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冬 南通市通州區家紡城小學
作為技能主導類的對抗類項目,籃球運動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在籃球技術的訓練實踐中做好技術訓練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小學體育課堂上由于籃球技術訓練的內容較多,但由于呈現方式單一,輔助訓練器械的運用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籃球技術的訓練效果。為妥善處理這一問題,通過器材輔助籃球技術訓練實踐,以技術強化推動小學籃球技術訓練效果的提升,為小學生籃球訓練體驗的強化奠定基礎。
小學籃球技術訓練中輔助器材的運用價值的分析,發現通過輔助器材的運用使得籃球技術訓練效果明顯提升。在傳統的小學籃球技術的訓練實踐時,教師采取的訓練方式多是以“演示法”為主,即通過教師對動作技術的演示過程,小學生按照教師演示的內容進行模仿訓練,以此來強化籃球技術的訓練效果[1]。但從反饋回來的結果看,小學籃球技術訓練效果并不理想,表現為小學生對籃球技術的細節把控不具體。為解決該問題,輔助器材的運用使得籃球技術訓練方式更直觀,效果也更為理想。
小學籃球技術訓練一方面是以技術訓練為核心,另一方面也是通過籃球技術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體能訓練水平。但從當前的訓練情況看,單純的籃球技術的訓練模式很難發揮作用,對小學生的體能強化所展現出的效果并不理想。器材輔助訓練指的是通過器材開展訓練實踐,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更主動的參與到籃球技術的訓練實踐中,通過訓練實踐過程小學生的體能水平得到提高[2]。
小學籃球技術訓練中輔助器材的運用現狀如何,需要結合現有研究和小學籃球訓練實際進行探究。根據調查結果發現,輔助器材在小學籃球技術訓練中的運用目前還存在訓練器材單一、缺乏研發力量以及訓練方式落后等諸多問題,迫切需要在籃球技術訓練前處理好輔助器材的情況,為籃球技術訓練質量提升奠定基礎。
目前,小學籃球技術訓練實踐中大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輔助器材的應用效果,并能夠運用輔助器材開展籃球訓練實踐。但從調查結果看,大部分教師僅能夠在進行籃球技術的訓練過程中使用簡單的輔助訓練器械,如在進行三步上籃技術的訓練實踐中,教師采取標記點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三步上籃的技巧,以此來達成訓練目標。但籃球技術要點較多,運球技術、投籃技術等都需要發揮出輔助器材的作用和效果,但目前輔助器材單一的情況擺在眼前,迫切需要多元的輔助器材強化籃球技術訓練效果[3]。
對于小學生而言,籃球技術的訓練實踐要強調開放性、創新性,不斷開發和創造出更多有利于籃球技術訓練展開的輔助器材。對于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而言,輔助訓練器材的開發是難點所在。且目前大部分小學階段在進行籃球技術的訓練過程中缺乏研發力量的支持,造成研發的輔助器材較為簡單,可持續應用效果不理想。解決和處理器材研發是主要問題,迫切需要尋找解決方案,為小學生籃球訓練技術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礎。
現階段小學籃球技術的訓練內容主要是以有球訓練為主,無球訓練為輔,具體訓練方法呈現出多元化、多樣化的特點。從這一點看,小學籃球技術的訓練效果并不理想,訓練方式落后問題擺在眼前。面對輔助器材運用方面的短板,籃球技術的訓練方案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支撐訓練展開的主要形式,訓練方式落后的情況要得到重視[4]。
在小學籃球技術訓練的實踐中輔助器材的使用效果不容小覷,為此嘗試通過多途徑將輔助器材運用到籃球技術訓練實踐中。但從調查結果看,小學籃球技術訓練中輔助器材的運用還存在一定的現實問題,迫切需要更多新方案的生成,為小學籃球技術訓練效果的強化提供支持。
在國際籃球聯合會針對少年籃球訓練的指導性文件《Mini basketball》中明確指出:5-8歲間推薦使用3號球,籃筐高度控制在2.6米;9-10歲推薦用5號球,籃筐高度為2.6米;11歲之后則使用5號球,籃筐高度為標準籃筐3.05米。在該要求下使得針對少年的籃球訓練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我國也在針對少年的籃球訓練實踐中摸索“小籃圈小籃板”模式,但并未得到全面的推廣[5]。
