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卓洹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鎮高平小學 廣東 廣州 510900)
口語交際是人們最基本、最經常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每一個人所必備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生應當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1]
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我發現本校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差,為此,我從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立足于課堂教學,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想說、敢說、愛說、會說,達到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興趣是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原動力,因此,激發學生“開口說”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還要堅持以“多激勵肯定,少指責批評”為主的原則,多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敢于表達,樂于表達。
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在口語交際的教學中,我們應當真正把口語交際訓練落實到課堂中來,激發學生對口語交際的興趣,真正把口語交際課堂作為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發展的課堂教學[2]。同時教師還要不斷學習,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口語交際課作為一門實踐性、綜合性、互動性強的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因此,教師不僅要學習國內外關于口語交際的理論書籍,還應當廣泛地涉獵歷史、地理、科學、音樂、美術等學科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重視語言表達,做好示范引領,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語言的運用,不斷錘煉,力求語言準確、精煉、形象、生動,并注意語調和情感的變化,做好示范者和引領者的角色。
3.1 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在教學時,我積極為學生創設交際的情境,如開展辯論賽,“我是小導游”,以及“你說我來猜”的小游戲,這樣的課堂活動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既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一舉多得。
3.2 結合農村實際,開發口語交際校本教材。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當地的實際和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校學生的實際口語交際水平,因地因人進行設計開發口語交際內容。作為農村學校,可開展關于“當地風土習俗會”的演講,如稻草節,美食節等節日的解說。開發這樣的校本教材不但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更深層次地去挖掘學生內心深處的家鄉情感,這些情感才是最真實的,最打動人的。
4.1 學會認真傾聽。在日常的交流中,聽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在聽的時候提取重要的信息,學會邊聽邊思考,要聽出別人話中的深層含義,將認真傾聽作為一種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說”的質量。
4.2 學會正確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合理地拓展課文內容,為學生提供說的素材,并教會學生如何正確表達,做到表達清晰,敘述完整,語速恰當,態度得體。
4.3 在讀中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閱讀課內文本,是學生與課本之間的對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對于文本獨特的感受,因此在課堂的教學中,在讓學生閱讀文本后,應當及時地讓學生把這種獨特的個性化感受說出來。還可在朗誦中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在平常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文本內容,有意識地去創設情境,為學生搭建起樂于開口的平臺,多誦讀經典詩文,背誦名篇名句,并在朗誦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品味文本,賦予文本新的生命,讓學生口中的每一個文字都能“活起來”。
4.4 在寫中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每一單元的語文園地中,寫作部分的內容往往是緊接著放在口語交際內容的后面進行的,這就說明了寫作訓練與口語交際并不是分離出來的兩個部分,而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訓練,因此,在習作課上,我們應當設計好教學環節,要在課堂中創設情境,給部分的時間讓學生去交流表達,進行思想的碰撞,說寫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口語交際應當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起師生互評、生生自評與互評,家長參評的模式進行。同時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根據學生不同的學情,不同的年齡階段去制定不同的評價量表,有針對性地進行恰當評價。除此之外,還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如建立學習日志和學生檔案,測試、訪談、活動競賽等。
口語交際因其實踐性強的特點,所以我們除了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情景模擬練習之外,還應讓學生多真正接觸到真實的生活情景,如多開展戶外拓展活動,帶學生去春游秋游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大自然,去抒發真正的情感。同時教師還應多與家長保持聯系,提高家長對培養孩子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視,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口語交際能力是每一個人在學習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當前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而由于農村小學在各種資源方面的局限性,所以對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教師更要樹立好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結合農村當地的教育資源,不斷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通過與家長的密切聯系,家校結合,真正做到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