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夢雅
(西安財經大學 法學院,西安 710061)
在幾十年以來的發展中,公共部門不能完全為社會提供全方面的服務,社會企業屬于一種新型組織形式,為了彌補其中的服務缺口,在世界各國應運而生。社會企業可以為社會公益做出一定的貢獻,其發揮出來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國現階段在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日益突出,為了解決在各區域發展中的平衡性問題,應充分匯集社會中的各方面的力量,其中有政府力量、企業力量、社會組織和創新的力量,還要將各方的力量進行創新探索,而社會企業可作為創新探索的媒介。目前,發展社會企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但我國社會企業發展起步比較晚,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進行完善和健全。
社會企業這個概念于2004 年傳入我國,我國學術界和政府層面對社會企業的定義各有不同。在對國內外社會企業系統研究背景下,王名、朱曉紅認為社會企業是兼具有公益性質與營利性質的組織機構。有的省份曾對社會企業進行明確規定,要求其需在相應機關登記注冊。社會企業首要的目標和宗旨是協助解決社會問題,改善社會治理,對弱勢和特殊群體提供服務,可應用的手段應以創新商業模式、市場化運作為主,并將經營所得的費用反過來用于自身業務、所在社區、公益事業以及特定企業類型。
社會企業兼具社會性和商業性雙重屬性。其社會性主要表現在社會企業致力于解決阻礙社會發展的難題,作為政府促進社會發展的助推器,側重社會使命的達成,不追求利潤最大化,區別于傳統營利性企業。其商業性主要表現在社會企業社會目標的實現需要借助商業活動達成,通過創新商業手段獲得營利來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目標,區別于非營利性組織。
“社會企業”的概念,在20 世紀70 年代末被Bill Drayton首次定義,其后在20 世紀80 年代英國也正式提出此概念。隨后不久,穆罕默德·尤努斯在《窮人的銀行家》中對“社會企業”這一概念進一步定義。近年來,中國涌現出一批社會企業家,張謇作為中國第一位社會企業家先后創辦大生紗廠、紙廠、鐵廠、圖書館等,不僅解決就業難題還提升了國民素質,其興辦的企業還為國家的繁榮昌盛、社會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他可以稱為是中國首位社會企業家。另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企業應以加強社會治理為目標,以張謇的精神為指導,民營企業家不僅是經濟人士,同時也是愛國人士,應做好我國的社會創新來回報社會。
實際上,我國未將“社會企業”的概念引進之前,1996 年,中和農信就曾對貧困的家庭進行扶持,以無抵押小額信貸的手段幫助400 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成為社會企業的典型代表。據2020 年4 月相關論壇報告統計,現已有1 600 多家被行內認可為社會企業,若加上民非組織和農民合作,那么中國社會企業的數量高達1 750 420 家。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摩拜單車這樣的企業是否是社會企業的爭議頗多。據相關調研,很多人均認為新興的共享單車,因能緩解城市的交通壓力問題,減少能源的消耗,也能減輕大氣污染,對于社會和環境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是,也有人認為,雖然共享單車能緩解高峰時段交通壓力,也有益于應對霧霾和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但共享單車的零件在生產過程中,卻建立在污染和違規基礎上,其與摩拜單車低碳環保的社會效益不一致,所以共享單車企業不能稱為社會企業。
在中國,因社會企業引入的時間不長,存在合法性不足、融資難度大、缺乏資源等難題,都會對其發展產生制約。大眾對社會企業的認知普遍較低,簡單地把社會企業等同于傳統的慈善組織,政府部門缺乏對社會企業的重視。因此,在政策支持和社會認知度的雙重壓力下,社會企業的合法性模糊。
目前除了我國香港、臺灣地區之外,大陸地區只有深圳、成都、北京和佛山順德區進行了社會企業認證,且每個城市所認證的標準有所不同,很多城市目前并沒有社會企業這一說法,國內缺少統一的社會企業認定標準。
我國社會企業多半是小微企業,自身運營規模小、回報率低且回報周期長,不能有效吸引投資者的目光,導致融資困難,經常發生資金短缺。2018 年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對社會企業的報告指出,認證的機構中有50 家機構尚未實現收支平衡。
