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鑫 山東省輕工集體企業聯社
經濟合同是指相關主體為了一定的目的簽訂相應的協定,并在協定之中確定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在完成合同簽訂之后即刻發生法律效力。通過訂立合同,可以有效保證事業單位和另一方的權益,讓雙方的下一步工作按照合同進行,不僅能夠推動經濟秩序更為穩固,還能夠利用經濟合同的方式提升履約率,進而保證單位的資金可以實現合理的運用[1]。
實際中的事業單位合同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上表現為指導性較強,但是欠缺一定的可操作性,導致事業單位無法真正落實經濟合同管理制度。在一些單位之中,對簽訂合同的條件不夠明確,甚至是部分條件不夠合理,所以簽訂合同期間,雙方會因為條件而出現一定的爭議,所以會利用經濟活動事項的金額來進行確定。這樣確可以解決當時所存在的爭議,但這種應對方法忽略了事業單位簽訂合同的時之目的,并且根據經濟活動事項金額來確定合同條件,有可能無法達到合同預期實際效果。與此同時,在經濟合同管理制度當中,相應的職責不夠明確,在制度當中沒有對審核部門的具體職責進行清晰定位,也沒有明確說明審核部門應當承擔的責任,所以正是由于這種權責不明確的問題,導致審核部門工作上不夠積極,并且一旦在管理工作之中發生相應的問題,也會根據職責不明確進行責任推委。除此以外,合同簽訂事項較為專業,所以在重大合同簽訂時對在場工作人員的法律素養要求較高,但是在實際工作當中,在進行合同簽訂工作時,大部分情況是沒有法律人員參與的,所以對合同內容無法形成有力的把關,最后可能因為簽訂合同導致事業單位的利益受損[2]。
根據法律規定,編制和機構只能夠由上級進行改變,所以沒能夠針對經濟合同管理工作單獨設立專門的部門,而在處理經濟合同管理工作的人員也并非是專職的,而是在有其他工作職責基礎之上進行兼職的。還有部分事業單位直接將合同管理工作交由財務部門進行處理,并且由財審人員開展相應的管理工作,這么做雖然能夠節省人力資源,但是會導致核算環節與合同管理環節合并,但是這兩者之間的管理工作并不完全重合,所以在此之中存在不兼容的問題,主要就是在管理工作之中缺少相應的核對環境,進而導致合同管理強度下降,同時還分散財務管理精力。并且在實際當中,財務部門對合同管理主要是進行合同登記,總體上流于形式,沒能達到實際效果。
事業單位的經濟合同簽訂風險較重的環節當屬對供應商的確定,并且單位簽署的合同一般費用金額都不高,穩定在10萬元左右。正是由于費用金額小,所以公開招標可能造成時間成本過高,達不到時效性的需要,因此在實際之中,為了節約時間成本,通常采取邀請招標或詢比價選擇供應商,但這種方式只能適用于一般的事項,如果情況緊急,事業單位為了更快的實現自身的社會服務職責,通常不會選擇詢比價的方式,而是需要用更快的時間進行采購,保證事業單位及時應對緊急事項。在此情況之下,業務部門根據就近原則來確定供應商,進而保證事業單位能夠快速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但是這樣操作存在廉政風險,并且這種行為屬于先實施后簽合同,并且在付款時根據實際情況再進行補簽合同,具有“合同倒簽”的問題。如果相應的管理人員受到利益蒙蔽,很可能利用合同倒簽進行非法謀利,不僅損害的事業單位的利益,同時也破壞了社會公眾對事業單位的信任。
由于事業單位編制是固定的,所以大部分事業單位缺少法務部門,尤其是基層單位之中,受制于資金和編制,缺少相應的法律人才。所以在事業單位簽訂合同中,本來應當依靠法律專業知識對文本進行審核,但由于缺乏法律人才,所以事業單位不得不根據工作經驗來審閱,導致對于合同相關的條款審閱不夠專業,留下一定的風險。而在一部分事業單位之中,由于法律意識缺乏,認為在簽訂合同之后,即使是有問題也可以協商解決,而沒有認識到對于合同違約的嚴重性,所以對合同風險沒能予以足夠的重視。事業單位一旦在后續工作之中遇到違約情況,就不得不尋找相關的法律依據。
事業單位在建設項目工程之中,如果當前正在施行的項目較為重大,就會尋找監理進行監督,但是項目并不是足夠重大時,為了節省更多的人力成本,因此小項目是沒有監理介入的。而一些事業單位的施工地點較為偏遠,導致建設方不能夠全程在現場進行監管,因此會采取折中的方式完成監管工作,不需要直接進行監管,通常是由施工方提供現場拍攝資料,但是這種方式無法完全保證拍攝資料的真實性,給施工方留下了一定的舞弊空間,所以導致事業單位在合同執行監督上不夠到位。除此以外,事業單位簽訂合同還包括采購合同,但是由于人手有限,所以也采購合同無法實現全部檢查,只能進行抽檢,所以留下了一定的隱患。
