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桃偉 田丹 余莎
當前,受高校擴招影響,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加之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影響,畢業生就業前景不明朗、形勢更加嚴峻,困難畢業生就業則更加艱難。困難畢業生是國家重點關懷和全面扶持的對象,精準做好困難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育扶貧是解決好貧困人口徹底脫貧的關鍵方法,同時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精準幫扶困難畢業生成功就業是教育扶貧的最好體現。貧困家庭只要有一個孩子考上大學,畢業后順利就業就可能帶動一個家庭脫貧,真正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根本目的,精準扶貧思想對于進一步完善高校困難學生的就業幫扶有著重要指導意義[1]。貧困生是高校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未來的寶貴人才。精準扶貧、就業先行,做好高校困難畢業生就業創業精準幫扶工作,幫助農村建檔立卡畢業生實現就業創業,對于體現黨和政府對貧困畢業生的關心關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精準幫扶”是教育扶貧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途徑和關鍵舉措。自我國大力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精準幫扶作為教育扶貧工作的重要舉措在高校逐漸盛行,其研究力度持續加大,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田麗苗認為,高校必須全面剖析影響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因素,采取精準幫扶措施,促使困難學生順利就業[2]。施佳等提出從建立就業困難學生動態信息庫、構建全覆蓋就業援助體系、暢通個性化就業咨詢渠道等方面開展幫扶工作,促進困難學生實現就業[3]。錢瑩等闡述高校貧困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及特征,調研影響其就業的主要原因,并從精準扶貧的視角對其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4]。張名艷等認為通過精準“識別、瞄準、指導、幫扶”四個通道幫助貧困學生精準就業[5]。以上研究均表明可通過一系列精準幫扶措施促進困難畢業生實現就業。
目前各高校困難畢業生主要包括建檔立卡畢業生、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心理困難畢業生、能力困難畢業生等四個主要類型。其中前兩類由家庭環境因素所致,后兩類則與學生自身因素緊密相關。將各類別困難畢業生建立臺賬,實行分類管理,針對不同類別畢業生提供詳實有效幫扶,確保各類別畢業生得到精準幫扶。首先,對經濟困難的畢業生,學校要積極爭取人社部門和教育部門的支持,要向其提供多元化的經濟幫扶,如指導申請求職創業補貼、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爭取社會資助等渠道,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經濟困境,幫助困難學生解決就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其次,對心理困難的畢業生,聯合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開展個性化心理咨詢輔導,幫助他們增強自信,樹立信心,切實解決心理困難。對能力困難的畢業生,組織開展求職面試、就業技巧輔導等專題培訓,提高求職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將困難畢業生列為重點推薦對象,充分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舉辦“小型化、多樣化、專業化”系列招聘活動,尋找就業途徑,向用人單位積極推薦,做好精準幫扶工作。
據調查,各高校困難畢業生的認定由包括二級學院、資助中心等多個部門在內的校屬單位共同認定。各高校困難畢業生的認定辦法也是基于國家現行有關政策及相關文件精神執行,可能會受到國家相關文件的調整而改變,也可能受限于學生的身份變化,因此,困難畢業生的界定不是一成不變,具有一定的時限性和動態性。比如通過給予困難畢業生提供一定的幫扶(包括經濟、心理、能力等方面),加之其自身不斷成長與鍛煉,這部分畢業生可能會跳出困難畢業生類別,由困難畢業生變為非困難畢業生。與此同時,非困難畢業生群體可能會由于遭受突發事件或家庭變故導致自身面臨諸多困難,被認定的身份發生變化,由非困難畢業生群體劃入到困難畢業生類別。因此,困難畢業生的認定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建立困難畢業生動態數據庫,輔導員或班干要主動發現由非困難畢業生轉困難畢業生的潛在對象,通過及時調整動態庫成員,定期剔除與添加,形成電子記錄追蹤檔案,確保幫扶對象精準,實現“一對一”精準幫扶。