我國公眾對社會企業的公益性多存疑慮,其原因是社會企業活動在公益與營利之間,其福利屬性很容易被企業名義所遮蓋,給人一種純商業營利的印象。在社會實踐中,由于社會發展本身不健全,企業家尚未自覺意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再加上市場的激烈競爭及政府監管缺失,使社會企業很難堅守社會企業的初心與使命,公益屬性極易發生動搖和偏移的風險。
社會企業已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有了諸多先行的實踐,據統計,英國有超過7 萬家社會企業,約為50 萬人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英國的社會企業在融資方面,除傳統的政府資助和銀行貸款外,還得到了社會組織、基金會的投資和社會大眾幫助,為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政府通過制定《社區利益企業法》為社會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推動了英國社會企業的發展。目前,英國社會企業發展較為成熟,已經成為解決政府和市場失靈問題的有利助手,我國在社會企業的發展中可以借鑒英國的發展經驗,實現未來社會企業的快速發展。首先,英國社會企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來自政府的鼓勵、社會力量的支持和社會企業家精神。其中政府通過立法對社會企業發展予以規范,通過稅收優惠、政府采購等措施來激勵其不斷壯大。其次,社會各領域支持為其發展提供保障。英國社會企業的社會接受度高,其由地獨特的社會使命受到了社會各領域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最后,英國在發展社會企業中能取得成功,在于企業家精神能保持社會企業的持續發展,也是保持公益屬性不偏移的決定因素。
我國社會企業的發展起步晚,各方面制度尚未完善,在社會公眾認知、政府政策支持、社會企業自身發展和外部監管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是要在規范社會企業的同時,應給予社會企業身份認可。根據現有民法典總則關于法人和非法人組織細則,法人主要分成3 種,分別是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而個人獨資公司和合伙企業以及不具有法人資格的服務機構屬于非法人組織,對社會企業的法律地位還未明確。二是統一準入標準。目前,社會企業的認證由民間自發認證和政府層面組織認證,展開社會企業認證的城市中對認證標準規定都不盡相同,有必要推動立法明確社會企業的定義及內涵,給出社會企業的統一認定標準,更有利于中國社會企業社會職能更好的發揮。此外,社會企業在運行的過程中極易發生社會目標偏移,有的企業假借社會企業之名進行商業牟利,違背社會使命。而目前對認證之后的社會企業只規定了摘牌機制,并未具體規定退出的具體情形,因此,需要建立社會企業的退出機制。
為保障社會企業持續健康運營下去,必須建立起科學評估與監管體系。一是公司加強內部管理。社會企業在成立之初內部要有明確的章程規定,內部運行公開透明,章程中規定明確的社會使命和有限利潤分配等原則,內部治理結構有社會目標優先的機制性設計。二是建設行業協會監督,制定行業準則。組成行業協會不僅可以加強社會企業之間的溝通交流,擴大行業影響力,同時也能強化行業協會對社會企業的監督,促使其認真履行社會使命。三是加入社會評估機制。要在英國經驗總結基礎上探索出政府、社會、市場互相聯系、協同治理的新模式,通過科學合理的評估辦法對社會企業各方面進行評估,并向社會公眾公布評估報告以此提高社會企業的公信力。
社會企業的初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推動,更離不開公眾的廣泛認同和參與。首先,社會企業的發展應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過完善扶持政策,來充分引導金融機構為社會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另外,對于滿足投資條件的社會企業,政府應鼓勵社會力量對其進行投資,輔之政策補貼來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落實財稅優惠政策,經認定的社會企業享受稅收優惠,同時降低貸款基準率。其次,積極倡導社會企業理念,提升大眾的認知度,有關政府部門加強對社會企業的重視,借助網絡、電視等途徑宣傳社會企業理念,增進公眾對社會企業的了解。最后,要通過弘揚企業家精神,在社會企業中樹立典型行業模范,不可輕視其對社會融合發展所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