基于上文發現的問題,事業單位可以通過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強化對經濟合同的管理等途徑來有效提升事業單位經濟合同管理水平,具體對策如下:
只有符合實際情況的合同管理制度,才是最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應當明確簽訂經濟合同的必要條件,這樣才有利于順利地開展后續合同管理工作,并且還要認真結合實際的工作情況制定管理制度,強化合同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還需要強化對于應急任務的處理,為了避免合同倒簽的現象發生,在處理應急任務時,如果合同內容不需要質量保證期,可以將事業單位和對方的協商視作“口頭合同”,從而保證合同盡早訂立,減少后續補簽合同的情況發生。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資金設立專門的管理崗位,加強合同管理工作,進行專事專辦[3]。
事業單位需要加強合同審批環節的專業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事業單位簽訂的經濟合同內容科學合理,因此單位需要專門組織相應的審核人員參加各類法律知識培訓。首先,要加強法律知識方面的宣傳引導,幫助相關的工作人員樹立起正確的法律意識,能夠在后續的工作當中認識到廉政風險以及違約風險,規范事業單位的合同簽訂工作。其次,還需要明確各個部門在合同審核環節之中的具體責任,保證各部門認真執行自身的職責。除此以外,在行政單位合同簽訂的過程之中,需要強調合同內容的完整性,尤其是設備或是器材的采購合同,一定要在合同當中明確驗收要求,以免違反法律法規,減少履約風險。并且在工作之中,重大經濟合同應當采取集體決策的方式,并且為了加強嚴謹性,聘請法律顧問提供專業性咨詢意見。
事業單位需要健全當前的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統,將合同管理的整個環節嵌入信息系統,提示應當注意的事項,并且在合同管理信息系統都應當一一進行標注,從而保證各部門領導可以通過信息系統及時查閱合同相關信息。與此同時,利用信息系統加強對合同收付款審批的管理,并且將信息系統與財務系統進行連接,實現兩個系統的數據共享。完善事業單位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統,首先是能夠避免因為崗位變動而產生的交接疏漏,后續的經辦人員可以直接利用合同信息管理系統了解之前的合同履行狀況,以免因交接疏漏而產生相應的風險。其次就是可以加強工作效率,利用合同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對全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其次就是利用數據共享,可以加強與財務部門之間的溝通,并且也能夠強化財務部門的稽核[4]。
事業單位需要對相應的違約條款做進一步的完善,如果事業單位需要進行大物資采購,由于客觀原因只能進行抽檢,所以要做好下一步的出入庫登記,并且要強化對大宗物資的使用跟蹤,在此過程當中一旦發現質量不合要求,倉儲部門需要第一時間進行記錄,并且立即通知采購部門,這樣就能夠及時對退換貨部分進行追蹤。在施工合同的管理上,如果項目需要質保期,事業單位則應當要求對方留存不高于合同金額3% 的質量保證金。除此以外,還應當成立相應的合同履行評估機制,對實際履行情況進行評估,設立專門的評估小組完成評估工作,同時合同的標地使用部門也需要進行評價,從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對供應商的評估機制,有利于事業單位開展后續的經濟合同管理工作,同時也有助于后續合同的邀標工作順利開展[5]。
綜上所述,現如今事業單位在經濟合同管理工作之中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所以要進一步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提升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這就需要提升相關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樹立起全方位的風險意識,明確合同管理流程的職責,建立合同履行評估機制。進而對當前的合同管理制度進行完善,提高事業單位的合同管理水平,加強資金的利用效率,幫助事業單位能夠更好地為社會公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