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容
(福建南安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南安362300)
自2012年12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特別是國家《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頒發以來,泉州積極引導金融服務機構踐行普惠金融,致力于建設一個服務小微企業、實體經濟、“三農”、草根創業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推廣創新型普惠金融產品,提高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捷性,優化了金融服務在大中小微型企業之間、不同收入人群之間、城鄉之間的資源配置,增強了金融支小、支農、扶貧功能,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泉州普惠金融的發展還存在體系不完善、服務不均衡、服務成本偏高、金融知識普及度偏低等問題,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內部金融產品創新和外部政策環境支持兩個維度尋找突破發展路徑。
自改革實踐以來,泉州出臺《泉州市關于加強金融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若干措施》等金融服務政策,各類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已形成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主,保險和證券類金融機構為輔,小額貸款、財務公司以及消費金融機構為補充的金融體系。特別是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機構網絡,提供金融機構服務便利。與此同時,泉州市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金融也在悄然興起,通過大力推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微信銀行,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普惠金融所帶來的益處。
泉州加大力度支持普惠金融發展,增加貸款余額用于小微企業。2018年,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為6 393.05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為6 375億元。推出“信保貸”“運營貸”等多種新型產品,為服務小微企業貸款提供了便利。如農行泉州支行推出“農村經濟合作社貸款”“快農貸”等惠農金融產品,截至2019年,已有644家合作社發放貸款,已授信17 421家“快農貸”62.8億元;晉江農商行推出“農股貸”項目,已授信4家,累計發放貸款8億元。率先出臺精準扶貧政策,泉州農信社推出“農e貸”,新增貸款113.48億元,各類貸款余額達1 031.09億元。泉州市銀行業還積極與教育事業合作,通過助學貸款和助學金、大學生消費金融產品、大學生創新創業貸款等,為大學生提供金融服務。
泉州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營造良好普惠金融發展環境。一是建立健全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信用平臺,促進小微企業與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的結合,推動小微企業與民營經濟的發展。二是設立1億元風險補償共擔專項資金,用于防范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與損失。三是深化政銀合作,爭取信貸額度,擴大普惠金融服務環境。四是成立市級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行業協會,服務、規范和促進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與市場需求相比,泉州普惠金融發展具體存在以下六個方面問題。
小微企業特點是產品單一,規模偏小與資產較少,其運營資本大部分都是私人借貸,很少有機構向銀行借貸,但是據調查泉州有89%的小微企業有貸款需求。目前,泉州市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的服務還是不足,首先,銀行業線上線下網點不足,覆蓋面不大,服務還不到位。其次,互聯網金融普及不全面,難以向偏遠山區延伸。最后,宣傳不到位,普惠金融知識匱乏,認識不到位。
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調查步驟繁瑣,由于部分小微企業管理不當、財務問題以及信息不透明的問題,導致銀行等金融機構很難了解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信息不對稱加大了銀行的貸款風險,風險越大,銀行的利息越高,小微企業越是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為銀行的風險買單,而小微企業屬于需求方,只能被動接受。小微企業信用狀況不明,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越大,銀行業為求利益而提高貸款利率,小微企業融資付出的代價越大,小微企業貸款意愿就越低,金融普及就會停滯,這樣周而復始導致銀行業等金融機構無法在金融產品的研發上取得創新,小微企業的發展也得不到支持,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影響。
自金融改革以來,泉州普惠金融還處于不斷發展階段,銀行業等金融機構推出的一系列創新金融產品雖然各有所異,其本質是相同的。從供給上看,金融機構業務普遍相同,面對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很多機構存在創新產品跟從現象,在傳統的經營模式下,普惠金融創新小,無法滿足小微企業多樣的需求。從需求上看,由于銀行業入駐鄉鎮網點少,小微企業對于普惠金融知識了解甚少,導致小微企業入駐銀行的需求少。傳統的經營模式和創新產品的稀少抑制了普惠金融發展的多樣性。
隨著泉州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金融需求不斷出現,傳統的存貸無法滿足廣大企業發展的需求。相比較金融市場變化的多元化,泉州的金融體系還是較為傳統單一,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更多的數字金融浮現,代替傳統金融,而且多元化的經營模式以及各行各業精進己業,使得金融業可以有條不紊地應對市場的變化。
