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英
(福建省長樂華僑中學 福建 長樂 350200)
“愛的哲學”是冰心作品中最具生命力、最感人的亮點,其內容廣博,包含“人類之愛”和“宇宙之愛”,概括起來,就是對真、善、美的熱愛和追求。在課題《“冰心之愛”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的實施中,語文較之其他學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真善美”的載體,如統編七上語文課本第一到五單元主題分別是:描繪四季美景,抒發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懷;抒寫真摯親情;感受童真、童趣、友誼和愛;詮釋人生意義和價值,禮贊美好品行;尊重動物、善待生命。這幾個單元的散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精品。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些教材文本優勢,結合篇目特點有效引導學生探尋其中蘊含的真善美,培養學生熱愛真善美,追求真善美的情感。
語文課文豐厚的情感元素和審美內蘊,決定了語文課導入語的搖曳多姿。素材使用上,導入語可用詩詞佳句、經典音樂、風景圖片、故事傳說、新聞趣事、格言警句、生活感悟等;形式上,有情景式、解題式、懸念式、鋪墊式、概要式、簡介式、聯想式等等。寫景抒情散文可以情景式導入,如《春》,可以春景圖片,配合學生回憶寫春的古詩詞佳句,營造春意盎然的情境,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動物笑談》可用解題式導入,引導學生抓住題眼“笑”解讀文本,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激發閱讀興趣;《散步》用概要式導入,以中華民族愛幼敬老的傳統美德導入課題,明確本文親情主題;《秋天的懷念》可簡要介紹史鐵生經歷,感受母愛的感人力量;《走一步,再走一步》可讓學生自述某次登山經歷,引入課題,《貓》可讓學生養寵物的經歷和感受,引入文本學習。設計導入語,絕非流于形式的教學環節,而是體現教師匠心的課堂教學有效策略,契合文本的導入語,可有效營造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迅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切入文本精髓,既有助于激發學生探尋文本真善美的強大內驅力,又能實現課堂的節約高效。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七——九年級學生“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散文教學上,朗讀是落實這一要求的關鍵,應作為貫穿教學始終的主線。朗讀也是七上語文第一、二單元的教學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循序漸進地走近作者,走進文本,領略文章畫面美,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的真情,感受語言的聲韻美。
2.1 通過聽讀、范讀、齊讀,初步感知文章內容,把握情感基調。讀《春》,感受春的盎然生機,讀出作者愛春、贊春的深情。讀《濟南的冬天》,表現濟南冬天的溫晴,抒發作者對冬天濟南的熱愛;讀《秋天的懷念》,讀出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懷念和自己深深的悔恨。
2.2 通過朗讀激發聯想和想象,再現文章描繪的畫面,感受畫面美。《春》的繪春部分,每一個片段都如詩如畫,放聲朗讀的同時,開啟想象的翅膀,再現作者描繪的美景,想象春草報春、春花爛漫、鳳蝶鬧春、人們迎春等畫面,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機;讀《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段,想象百草園的美景,及天真爛漫的兒童在百草園抓蟲、拔草的歡樂畫面,感受樂園的樂趣。
2.3 通過沉浸式朗讀,投入情感,用心感受,獲得美感體驗,從而體會作者的真情。如讀《春》,體會草地嬉戲的愜意、春風拂面的溫暖、雨中農家的寧靜,感受作者對春天的熱愛;讀《濟南的冬天》,體會陽光朗照的小山的安適、夕陽下薄雪的羞赧、水的溫情和水藻的精神等,感受作者熱愛冬天濟南的深情。
2.4 朗讀重點語句,體會作者蘊藏文字背后的真情:如讀《春》的“盼春”、“贊春”段,體會作者盼春、贊春的心情。讀《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景物描寫,感受作者對童年樂園的懷念,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2.5 通過朗讀,體會語言的韻味。如讀《春》的贊春段,體會排比句的激昂熱烈;讀《濟南的冬天》擬人、比喻的長句,體會悠長的韻味;朗讀《散步》中對稱的語句,體會哲思的深邃和童言的靈氣;朗讀寫百草園美景片段,體會童真童趣的歡快。
