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工學院
企業內部審計是對企業內部的經濟管理活動進行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評價活動,旨在幫助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維護資金安全,規避企業風險,促進企業發展。企業內部審計經歷了從手工審計、半計算機輔助審計,到目前的以信息化為支撐的審計階段。以數據、業務和技術“三融合”為特征的審計和以網絡、電子計算機為載體的信息化審計,二者相互結合推動著企業內部審計的新發展。搭建審計業務多部門協同辦公平臺,構建企業內部審計信息數據庫系統、審計動態監管系統,促進企業內部審計創新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信息化環境下,企業財務收支和經營管理活動的特征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變化,企業間的電子商務、虛擬銀行的發展使得企業交易更加高效。企業業務模式的變化使得企業內部審計的方式需要不斷更新。環境下的企業內部審計具有以下特征。
(1)審計數據的多來源,信息化環境下審計數據不再局限于單一部門,單一領域內。企業內部審計機關通過采集眾多審計對象的財務、業務管理數據匯聚而成。審計數據涉及的對象更多、領域更寬、覆蓋范圍更廣。
(2)技術多元化。信息化審計包括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和挖掘分析等一系列的技術和方法。數據采集的技術也由傳統的ETL技術不斷融合地理遙感、傳感器等技術。在存儲管理方面,由集中式架構向分布式架構演進。在挖掘分析技術方面,由簡單的匯總統計向復雜化、可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3)關系多面性。企業內部審計數據反映的是審計對象與相關單位之間的業務關系,是審計對象在不同層級、不同地域的業務活動。運用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進行比對與校驗,有助于審計人員從多個部門、不同層面和全維角度,用聯系的眼光看待和反映問題。
(4)多模式變化。信息化審計有助于內部審計機關實現審計模式的變革,實現現場審計向非現場審計轉變。
(5)多視角。信息化審計推動了企業內部審計視角從單點離散向多點連續轉變、從事后向事中事前轉變、從微觀局部向宏觀整體轉變。
由于時代不斷進展,傳統事后審計就地審計工作不斷地被在線審計模式所替代。信息化的自動模式能夠有效拓展審計空間,保證人員足不出戶,就能夠被企業進行遠程審計,拓寬了企業內部審計的維度。包括文字、圖像、數字等融合的,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運用分析出有效的數據信息,拓寬了企業內部審計深度。在更廣闊的信息化時空進行延伸,定時實地審計工作轉變為實施遠程審計模式,為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動態化審計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起到了有效監督和管理的作用。
第一,審計技術更加先進和具體,在網絡化時代,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可以借助于對象的信息轉換授權等,在網絡上進行審查,借助網絡開展多元化的審計工作,由于網絡技術的有效運用,不受時空限制,有利于審計工作的進展。
第二,審計信息內容逐漸豐富,網絡的有效運用使得審計工作成為開放性系統,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通過網絡有效構建,實踐與對象的有效互動,完成對資料的查詢分析,保證審計信息來源更加方便和豐富。
第三,充分發揮出聯網的優勢,對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進行檢索,歸納和合并,最后完成一份簡單真實的審計報告工作。網絡審計和傳統審計相對比,不但降低了經濟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并且具有更加高效和真實的特長。
在企業審計過程中,要有效運用ERP系統,大多數企業在實施項目前期需要對業務流程進行,審計和重組主要目的是有效借助EPR系統的優勢和特征,保證企業的運作過程更加優化和簡便。在風險管理的層次上,對內部審計部門進行分析,實時全過程中,要做好系統論證,準備實施等工作,并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和審計。審計內容主要包括項目的決策規劃、軟硬件的運用合同的審計業務流程的審計等,加上當代EPR系統業務模塊,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在跟蹤和監督過程中,審計人員需要有效掌握,具體實施過程能夠熟悉EPR系統的具體功能和特性,便于更好地開展審計工作[1]。
首先需要強化內部風險控制的評估和審計,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在ERP系統中,企業各模塊的信息需要按照制定的標準和通用格式進行有效傳遞,工作能夠有效彌補人工環境下存在的審計缺失,原本由審計人員完成的,核算工作現由系統進行完成,工作效率更高,失誤更小。但在運營和控制過程中,仍舊存在差異性和缺陷,所以需要基于信息化環境下對內控系統進行有效測試和評估,有效確定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制定合理化控制體制,有效監督保證實驗結果能夠,符合具體工作,需求有效落實,審計中也發揮出工作優勢,對可能發生的舞弊差錯和違紀事件迅速定位,不斷提高內審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質量[2]。
第二,提升系統中原始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的抽查力度,從財務、生產、采購、銷售等環節緊密相連,過程可以看出各項工作都是無縫銜接,環環相扣,企業使用的軟件系統都是相同的數據庫和數據源,因此對原始數據的真實完整準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審計工作過程中,人員要對數據原始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審核,此項工作屬于內醫生工作的基礎和關鍵,只有確保原始數據的真實性,才能夠從源頭上有效控制錯誤和舞弊事件的發生[3]。
第三,強化數據安全性的審計,計算機及其網絡技術能夠確保企業內部會計信息最大領域內被信息使用者共享,此種共享的基礎就是確保的安全性,由于計算機技術和人文因素的影響,網絡信息的分享將會在時代的影響下不斷增加,特別是信息化環境下使用的資源,通常是電子形式的,容易被無痕跡修改或者偽造師的信息可信度下降,此時的審計證據容易被截取或者替換,導致審計證據的真實性受到嚴重威脅,所以要在信息化時代下開展數據安全性審計工作,保證各項真實性的基礎上,推動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進展[4]。
由于信息化網絡系統和時代的發展,信息的載體逐漸從低介質過渡到磁性介質上,磁性介質的保存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榮譽受到高溫強烈震動的影響,檔案的保存風險性逐漸增大,因此,基于此時期應結合時代需求,有效面對采用各種有效化對策進行風險防范。可以在企業內部構建一個監督部門,對財務信息系統的存檔進行,合理化監督和管理,并且制定信息存檔機制,做好網上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的同時,增強工作效率,降低審計風險[5]。
會計信息系統與手工會計系統相對比,內部機制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轉變,在會計信息系統過程中,對內部控制機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制度失控,將會給企業內部帶來嚴重的危機,并且將會導致企業遇到不可估量的風險[6]。所以在此時期會計信息系統要做審計工作時,一定要強化內部控制機制的審計,通過對于內部機制的有效審計,推動企業內部構建完整化控制機制,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真實性和穩定性,能夠為審計工作重點提供有利條件,有效排除涉及的重點內容,通過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審計可以避免企業內部出現差錯和違紀事項,針對一切工作進行迅速定位,精準提供會計信息,不斷提高內部企業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推動企業的進展。
總而言之,信息化環境使得企業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遇到了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并且使得內部審計環境也出現了轉變,值得內部審計工作出現了一定的影響,并且存在眾多問題,快遞信息化時代下,企業內部審計工作一定要,結合時代需求,按照內部控制和安全審計工作原則,強化風險防范,確保各項信息的安全性,準確性和真實性,將會計審計工作內容作為重點,強化信息化時代下內部審計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為企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