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 成都體育學院武術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關注體育工作,將體育作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以及中國夢實現的重要內容。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而民族體育則是體育事業的重要內容。通過加強民族體育課程建設,可以為少年兒童強健體魄創造條件,幫助少年兒童順利成長為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為新的歷史起點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提供支持。因此,研究民族體育課程建設途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自20世紀80年代武術專業碩士學位點創設開始,以武術為代表的民族體育真正發展為一門學科,在基本理論、體育分類等方面均體現了科學精神[1]。比如,在傳統武術拳種分類方面,就從功法、搏斗、套路幾個方面進行了科學闡釋。通過建設民族體育課程,可以培養學生尊重科學、依據標準行事的良好習慣,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提供助力。
培養學生民族精神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中的重要一環。民族體育課程的建設,可以從民族復興的視角闡釋民族體育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價值。民族體育是一種內涵豐富的運動技術,通過長時期訓練,可以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最終凝聚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的“精氣神”。
二十一世紀,社會中人們規則意識淡薄現象極其顯著,而民族體育領域的規則是社會領域規則體系的重要內容,民族體育課程建設也成為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民族體育課程建設,可以教會學生怎樣在規則下獲得勝利,有尊嚴、體面地迎接失敗,形成尊重規則、服從規則、遵守規則、敬畏規則的意識[2]。
作為檢驗學校全部工作的根本標準,立德樹人本質上是以德育人、以文化人,需要教師從強化品德修養層面著手,教育引導學生成長為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民族體育課程中存在“尚武”“崇德”兩個方面內涵,前者可以通過技擊對抗培養學生的勇武精神,促使學生主動面對困難;后者則將“德”作為內在約束機制,可以幫助學生從內心深處約束自身,不斷完善人格、提升修養,最終升華為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
民族體育課程的建設,可以系統展現中華體育、其他國家體育的獨特性。加之民族體育特殊功效的存在,可以吸引學生主動解析博大精深的民族體育,在了解中華民族體育的廣博性、價值功能多元性、技擊境界高深性的同時,深刻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獨特思維方式,自發產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意識,樹立文化自信[3]。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也成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保障。因此,教師應立足核心素養理念,將立德樹人作為基本價值取向,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對學生發展的德與行要求,致力于培養道德、智力、身體、審美、勞動全方位發展的生命個體。同時教師應堅持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價值立場,充分發掘民族傳統體育中存在的文化底蘊,引導學生追求真誠、善良、美好,摒棄虛假、邪惡、丑陋,涵養學生內在品質。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應遵照民族體育“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方針,將“成德”放置在“立人”之前,對照學生未來發展需要,提升學生精神文明與精神素質,促使學生可以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
在幾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民族傳統體育學理研究、民族傳統體育史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均積累了豐富的成果,民族體育課程打造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因此,教師應將培育兼具科學精神、人文底蘊的現代人才作為根本目標,以核心素養為引領,分析民族體育的民族性、科學性。同時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從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三個維度著手,糾正應試教育框架下現實體育的“異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