由于學生年齡、閱歷、思想等方面的原因,解讀文章有時難免欠深、欠全、欠準,而有效的問題研討,能激發學生深入探究文本,探尋文字深處的“善理”。如學習《春》,學生能迅速體會作者熱愛春天,贊美春天的情感,感受情境交融的特點,但對文章蘊含的“理”,體會不到。此時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景的共性:美,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旅歐歸國,喜結良緣,喜得貴子,同時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人生可謂好事連連,春風得意”,再細讀結尾三段,不難體會三個比喻的內涵,如此自然悟出文章“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哲理。
同理《秋天的懷念》也可通過研討“母親強烈希望兒子好好兒活”的內涵,引導學生研討,在感受母愛深情的同時,領會“珍愛生命,珍惜自己活出尊嚴”的哲理。《散步》一文的哲理內涵,作者“對生命延續的感慨,人生的責任感”,也可通過相應問題的研討找到答案。
散文是語言的藝術,入選七上教材的幾篇散文,更是不乏有質感的語言,可通過關鍵語句的斟酌品賞,體會語言的情味,得到美的熏陶。
4.1 品賞用詞之美。
例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動詞“鬧”有極強的表現力,既寫聲音,更寫蜜蜂忙碌的動態,很有畫面感。簡單的“鬧”字足以描繪出百花齊放,萬蜂奔忙的繁榮景象。
例2: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疊詞的使用,不僅寫出小草初萌,柔軟、嫩綠的質感,還寫出草稚童般的俏皮,情味十足,作者的喜愛之情洋溢。
例3: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副詞“絕”、“竟”連用,強調作者對母親病重的毫無察覺、對母親離去的毫無準備,無知無覺的程度決定了悔恨、悲痛的程度,“絕”、“竟”的配合達到極限,可謂追悔莫及、肝腸寸斷,隔著文字都能感受作者的痛徹心扉。
4.2 品賞修辭之美。《春》、《濟南的冬天》等運用大量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有突出色彩的,有強化動感的,有訴諸聽覺、嗅覺、觸覺的,句句精彩。
例1: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布著。
三個精妙的比喻寫盡了春雨的細密、閃亮、綿柔,配以“斜織”,暗含春風的陪襯,足以令人贊嘆,加一個“看”,可知作者對春雨何等“欣賞”。語言簡潔而意蘊無窮。例2: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山像保護搖籃的天使,還會說話,充滿愛心,讀著這樣的語句,讀者感覺自己都要變成搖籃中的嬰兒了,如此溫暖可愛的濟南,怎不讓作者愛到心底!
4.3 品賞句式之美。短句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活潑清新,體現作者盼春的急切,及春來的欣喜。
長句如“濟南的冬天里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韻味悠長,夕照中薄雪的嬌媚,如少女般讓人憐愛。
《散步》中對稱語句把生活的寫真與哲思或童真完美融合,增加了思想的張力,耐人尋味。
如果說閱讀是探尋真善美的過程,寫作則是探尋結果的展示,通過閱讀體驗真善美,通過寫作抒寫真善美,讀寫結合更好地培養學生熱愛真善美,追求真善美的情感。作為閱讀教學的延伸拓展,可適當安排不同形式的模仿寫作,激發學生抒寫真善美的熱情。如學習第一單元的三篇散文后,安排寫作《校園的秋天》,抒寫校園美景,激發學生對新的學校生活的熱愛;模仿《散步》寫作《爬山》、《下樓》、《旅游》等,抒寫和家人一起活動的溫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以“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句式進行校園一角的片段寫作;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命題寫作《這天,我回家晚了》;模仿《貓》命題寫作《那一次,我真……》
總之,語文學科豐厚的自然資源優勢,為語文課堂探尋真善美提供了便利,充分發揮資源便利,構建“愛”的課堂,讓學生更好地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