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 京東科技首席經濟學家
考慮到今年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刺激強于預期、疫情拖累全球供給恢復,以及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優勢等因素,預計中國全年出口整體上仍將保持較高增長。
2020年中國在全球貨物出口總額中占比為14.7%,為全球最高。步入2021年,部分觀點認為,伴隨著海外疫苗接種加速,多國經濟出現改善跡象,全球供應鏈的緊張局面將得到顯著改善,中國出口的高增長會顯著回落。然而,今年以來,中國出口仍呈現出較強的韌性,增長屢超預期。筆者認為,這主要與以下兩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
首先,發達經濟體大規模刺激帶動需求恢復,供需缺口擴大推升中國出口。疫情之下,發達國家悄然進行著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實踐,大規模經濟刺激帶動歐美需求明顯反彈,成為中國出口的關鍵拉動力。美國方面,伴隨著疫苗接種進展迅速,經濟景氣度明顯上升,1.9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為居民消費注入了強心劑。3月,美國零售增長近10%,顯著高于疫情之前;房地產市場繁榮增加家居類產品需求,助推中國家具、家電商品快速上漲。歐盟方面,其一改年初疫情控制不力拖累經濟的局面,近期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等創有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未來,中國對歐出口或成為新的增長點。
相比于歐美需求側的快速反彈,其生產側的恢復卻顯著滯后,供需缺口空前加大。如在4月全球Markit PMI調查中,歐美顯示供需缺口的重要指標“供應商交付時間”指數出現暴跌。在筆者看來,供給端束縛加劇或與如下三個因素有關:一是疫情之下跨國供應鏈尚未恢復,航運運力不足、港口擁擠等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對物流構成困擾,歐洲供應鏈更是進一步受到3月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的困擾;二是部分中上游物資短缺,特別是困擾汽車和電子領域的全球性芯片短缺惡化;三是就業市場供需不平衡,特別是近期美國就業數據顯示招工難與失業并存,疫情尚未平息和豐厚的失業補貼正在阻止失業人群回到勞動力市場。總之,供需缺口的顯著抬升為中國強勁出口提供了支撐。
其次,中國產業鏈優勢進一步凸顯,助推中國出口。得益于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完備的基礎設施和穩定的社會環境,即便一直有產業鏈轉移的擔憂,中國仍能通過出口產業升級,一直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有獨特優勢。疫情之下,中國出口承擔著為全球輸出防疫物資的主要職能。進入2021年以來,伴隨著疫情形勢的整體好轉,中國出口已經從防疫物資擴大至越來越多的領域。除了與房地產相關的需求,當前服裝、鞋靴、箱包出口也大幅反彈,說明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的出行用品需求正在逐步改善。此外,手機、集成電路、汽車、玩具等受疫情直接影響較小的品類,在今年以來也有強勁增長。
展望未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當前印度疫情似有向東南亞擴散之勢。倘若情況惡化,全球供應鏈難免遭受二次沖擊,或進而使得全球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進一步提升。可以看到,從4月開始,印度國內疫情全面升級,日均確診40萬例,國內衛生系統不堪重負。受此影響,去年防疫相對優秀、生產基本穩定的東南亞國家面臨疫情惡化的風險,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家感染病例上升,馬來西亞也提升了防控等級。東南亞是全球重要的服裝和電子制造基地,一旦其疫情持續升級,訂單回流中國的現象可能再現,中國供應能力在世界范圍內或更加受到依賴。
整體來看,在上述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下,預計中國今年全年出口整體上仍將保持較高增長,即使下半年基數升高,增速回落幅度預計也較為有限。中國出口的增長態勢也將帶動國內生產的提升,預計今年凈出口仍將成為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對于人民幣匯率而言,中國經濟穩健的基本面和強出口將為人民幣匯率提供支撐。此外,近期美元走弱也助推人民幣走強。5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達到6.4,創2018年6月以來新高。與此同時,4月北上資金錄得凈流入,顯示外資仍舊看好國內經濟。在此背景下,應利用好當前“穩增長壓力較小的窗口期”,協同加速推進多項資本市場改革舉措,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擴大金融開放、鼓勵資本雙向流動,把握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良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