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聾啞學校
在行政事業單位管理固定資產的一般流程中,計提折舊處理過程體現不明顯,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甚至缺少相應的計提折舊處理內容,致使行政事業單位固有資產的實際價值難以體現,固有資產的應用價值難以發揮。新會計制度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涵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與規定,指出行政事業單位的固有資產應以服務本單位的基礎業務活動為前提,同時應確保其他活動可順利有序開展。
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應用全額成本計算法,即在購入資產后,使用購入資產的全部成本作為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量計入系統,而在使用固定資產時卻應用歷史成本法對此類資產進行資產核算和管理工作,此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表現,導致資產價值“名不副實”的同時,又“入不敷出”。例如,行政事業單位的一些固有資產在長時間的未使用或者未運轉的情況下,損耗嚴重,其整體資產的價值總量實際上已嚴重下降,但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賬目卻和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不符,在保留了固定資產初始價值的同時,并沒有依據固定資產的損耗情況對資產價值及時進行更新,致使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真實度差,質量低下,無法清晰地表現行政事業單位固有資產資源的實際占比和單位資產運行成本的實際數值?;诖?,對行政事業單位原有規定資產進行折舊管理是適應行政事業單位發展的新需要,也是開拓行政事業單位發展新格局的現實要求。也只有這樣,方可促使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管理辦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特點,為行政事業單位創造更直接、更具體、更穩定的經濟效益。
會計工作制度在新形勢下,積極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體察經濟形勢變化趨勢,在積極響應政府政策號召的前提下,將行政事業單位劃分到公益類和經營類單位范疇。在《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積極倡導下,會計工作內容逐漸豐富,在原有的會計核算基礎上,添加了權責發生制度和固定資產折舊工作[1]。在會計工作的內容得到豐富后,會計工作的主體屬性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其內部核算工作的靈活性大大提升,為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自由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為會計核算工作提供了更多可選擇、可變化的機會。從此意義上講,新型會計制度可促使會計核算流程向著環節更多、內容更復雜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也促使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整體性更強,規范性更好,有利于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會計核算工作的整體質量,有助于強化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整體真實度,進而加快行政事業單位更好、更快、更高質量地發展。
政府會計人員對此類資源的控制權具有現實性、絕對性和不可侵犯性,此做法可有效改善行政事業單位對原有固定資產的管理權力,并從概念含義上進一步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真實內容。在資產確認效能方面,依據新會計工作制度,政府會計人員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合理有效地行使自身權利,控制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繼而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應用和運行所產生的經濟收益應具備良好的歸屬性,有利于保障行政事業單位的整體經濟效益[2]。
新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租用成本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創新了固定資產的計量方式和計量辦法,在固定資產融資租入成本方面進行了創新,提出了更為合理的界定性條件。例如,在舊版本的會計工作制度中,資產租用合同內容一般會說明相關的租賃費用和租賃時間限制要求,并且與此相關的稅費應被納入固定資產的運輸費或者安裝費中,但新版本會計工作制度對上述內容進行了剔除,規定此類費用應在新會計制度的約束下,依據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確認相關費用的合理性和時效性,進而減少了行政事業單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相關審核工作,精簡了相關的審核流程,提升了固定資產的應用效能。
在固定資產的核算范圍方面,新會計制度新增加了“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不應計算折舊費用”相關條款,相較于舊版本會計制度中的“動植物、文物展示品、圖書檔案資料等固定資產不計算折舊情況”的規定內容范圍更廣,與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聯系更為緊密[2]。在舊版本的會計制度中,行政事業單位可依據制度內容并依據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自行決定資產折舊的實際程度,在省級以上財政主管部門未對相關資產折舊內容進行說明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折舊的實際情況應以單位出示的說明書為準。此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導致行政事業單位在確定固定資產折舊程度方面出現不及時、不準確、不可預料的現象,基于此,新會計制度提出了相關的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固定資產折舊計算的準確性。
在培訓過程中,培訓人員應依據新會計制度的主要內容,促使會計人員熟悉、了解并科學地認識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的財務會計新型核算模式,并在掌握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相關規定的基礎上,進一步適應新型會計理論知識體系,從而提升會計工作人員依據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做好記賬工作的能力[3]。會計工作人員在參加培訓工作的過程中,應明確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實際核算范圍,并進一步了解固定資產折舊補提工作的具體內容,進而在此基礎上,明確界定固定資產的實際核算范圍,同時掌握相應的會計收錄和費用核算類目。在完成此內容的培訓工作基礎上,培訓人員應督促會計人員反復溫習新會計制度的核心內容,學習新會計制度的核心思想,進而將此類思想和管理模式切實應用到行政事業單位原有固定資產折舊問題的解決過程中。
行政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體量逐漸增加,舊品類、老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損耗程度也逐年上升。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使用合理有效的辦法降低固定資產折舊損耗比例,促使其回落至可控、可調、可接受的范圍內。具體而言,首先,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部門應積極引進企業資產折舊計算新方法,在內部資產流程和運行方面采用新模式,從而提升資產的應用效能,使固定資產“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固定資產損耗折舊帶來的經濟損失;其次,行政事業單位應及時統計并更新原有固定資產的總量、狀態等信息,依據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制定翔實有效的固定資產折算記錄表,使規定資產的損耗情況“看得見”,同時“看得清”。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嚴格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折舊問題就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行政事業單位應依據新會計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機制,施行更為有效的內部固定資產管理辦法[4-6]。例如應用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抽樣檢查與全面檢測相結合的方式,對固定資產的設計折舊情況主動進行分析并總結,促使固定資產的折舊情況明確地“躍然于紙上”,確保固定資產可持續發揮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經濟效益的作用。此外,一些比較珍貴的固定資產應由專門人員或者專門部門管理,進而可精確統計此類資產的折舊情況,最大限度地減少此類資源的損耗,保障行政事業單位的整體經濟效益。
總之,新會計制度下行政事業單位原有固定資產折舊問題較為突出,會計工作人員應積極響應新會計制度的號召,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強化在固定資產統計和折舊核算方面的能力。行政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應積極、及時地開展各種培訓活動,更新升級行政事業單位原有固定資產折舊方式方法,并在制度規范下,建立健全固定資產監督管理機制,進而從整體上強化處理固定資產折舊問題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