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術英
(福建海洋職業技術學校,福州 350011)
從1956 年美國達特茅斯會議首次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概念后,人工智能技術呈現爆發式發展。2017 年,德勤等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相繼推出財務機器人,沖擊了整個會計領域。現有會計人才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會計教育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高速發展,財務機器人已引入部分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它替代了大量內容固化、技術含量低、重復性高的人工操作,如會計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報表的編制等會計核算工作,提高財務工作效率和會計信息質量的同時,意味著會計核算工作正在被財務機器人所替代。同時云報銷、云存貨管理、網上報稅等智能化財務軟件的應用,電子發票、智能支付、電子檔案的出現等,使得現金出納、檔案管理、會計核算等傳統會計崗位不斷受到擠壓,許多基礎會計人員的工作將被取代,會計人才需求的質和量將發生巨變。人工智能時代下,基礎會計人才需求逐步減少,會計職能從核算與監督的基本職能轉向計劃、分析、預測、決策、控制等會計拓展職能,不斷向管理會計延伸,未來會計行業亟需能分析、善管理、知戰略的復合創新型人才。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這種轉變,沖擊最大的是高職類院校,因為財務機器人取代的核心人才正是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的人才。為此,高職院校應把握AI 技術應用初期的過渡契機,優化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符合時代和市場需求的會計人才。
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會計工作正快速地邁向智能化。面對這種變化,不同人員有著不同的認知。目前,大部分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流于表面,并未認識到人工智能引發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轉變。也有部分悲觀者認為會計工作終將被財務機器人所取代,未來會計行業將不復存在。許多學校輕視了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沖擊力,未及時調整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仍以核算型會計人才的培養為重點,或者雖然調整了培養方法卻并未真正落實到位。
在人工智能的沖擊下,高職院校在課程結構方面暴露出以下問題。①課程設置偏向核算型課程。現有會計專業課程設計的重點普遍以會計核算能力、電算化操作能力為主,把經濟法、基礎會計、出納實務、財經法規作為專業基礎課程,把初級會計實務、中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財務管理、行業會計、審計實務、納稅實務、財務報表編制等作為專業核心課程,這些課程占據了除公共課外絕大部分課時,尤其初、中級會計實務課程占有的課時比例最多。其他如管理學、個人理財、保險學等課程僅作為選修課程,由于學生和學校都不夠重視,其他課程僅作為可有可無的存在。②缺少人工智能方面的課程。由于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初期,并未引起各高職院校的足夠重視,高職院校極少專門開設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甚至沒有開設。③重考證輕通識課。傳統院校以考證為抓手,功利化現象嚴重,占用大量課時和精力,忽視職業素養課和人文知識課,相關課程開設形式化,內容較為落后。
另外,在AI 技術應用初期,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企業實踐經驗不夠豐富,普遍缺乏人工智能相關知識,無法有效結合財務機器人的應用進行教學,會計電算化課程普遍未與財務云共享服務相融合,致使理論與實踐脫節,影響學生就業創業水平。
高職院校普遍設有會計分崗實訓、綜合實訓實踐環節,多通過手工記賬方式或過時的會計電算化軟件進行,明顯不能滿足當前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未來人工智能將呈指數級發展趨勢,人們應當清楚地意識到它不僅給會計行業帶來沖擊,同樣也會為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契機。人工智能的應用離不開人的操作,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化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在掌握好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創新意識,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人才培育院校,要有人機互動的培養理念,立足當下和經濟環境的變化,以創造價值管理為出發點,以“泛會計”教育理念為指導,轉基礎應用型人才為管理型復合型人才,為社會培養有長遠競爭力的會計人才。
智能會計時代是會計人與機器人相融合的時代。面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轉型,高職院校應把握機遇,優化課程體系,以人機互動的核心導向模式,從傳統的核算技術型人才培養轉向管理綜合型人才培養,創建“專業課程+智能課程+通識課程”多層次、多維度的課程體系,具體如下。
3.2.1 壓縮傳統的會計基礎課程
應刪除與時代發展相脫節的課程,如會計手工記賬、商品流通企業會計,適當降低會計核算類課程比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并合理控制課程難度。
3.2.2 調整會計專業課程設置
要轉變財務會計的傳統核心地位,凸顯管理會計的重要作用,強化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之間的有機融合,增加風險管控、財務報表分析、數據整合分析、企業運營與管理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課程,同時應將計算機知識融入學生日常學習中,加強跨學科教學,如Excel 與財務應用、數據挖掘等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專業素養。
3.2.3 增加與人工智能相適應的課程
為順應人工智能時代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化,教育手段上須引入大數據、云平臺等新興技術平臺,課程設置上須加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財務共享等內容,如云會計、人工智能會計、共享會計實務、大數據在會計中的應用、企業業務與財務共享中心等,以更好地實現人機互動,讓人機結合的效能最大化發揮。
3.2.4 加強通識課程學習
人工智能時代,知識更新迅速,職業院校應摒棄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輕綜合能力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并加強通識課程的教學,如職業生涯規劃、創業新生、會計文化、公關禮儀、職業指導等,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溝通協調能力、深化學習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引導者,從某種程度上說,其水平與培養學生的質量成正相關。因此,建設一支理論過硬、實踐豐富、掌握一定AI 技術的教師隊伍,是人工智能時代高職院校有效推進會計專業人才轉型的根本保證。要加大對會計專業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強關于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的培訓,讓教師從傳統會計專業的狹隘視野中“走出去”,轉變觀念,樹立深化學習、終生學習的理念,探索人機的融合。
要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將企業智能會計模式引進企業,成立校內財務共享中心仿真實訓室。尤其要多和已成熟應用智能化機器人的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合作,建立穩定的校外機器人產業實訓基地,不僅方便教師下企業實習,也為會計專業學生提供校外實踐場所,從而為學生創設出寬領域、多角度、體驗式的實踐平臺,同時可以從校企合作等單位引進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形成專兼職結合的師資力量,更好地落實業財融合的理念,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接軌。
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影響不可逆轉,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發生變化,各類高職院校應抓住變革機會,調整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探索適合自己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出管理型復合型會計人才,以順應財務智能化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