銀行業等金融機構主要分布在市區以及發達的地區,鄉鎮區域的網點偏少。泉州市金融機構主要是股份制銀行和商業銀行,目前泉州金融機構中四大行、興業銀行以及民生銀行總數超過600家,占全市60%,存款達到3 600億元,貸款達到3 200億元。縣級以下的區域的網點存在資金和數量的缺點,從而導致普惠金融覆蓋面不夠廣,而縣級以上的富裕地區金融充足,這就導致不均衡現象,而且由于數量的限制,導致小微企業征信受阻,周而復始,富裕的越富裕,貧困的越貧困,兩極差異越來越大,導致真正需要金融產品的地區配置不足。
城鄉貧富差距大,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發展好,資源就會傾斜向該地區,導致該地區的供給大于需求,相反貧困地區需求極大,但是供給遠遠達不到,這樣循環的資源分配不平衡,從而導致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資源浪費以及資源不平衡的現象。
消費者只有了解足夠的金融知識時才會去選擇金融產品,才能使用金融工具,選擇適合自己的金融服務。可是很多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對于銀行的理解還停留在存取款轉賬的頁面,很少會向銀行借貸。另外,很多農民受教育少,對于部分金融產品的學習難,如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相比線上的業務大家還是更傾向柜臺辦理,大量依賴于柜臺服務,導致金融服務在電子平臺傳播受阻,貸款業務降低,從而導致銀行入不敷出,打擊了銀行向下發展業務的信心,形成金融服務無法傳播的現象。
正規金融機構對于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要求較高,對于部分財務信息不透明、管理不規范的小微企業,信用評級不合格,無法滿足銀行貸款要求,導致更多的小微企業選擇門檻低的民間借貸,手續簡單,操作便利,很多小微企業會選擇這種途徑,從而成為了小微企業借貸的主要途徑。這就形成了對正規金融的排擠,非正規金融有效地滿足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而且民間借貸收益高于銀行金融產品的收益,從而導致非正規金融發展壯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普惠金融的發展。
泉州作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21年居福建省首位,2019年經濟總量達9 947億元,持續向好的經濟為泉州普惠金融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企業融資難、融資慢的問題,小微企業資金鏈短缺等問題,泉州要大力傳承弘揚“晉江經驗”,充分發揮金融改革試驗區優勢,創新全產業鏈金融服務,加大普惠金融財政支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發展機制,推動普惠金融持續健康發展,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質量。
采取先線上后線下金融服務,擴大小微企業貸款規模。設立泉州市金融服務中心,聯合泉州各個銀行網點開展金融業務,整合各大銀行的信息資源,建立起全面專業的金融服務平臺,為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提供全方位、風險小、多元化的金融產品,通過互聯網金融,進一步鼓勵創新金融產品,更好地普及金融發展。
普惠金融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加大泉州普惠金融的財政支持,防范金融的風險狀況。政府加大貸款優惠以及政策補貼,減少貧困人群的貸款成本。通過財政補貼、降低利息、補償基金等手段聚集更多資金用于小微企業,致力于普惠金融資金最大化聚集的基礎上,建立一定的風險補償機制,鼓勵小微企業選擇普惠金融,擴大普惠金融的普及。
自2012年金改以來,泉州一直致力于發展普惠金融,但是普惠金融的發展還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對于銀行的業務也只停留在存取款,就要加大政策的同時普及金融知識。第一,利用泉州官方網站以及泉州金融公眾號普及金融知識,宣傳政府政策,使金融政策家喻戶曉,金融知識人口相傳。第二,線下各個網點開設金融基礎知識小課堂,走進社區、走近群眾,深入傳播金融知識,提高民眾的金融知識,增加群眾的金融風險防范能力,提高群眾金融產品的使用能力。
大數據時代,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數據的收集。利用網絡充分收集數據資料,建立數據庫,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體系。例如,泉州農商行通過基礎客戶收集數據,再通過技術整合數據,運用工具對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數據內涵的信息,對提取的信息加以利用。數據庫的建立為解決信息不對稱做出了巨大貢獻,進一步降低風險,為銀行業務的運營和小微企業的貸款便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進一步拓寬思路,縮短金融產品開發周期,建立起一整套的征求意見、反饋意見、形成決策、開發產品、測試產品、高調宣傳、主動營銷、聽取建議、不斷完善的泉州金融產品創新渠道。充分利用網絡互系統和營業網點直面客戶的優勢,積極主動聽取意見建議;充分利用內部機制的合理優化,迅速分析市場、研究需求、作出決策,同時向意見提出者反饋行動進度;交產品開發部門開發產品,測試部門對產品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進行測試,迅速推向市場。以泉州小額信貸類業務為例,其目標群體主要為小微企業和個人經營業主,數量眾多,且實際情況各有不同。因此靈活的產品設計、快速的開發周期和精準的目標營銷在發展“以客戶為中心”的“普惠金融”中尤為可貴。
為進一步發展普惠金融,對于專業部門進行精準管理,具體的管理落實到實處,按照具體的要求,制定出符合泉州普惠金融發展的渠道。一方面,業務經理的客戶范圍有限,在有限的群體中,金融資源充足,而有急需融資資金的小微企業卻因為信息不對稱而運營困難。另一方面,因為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申請步驟繁瑣、申請條件嚴格,很多小微企業因為經營不規范而無法進入銀行業貸款的大門。針對以上問題,泉州農商行設立專門的小微企業貸款部門,精準服務,通過不斷優化貸款流程,降低貸款風險,從而為小微企業貸款增添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