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莉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同心小學 江蘇 昆山 215300)
繪本是融合了圖畫與語言的一種藝術形式,通常是借助較為淺顯的故事為學生講述深刻道理,內容有趣新穎,圖畫精美,這些都對兒童產生極大吸引力,相比教科書,更加受到小學生的喜愛。并且,繪本閱讀需要學生擁有聯想力與想象力,教師可借助閱讀中有趣的表達貼合學生心理,發展學生思維,進而培養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生并未形成抽象思維,主要是以知覺與感官,與事物表面相接觸認識世界。學生是以具象思維認識事物,通過左右腦協調,將人物、情節、畫面、情感等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腦海創造新的境界與意象。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繪本教學效用為了能夠將其充分發揮出來,則應當對此充分考慮,選擇優秀的繪本讀物,借助直觀形象為學生講述故事,其具有故事性強、畫面優美的特點,與教材相比文字更少,趣味性更強,可為學生帶來美的享受[1]。如,學生在閱讀《笨拙的螃蟹》這一繪本時,在腦海中自然會想象到螃蟹揮舞著鉗子,瞪著一雙眼睛,無奈且無辜的看著自己的鉗子,走路姿勢的笨拙,羨慕的看著自己的小伙伴輕盈的在水里行走,在和小伙伴玩游戲的時候,也會被那雙鉗子壞了“好事”,鉗子總是礙事,還會讓螃蟹摔跤,但是,能夠在小伙伴被海草纏住的時候,幫助其脫困。小學生通過閱讀這一繪本故事,會自然而然的在腦海中想象出畫面,與繪本中的烏龜、螃蟹等對話,激發學生想象力。通過此種繪本故事,還能讓學生了解應當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能夠從“笨拙的螃蟹”變成“聰明的螃蟹”,是因為你知道如何使用這個“鉗子”,世界上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對此應當加以珍惜。
觀察是認知的基礎,在培養學生想象力時,也同樣要讓學生多發言、多觀察、多想象。社會生活作為學習的基礎與源泉,培養學生意識是一門重要課程,但由于學生在課堂上難以有效接觸大自然與社會,因此,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為學生展示繪本教學中的圖片,并借助音樂,讓學生仔細觀察,發表自身看法。此種看法并無層次與高低之分,只是簡單的借此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鼓勵,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學校課堂之中[2]。如,在《花婆婆》教學中,其封底和封面可以連起來,形成一幅完整圖畫,教師可通過引導方式,讓學生觀察繪本封底與封面的聯系,當學生發現后,則用多媒體將這幅完整的畫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在海邊花婆婆慢慢行走,與大海相伴,在路的盡頭是一個小巧可愛的房子,陽臺則面向著大海,可以想象到花婆婆在陽臺上觀看海浪起伏、海上日出的情景。籬笆則是用石頭圍成,線條柔和,與旁邊秀麗的樹相宜得章。可借此讓學生想象花婆婆每天在海邊做什么,能夠觀看到哪些美麗的風景,讓學生各抒己見,此種方法不僅可培養學生想象力,還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美好細節。
繪本內容為了便于兒童觀看,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在圖畫中,更擅長展現出故事的空間,對于人的心理活動、聲音、時間等方面則難以準確表達出來,文字過少,同樣也無法具體描寫事物外貌,導致繪本存在一定的空白。因此,教師可借此讓學生展開想象,以自己想象的內容填充書中并未體現的畫面。如,在《大腳丫跳芭蕾》的教學之中,貝琳達浴缸泡這一情節,整體故事背景是一片灰白,這是繪本的空白,此部分不僅是為故事提供背景,自身也存在一定含義。有的學生在這片灰白中,感受到貝琳達的難過與絕望,有的學生通過畫面中貝琳達的腳丫,感受到貝琳達堅持跳芭蕾真是不容易。而當貝琳達找到一份餐廳工作時,她與餐廳、廣告、廚師之間同樣存在空白畫面,教師引導學生“這些空白中你能感受到哪些信息呢?”通過對學生的引導提問,讓學生能夠在連貫的插圖中捕捉更多信息,與自身情感體驗相結合,進而拼讀畫面的含義。在繪本之中,其為學生展現的內容不僅是文字與畫面部分,空白部分同樣需要學生關注,將這三點有效結合,能夠加深學生對繪本內容的理解,激發其想象力。
綜上所述,繪本形式十分適合兒童閱讀,是由文字與圖畫組成,圖畫富有美感,內容十分豐富,看圖即可了解故事內容。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需發揮繪本作用,借助繪本圖文結合的藝術性與故事性,讓學生放飛具象思維,挖掘圖片細節,想象故事空白,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