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西大街小學 湖北 武漢 430050)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庇晌覀冃r候學習的《三字經》《百家姓》唐詩宋詞等都可以知道,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這些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傳統文化受到一些沖擊,但是傳統文化仍然需要我們后輩繼承發揚。學生學習到傳統文化是通過教師在語文課堂的傳授,語文學習中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就是文言文教學。語文是蘊含人類文化知識的、已成體系的一門學科。但是文言文還沒有形成規模,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都要重視起來,將傳統文化滲透進文言文中。
1.1 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積極性不高。根據跟學生的溝通交流可以發現,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不是很高,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時比較難抗拒的,這部分學習效果好的學生是為了考試不得不學習,讓學生產生了厭煩的心理,感受不到文言文中蘊含的中華文化。雖然文言文的教學形式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學生還是處于被動學習,為了考試學習的狀態,學習效率不高。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會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生就會產生文言文的學習只需要記住文言字詞,只要考試夠用就行的錯誤想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授前做好文言文相關歷史故事、文化知識等內容的整理,用更有趣的方式去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傳統文化。[1]
1.2 文言文教學觀念和方式。教師在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習慣用的方式就是機械地背誦、記憶、逐字逐句翻譯文本和文言虛詞、實詞的解釋,不會培養學生文言文鑒賞能力,內容過于散,不利于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更不利于讓學生學習到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時間長了,學生雖然能掌握應試內容,但是學生會對文言文逐漸產生厭煩、抗拒的情緒,慢慢的學習質量也越來越低。[2]例如在學習例如在學習《學弈》時,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其中講述的道理是告訴我們學習要有端正的態度,不能像小貓釣魚三心二意。如果把課堂教授主要分配在翻譯字、詞與句子上,就不能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內涵。文言文用詞簡練,卻意韻悠長,教師在教授時要表達出文章的內涵和中心思想,又要讓學生學習到文言文的文化價值。
2.1 拓展延伸內容,實現傳統文化滲透。在本文中提到過傳統文言文教學是將整篇文章進行碎片化處理后再一點點講解。有些教師會在文言文預習時熟讀并背誦,這完全是在不理解或者對整篇文章都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完成應試內容。這種模式不但會影響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也會使課本教材選擇文言文的初衷受到阻礙。如何把文章整體地教授給學生,還要在教授過程中去延伸其他的相關知識是教師需要考慮的方向。例如《論語》內涵豐富,從孝道、從政、治學、交友等方面,無不給后人以深刻啟發。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這文言文的內涵是在講述如何孝敬父母。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也為寫作積累了一些素材。這樣即可讓學生在解讀詩詞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思路,還能提高學生的文言文解讀能力。
2.2 感受文中內涵,擺正學習生活態度。教師在傳統文言文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教學方式是填鴨式的或者問答式的。雖然是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方法,但是不能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其中。因此教授方式和教學方法為了能讓學生學習文言文和傳統文化的滲透,就要重視多元教學模式的運用。例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教師要向學生講解兩小兒爭辯太陽的問題,孩兒雖小,卻能從不同角度細細地觀察、分析了太陽的遠近關系。更可貴的,孔子大人竟然非常直率告之,不辯識。這個事情體現的意義是,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從這些內容我們就可以了解一種事物有多種不同的描述方式,正如條條大路通羅馬。在這件事上無論誰是誰非,只要實事求是說明自己的理由,就都是對的。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我們要保持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之為不知;治學嚴謹,實事求是的心態,學生在學習中也要有這樣的態度,不管是學習文言文還是其他學科。這樣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幫助學生提升。
文言文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就是文言文學習,把傳統文化滲透到文言文教學中,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文言文,又能傳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