目前在進行籃球投籃技術和傳接球技術的訓練中,掌印球是一種有效的籃球訓練輔助器材。為此,在針對小學生進行籃球投籃和傳接球技術訓練過程中,由于學生無法準確掌握握球的姿勢和手掌、手指所處的位置,導致訓練環節受到影響。而掌印球則不同,作為一種輔助器材,掌印球在球體上繪制掌印,根據掌印的位置和方向,學生只需要按照細節著手訓練即可,且球體本身可以一球兩用,投籃時的手型位置,傳接球技術的手型位置等,都可以通過掌印球進行輔助性的訓練,提高訓練質量和訓練效果,強化小學生的籃球訓練質量,提高命中率。
籃球運動經過多年的發展,對于運動員的技術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小學階段的籃球技術的訓練與實踐,重點是為優質籃球運動人才的培養提供堅實保障。但從當前小學籃球技術訓練現狀出發,普遍存在訓練方法單一、訓練內容枯燥的情況。
為妥善處理這一問題,輔助器材的運用提供了新方案。嘗試將運球機器運用到小學籃球運球技術和突破技術的訓練實踐中,發揮出輔助功能。運球機器共由4個部分構成,分別是中心頂、中心柱、4根運球桿和底座,器械本身較為簡單,操作過程并不復雜,方便在小學籃球技術訓練中應用。如在雙手體前變向運球技術的實踐中,要求小學生的運球手放在膝蓋高度的位置,兩腳保持與肩同寬,膝蓋彎曲,背部挺直。右手大力運球3次之后做體前變向,快速運球將球從云球桿下推到左手,左手接到球之后運3次后再將球桿下運至右手,依次重復。整個籃球技術的訓練過程,輔助器械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運用運球機器進行體前變向運球訓練之后,還可以進行單手體前變向運球、運球組合訓練、變向突破訓練等多種訓練方法,該輔助器材的運用空間較大,可以靈活安排訓練場景,發揮出輔助器材的運用效果[6]。
在小學籃球技術的訓練內容中,投籃技術是一項主要技術,小學生籃球投籃技術如何直接影響命中率和得分情況。因此,在進行投籃技術的訓練過程中要保證每一個小學生都具備較高的命中率,從而有效得分。在平常的訓練中,小學籃球技術的訓練多是以自投自搶和兩人配合為主,這種投籃方式是傳統的訓練模式,導致小學生籃球技術的提升效果緩慢,且在時效性上做的并不理想。在這種情況下則需要投籃輔助器材的運用,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籃球投籃技術的訓練質量。
籃球投籃輔助器材指的是在籃筐的底部安裝一個帶有坡度的管道,朝向可以隨意調整,在完成投籃之后,投籃輔助器會將籃球向投籃方向傳送,以此來達成自主訓練。相比于傳統的投籃訓練方式,投籃輔助器的使用使得訓練效率明顯提高,小學生的投籃次數增加,勢必能夠培養良好的投籃手感,強化訓練效果和訓練質量。從該訓練的實踐效果看,小學生的訓練積極性明顯提升,投籃頻率增加,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投籃命中率得到提升。
籃球運動本身是一種對抗性較強的項目,也正是因為其對抗性的存在讓籃球運動的魅力彰顯,使其更具觀賞性。在針對小學生進行籃球技術訓練的過程中,防守技術和對抗技術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學生掌握基本的對抗技巧,能夠在籃球實踐中靈活運用,避免出現使用蠻力而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為了達成訓練質量和訓練效果,對抗墊的應用將展現出顯著效果。對抗墊是一種軟性墊子,通過抓手和手臂支撐,一人利用對抗墊用力,另一人通過持球進行身體對抗,在達成力量訓練目標的同時,也可以避免出現運動損傷的問題。小學生通過對抗墊進行對抗訓練,需要兩人一個小組,分別進行訓練,從而達成訓練目標[7]。
小學籃球技術訓練中輔助器材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問題:其一,學校給予足夠的經費支持。學校要發揮自身的作用和優勢,加大經費的投入力度,不斷補充適合籃球技術訓練的輔助器材,以此來支撐輔助器材訓練的實踐。除了實現輔助器材的采購之外,還需要做好日常的器材管理和維護,確保器材本身有其內在價值,增加器材的使用壽命;其二,形成專門的輔助器材研發團隊。對于校內的體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肯定輔助器材應用對訓練效果的提升價值。結合當前學生的個性化訓練需要和學校的資源儲備情況,積極開發有利于籃球技術訓練的輔助器材,以此來彌補當前籃球技術訓練中輔助器材不足的情況,讓輔助器材的應用效果被激活;其三,形成輔助器材的應用方案。將輔助器材運用到小學籃球的技術訓練實踐中,需要挖掘輔助器材的內在價值,確保籃球的技術訓練效果得到強化。輔助器材的應用方案的形成要從具體細節處著手,將輔助器材全方位的應用到小學籃球的技術訓練實踐中,強化學生小學籃球技術的訓練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籃球技術訓練中輔助器材的運用效果顯著,其應用價值不容小覷。但如何釋放輔助器材的有效性,并使其成功融入小學籃球的技術訓練中成為擺在眼前的一大難題。為處理這一問題,將輔助器材運用到小學籃球技術訓練實踐中,使得小學籃球技術的訓練效果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