行以及決算文件中清晰體現,上述規定肯定了財政專戶清理效果,讓財政專戶管理一點點走向規范化和標準化道路。
第五,優化轉移支付體制,細化政府內部財政關系。實施條例明確了預算法在專項轉移支付定期評估與退出機制方面的內容,大大改進了轉移支付管理相關內容。細化轉移支付資金撥付和歸口管理,具體化轉移支付預算下達與資金撥付需經由財政部門完成辦理,其他任何部門不允許對下級政府部門及單位傳遞轉移支付預算指令,切實增大轉移支付管理科學性。
第六,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增大資金使用效益。實施條例遵守預算法中提出的各級預算凸顯績效的原則,并基于預算法內的績效目標管理及支出績效評價結果等,細化了績效評價的內涵,提出將績效評價結果列入年度預算的參照,財政部門負責對預算資金進行績效監控和評價,相關部門負責績效監控,有計劃地匯報各自的評價報告。
第七,提高預算信息公開透明度,加大預算透明度。延續預算法中提出的預算公開的具體內涵,實施條例要求以公開為主,不公開為次,對外公布一般性轉移支付時需明確到具體地區,而對外公開專項轉移支付時需明確到具體地區與項目。
一方面,應調整控制方式。依照法律規定可知,我國預算審批涉及收入、支出和收支平衡這三個方面,然而,全面剖析預算審批以后發現,收支平衡是當前預算審批的關鍵。無論是經濟的下滑還是上漲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并制約了宏觀調控作用發揮。為此,應把收入預算轉為預期性,此種轉變既能促進人大審查和監管工作的推進,還能推動宏觀調控作用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改進跨年度預算平衡體系。優化預算審核重點,從原有收支平衡過渡到支出政策轉變,將收入預算也轉為預期性,由此將會打破預期執行結果和預期預算原有的平衡,具體表現在年度預算方面。為進一步優化超收入使用問題,依照原則,需不安排于當年。如果年度預算發生赤字問題,則應編設跨年度彌補體制。
首先,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消費稅調節功能。這是因為當前推行的消費稅存在不足,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消費稅的實際應用,為此,應不斷調整稅務征收范圍,適當完善征收環節,有效優化稅率結構。其次,改進房地產稅立法,促進改革。提出穩定、長久的發展方針,全面了解房地產當前情況,大大控制費用征收,以此打造科學的房地產稅務。最后,優化資源稅改革。
細化中央和地方在各項支出方面的具體職責。當前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在支出責任規劃中均存在不具體的問題,這種情況將會阻礙市場發展,干擾司法公正。一些原本是中央負責的事物,轉交給地方,本是地方負責的事物,卻移交到中央。基于這一問題,應依托現有財政制度,逐步改進和調整政府職能,將充分使用權還給政府。同時,把中央和地方權力明確劃分,逐步強化中央權力,把對國家發展影響較為深遠的事物交付給中央進行處理。另外,應改進中央和地方收入。中央和地方應基于當前收入,引入稅改有關內容,全面考量稅務信息,在此之上細化中央和地方收入。而地方政府在實際工作過程,既要擔負對應職責和支出,也應不斷落實中央決策。這種方式既能保障地方收入,也能加快改革進程。在此之上,還應全面執行決定中的相關規范,深入探索不同稅收特點,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科學劃分稅種。對于波動幅度偏大的稅種,交付中央加以管理,進而實現改革活動的正常開展。
綜合來說,現代財政制度構建,應確立中央和地方的各自權利,并提供對應的法律保障。同時,應不斷優化現代財政制度,首先,應攻克現代稅收制度的不足,而稅收制度的優化和構建,可改進各項稅收制度,并能全面增大接稅比重,以此打造綜合性的稅務體系。稅務制度優化能夠加快財政制度建立步伐,最終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