困難畢業生的精準幫扶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要建立就業幫扶追蹤制,動態跟蹤監測困難畢業生就業狀況,實行就業信息“一生一冊”動態化監測管理,建立跟蹤式服務和全程式的生涯發展教育長效機制。對已就業的困難畢業生,要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等網絡定期和學生保持溝通,加強就業信息追蹤,做好就業復查,掌握其是否有離崗、換崗等情況,確保提供持續的就業指導服務,實現就業幫扶“一幫到底”。對暫時沒有就業意愿但有其他就業打算的困難畢業生,要充分了解他們的真實訴求,按其所需努力提供精細化的就業輔導。對不愿意就業的困難畢業生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為其講解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教會他們正確認清自己,端正好自己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樹立高度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擔當;對離校仍未就業的困難畢業生,要采取適時持續跟蹤制,通過電話家訪或單線聯系方式,持續提供各類招聘信息及求職輔導,按照重點推薦原則,進一步做好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確保就業服務“不斷線、不打烊”。此外,在離校前應對所有困難畢業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他們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目標,樹立多元化就業意識,合理進行自我定位,及時調整就業期望,實現就業形式多樣化。
困難畢業生群體的需求往往有別于其他同學,除了提供經濟、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精準幫扶外,還應深入了解他們內心的訴求,以便提供針對性強、詳實而有效的精準指導。一方面,為進一步了解困難畢業生當前心理狀況和就業期待,清晰界定困難畢業生當前需求,要及時啟動“困難畢業生就業需求和就業情況調研”,在調研中所反映的問題,學校要整合各方資源,以便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指導,實現市場人力資源的更加有效配置,促進畢業生實現高質量的充分就業。另一方面,要根據調研結果,真實分析學生訴求,將此結果與企事業單位的招聘需求相對接,分析兩者間的差異和區別。學校要做好溝通和銜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單位的聯誼及渠道,積極爭取企業的支持按學生需求提供優質崗位。此外,學校要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來檢視學生目前存在的不足,并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和提升,確保困難畢業生和企業間的雙向需求得到滿足,搭建好兩者間能進行充分溝通和及時交流的平臺,為困難畢業生提供精準的就業幫扶。
困難畢業生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和幫扶的對象。教育部辦公廳曾兩次出臺相關文件,要重點關心家庭困難畢業生、農村生源畢業生、殘疾畢業生等各類就業困難群體,要落實相關政策,實行“一生一策”動態管理,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和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幫扶工作。這是從國家層面上對困難畢業生就業幫扶的重要體現。如建檔立卡畢業生和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在校期間除享受學費減免外,還可以每學年獲得一定金額的資助,同時無條件享受國家助學金及求職創業補貼,其他社會性資助及愛心人士的捐贈也基本優先覆蓋到他們。如此種種資助,無外乎就是希望幫助困難畢業生順利完成學業以及成功就業。困難畢業生大多來自農村,深知農村的不易與艱難,他們應該知曉正是在得到各級各類資助后才能順利就業。高校要開展好就業意識教育,通過困難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優秀事跡感召他們,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反哺社會的認知,將自己的發展置于社會發展當中,樹立起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積極引導他們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培育科學的就業意識,在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在基層中反哺感恩社會。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學生就業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久治安。困難畢業生是高校畢業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國家和社會共同關注與扶持的重要對象,做好困難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對促進畢業生全員化就業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高校要把困難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千方百計、多措并舉開展好困難畢業生的精準就業幫扶工作,這既是教育扶貧阻斷代際貧困傳遞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體現黨和國家對困難畢業生重點關懷與精準幫扶的重要體現。
困難畢業生的精準幫扶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在精準幫扶模式下,要動態跟蹤監測困難畢業生就業狀況,提供持續的就業指導服務,實現就業幫扶“一幫到底”,與企業充分溝通,為困難畢業生提供精準的就業幫扶,實現就業形式多樣化。因此,需要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讓困難畢業生能夠在精準幫扶模式下擁有足夠的競爭力,實現更好的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