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小麗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是當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只有讓大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職業目標、了解自己的職業能力,才能夠更好地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專業人才。而將思政理念納入職業規劃教學當中,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而且對于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對“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路徑進行研究。
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前的高職生更多地考慮個人利益,缺乏責任意識[1]。由于缺乏責任意識,一些高職生在日常學習、工作過程中更強調個人的感受,缺乏對社會全面、公正、客觀的認知,導致個人對就業的看法太過“想當然”,脫離實際。同時,隨著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上甚至流傳著“畢業即失業”的口號。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并不在于“崗位少,人才多”,而是在于企業的實際用人標準與高職生所追求“高薪事少”的理想化工作標準不符,這就導致社會上出現“企業招聘不到人,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奇怪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在于當前的高職畢業生缺乏端正的就業態度:既妄想得到高福利、高工資的工作待遇,卻又回避艱苦奮斗的工作行為。抱有這樣的就業態度,自然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
當前高職院校在職業規劃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教師的職業規劃教育理念太過傳統。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教師較注重對高職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許多高職生對社會、國情缺乏切實的認知;其次,教師的思政教育理念有待更新。一些教師并不能很好地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育人理念,也缺乏對“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職業規劃教育當中”這類問題的思考。教師不思進取,教學內容陳舊,難以滿足當前背景下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最后,沒有真正意識到職業規劃教育的內涵。許多教師只將職業規劃教育看作為入職教育,卻忽視了“規劃”二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對就業技巧、擇業心得進行了淺顯的講解,疏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業理想、職業信念等內容的講解,導致學生在就業時“得過且過”,并沒有良好的職業素養。
在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同樣重要,只有兩種教育模式兼容并濟,協調發展,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2]。但當前的高職院校職業規劃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疏于對思政理念的滲透和講解,導致思政教育與就業教育的聯系不夠緊密,出現了思政教育、就業教育“兩張皮”現象:一方面,在當前的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對思政理念、思政知識等內容進行大篇幅的灌輸,而且更強調思政課程的專業教學,未在思政課堂上進行就業知識的講解;另一方面,教師在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時,忽略了思政教育對就業教育的重要影響,在課上疏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此外,一些就業指導教師為響應“大思政”格局下的教學要求,在課堂上生硬地灌輸思政理念,導致課堂教學內容十分突兀,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家庭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十分巨大且深遠,不同家庭教育模式下走出來的高職生在擇業時的關注重點并不相同。這是在于不同的家庭給不同高職生所灌輸的思想不同。一方面,由于一些家長對學生太過溺愛,在教導其進行畢業擇業時,更強調良好的待遇(如住房、交通等),卻忽略了對學生專業能力的考量,導致一些學生出現了“眼高手低”的就業現象;另一方面,一些家長疏于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認為這項工作應該由學校負責,在家庭與學校溝通過程中,也更加注重學生在校成績,對職業規劃教育較為忽視。這就導致一些高職生只注重當前成績,未對自己進行長遠的職業規劃,使其就業價值觀受到不良影響[3]。
當前社會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社會,高職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迅速發展,一些技術要求較低的工作崗位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就業形態悄然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受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影響,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降低,就業崗位也大幅減少。在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職畢業生更傾向于選擇穩定性的工作,如事業單位、中小學教師、公務員等。盡管針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國家推行了一系列關于就業指導的文件,指出“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工作的重要性。但一些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就業教育并沒有在教學中添加“新就業形態”的課程,也沒有為高職生適應新就業形態起到幫助作用。
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業規劃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需要在進行就業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滲透思政理念,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客觀來說,對高職生進行職業素養教育,也是對高職生進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再教育[4]。首先,要培養高職生良好的職業道德。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講解職業道德規范內容,讓同學們了解職業道德理論知識,促進高職生人格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勤工儉學實踐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引導高職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其次,要培養高職生良好的職業意識,其中包括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團隊意識、競爭意識、標準規范意識等。在進行職業意識教學時,教師要分別從認知、評價、態度、情感等方面進行教學,培養高職生自我約束、自我成長的良好職業意識。最后,培養高職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在思政理念下,思想會對人的行為產生支配作用,而日積月累的行為則養成了習慣。因此,要培養高職生良好的職業習慣,就需要從根本上扭轉其職業思想。對此,教師可通過講解業務知識、安全知識、工作知識來培養高職生的守時、有條理、事事有回復等一系列的良好工作習慣。
健全思政就業指導教育體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對入校新生的職業規劃教育指導。一方面,在職業教育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教育,在新生入校時為其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觀念、職業規劃觀念。另一方面,在軍訓教育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內涵,以實現端正新生思想、塑造新生品格的教學目標;其次,加強對課程體系的梳理。根據職業規劃教育課程內容提煉出確切的思政教學內容,比如愛國情懷、道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人文素養等等。同時,在職業規劃教育中融入社會主流價值觀,深入貫徹落實思政理念融入就業指導教學的教育方針。
要構建和諧家庭環境,加強家校共育,促進雙方合力培養高職生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就需要學校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加強與家庭的溝通交流,轉變傳統“重利輕德”的擇業理念。應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過電話、微信、郵件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使其意識到正確就業觀念的重要性,并主動引導子女形成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其次,建出良好的家風家教。在此過程中,家長要嚴于律己,弘揚紅色家風,杜絕社會不良現象,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端正子女的擇業價值觀。比如,選擇品格高尚、行為優良、志向高遠的人做朋友,在一言一行中培養子女抵制低俗不良行為的自覺,進而達到弘揚紅色家風、弘揚正氣家教的教育目的。
要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就需要高職院校優化傳統的就業保障機制,通過整合資源、細化崗位職責、構建有序就業機制框架等方式,提高就業保障工作質量。對此,高職院校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堅定不移地在社會主義辦學方針指導下進行教學。細致要求、嚴格管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融入就業指導課程當中,鼓勵高職生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設祖國,如“農村教師”“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其次,提高基層單位就業保障服務的工作質量。一方面,加強校企聯合機制,通過校園招聘會的方式建立企業與高職畢業生之間的聯系,幫助畢業生擇業。另一方面,創設就業保障長效機制,加強對基層項目的建設。這是因為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我國一些欠發達地區緊缺專業的建設人才。高職院校要加強對高職生的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優勢,加強對高職生的關懷力度,使其能夠深入了解各項基層工作的政策待遇;最后,加強對高職生創業工作的支持。在校園內開設高職生創業園,鼓勵高職生能夠勇敢投入到創業大潮當中。同時,積極推進各項鼓勵待遇,盡可能地解決高職生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使其顯示自己的真才實干,更好地實現高職生的社會價值。
高職院校要轉變職業規劃教育教學模式,不僅要通過職業素養教育、職業規劃教育、家風家教教育等方式將思政理念融入職業規劃課程當中,而且還要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教育合力,以端正學生職業態度,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提高高職院校的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