根據國家體育課程標準中關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要求,在民族體育課程內容選取時,教師應秉承“立德樹人”初衷,立足中華優秀體育文化,結合時代的新特征,建設民族文化體育特色課程,滲透民族團結思想,將傳承優秀民族文化與體育教育工作有機結合,打造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新途徑。以民族韻律操《花開中華》為例,為了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與運動技能的同時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教師可以選擇維吾爾族、藏族、漢族、傣族幾個民族的舞蹈元素,汲取維吾爾族“天山歡歌”、藏族“格桑花開”、漢族“喜慶秧歌”、傣族“孔雀戀歌”精華,結合中國古典舞“敬禮中華”框架,打造意蘊豐富的韻律操。在韻律操課程中,除了發掘韻律操本身強身健體、陶冶情操作用外,教師還可以滲透民族舞蹈文化以及民族團結理念,推動民族體育課程實踐與民族團結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中華傳統文化價值導向下,我國多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缺乏競爭性,競技并非民族體育的終極追求[4]。比如,修身養性、強身健體是武術的最高追求;再如,緬懷先賢是龍舟競渡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民族體育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應避免一味適應西方價值觀而更改民族體育項目競技性,而是要固守民族傳統項目的根本屬性,篩選適宜的民族體育項目,培養學生人文情懷、人文積淀與審美情趣,為學生文化底蘊的生成提供幫助。比如,在《太極功夫扇》課程構建過程中,教師應將太極拳體育運動作為核心,結合扇法的要求,整合功夫扇的技術以及動作套路、演練方法,并揭示功夫扇的健身價值,促使學生在體驗功夫扇運動瀟灑飄逸、剛柔并濟風格的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結以及民族自豪感。具體內容建設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太極功夫背向演練著手,結合太極功夫扇的扇譜,將1個起勢動作、1個收勢動作、2個過門動作有機整合。以第1段為例,起勢動作為“左腳開步抱扇”,收勢動作為“虛步合扇”+“反身刺扇”+“馬步亮扇”,過門動作則為“黃蜂入洞”“靈貓撲蝶”。其中“黃蜂入洞”為“抖腕合扇”+“擺扇收扇提腳”+“轉身上步”+“弓步向前平刺”;“靈貓撲蝶”為“轉身擺掌”+“上步翻身掄扇”+“退步弓步壓扇”+“翻手反壓扇”。
在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的民族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導入階段,教師可以播放音樂視頻,要求學生聽音樂、看動作、尋找節拍,并以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分享自己聽到、感悟的內容。在練習階段,教師可以利用自主探究法、小組協作法,鼓勵學生自主理解、學習、體驗少數民族舞蹈,感受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內涵。而在自主練習的同時,學生可以真正成長為學的主體,真正在民族體育課程中獲得發展[5]。
比如,在民族韻律操《花開中華》課程教授過程中,教師應遵照先下后上、由腳到手、手腳配合、肢體組合的順序,從動作分解著手,教授首個步伐“果卓舞步”。在“果卓舞步”教授時,教師應通過手打節拍,指導學生開展原地踏步運動,并逐步加快節奏,促使學生由原地踏步演變為“跳起”動作,進而過渡到“果卓舞步”。隨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暫停,鼓勵學生反饋自身關于步伐的區別、感受,并適度解析,促使學生對“果卓舞步”歡快的風格特點產生深刻的認識[6]。在后續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遵循由容易到困難的順序,帶領學生感受、體驗若干民族風格的韻律操。比如,對于蒙古族韻律操《草原牧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大幅度手臂、胸部、背部以及下肢跳躍動作,完成策馬揚鞭動作,該動作要求背部開闊、胸部舒展、腿部肌肉與肩胛協調,可以在矯正學生身姿的同時,加深學生對蒙古族舞蹈文化的認識,同步培養學生外在美與內在美。除了動作及要領教學外,教師可以逐步延伸到中華民族多元化文化,從民族舞蹈動作來源、含義、情感等方面,將愛國主義思想印刻在學生心中,并鼓勵學生主動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語言”,增強學生與多民族的溝通交流,在多民族溝通交流中對民族團結產生新的認識。
除日常教學外,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主題性活動,利用社會綜合實踐活動課時,有效利用校內體育教育場館資源,促使其成為民族體育課程向校外延伸的重要渠道,進一步豐富學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效果[7]。
綜上所述,推進民族體育課程建設,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民族體育課程涵蓋民族精神、科學精神、規則意識、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等幾個方面的立德樹人元素,可以助力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順利實現。但是,民族體育課程并非簡單的“民族體育”加“課程”,而是課程中有機融入民族體育的元素,潤物無聲地實現兩者的“水乳交融”。在后續民族體育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應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視為引導,圍繞民族體育課程元素開展教學實踐,積累民族體育課程建設經驗,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