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會計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條件下,未來發展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會計信息系統業務呈現明顯的一體化趨勢,就現在的情形來說企業大多都已經進入了賬務處理系統,會計人員的工作量降低,也讓企業對會計人員的需求量減少了很多,這為推動會計職能的轉型提供了助力。另一方面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要求來說,其目標是為企業和社會機構提供能夠勝任會計出納,進行會計核算,懂得管理監督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須以此為目標開展人才培養活動。
2020 年,我們發現往年備受追捧的會計專碩,被多所高校悄然“下架”,這是怎么回事?又無疑讓許多會計專業或準備就讀會計專業的學生倍感壓力。
不少人開始擔憂,這會不會是一個信號?在人工智能越來越發達的當下,未來會計是否還具備競爭力?如何才能具備競爭力?新環境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順應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能力需要。我們高校都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就是如何去建設符合新形勢下對人才發出新要求的會計專業,對于會計專業的建設問題,尤其是改革的方向,必須是每一位高校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在人工智能高度發展的時代,經濟發展需要什么樣的會計專業人才?;蛘哒f,會計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的關鍵是要明確目標,會計專業的學生要具備什么樣的技能?
會計專業幾乎在每個高職院校都開設,報考的學生也較多,各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據近年來學生反映,當他們走到就業崗位時,學習的知識點在運用的過程中作用并不明顯,造成這樣的原因也是值得教育者去思考的。在教育的環節中,人才定位是否清晰,也就是我們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去適合崗位。專業建設機制是否完善,即專業設置課程的開設要理論與實踐合理搭配。凸顯實踐平臺的作用,實踐能力不夠是現在地方高職院校學生面臨的重要問題。所以針對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標準還必須符合國家戰略的要求,必須在教育的過程中清楚專業建設方向,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還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對應的教學計劃。
在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會計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必須迎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而現目前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教學方面都還不完全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總體情況不容樂觀。
主要問題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專業培養對能力要求的落后性;目前會計專業主要培養的是學生熟悉掌握會計基本理論與相關財經法規專業知識,具有從事會計核算、會計監督、出納、會計工作管理、涉稅業務辦理、財務管理、查賬驗證和會計咨詢等技能,具有創新和創業能力,面向各級財稅機構行業的單位出納、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檔案管理納稅等領域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然而離適應會計目前行業就業能力、新技術掌握能力發展的需要,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第二,課程教學環節,實踐教學還較缺乏;主要表現為,專業教師缺乏在一線企業的實操經驗,因此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也比較薄弱。同時,學校實踐教學的實訓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比如ERP沙盤實訓用具、會計電算化操作軟件、手工模擬實訓用具、出納技能操作實訓用具都是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建設層面。
因此技術更新不及時,導致老師教的,學生學的,都在較大程度上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是因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占比設計,一般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所以制度的人才培養方案也主要是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現實問題的存在。
那么人工智能能做什么?它可以完成的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比如原本可能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錄入信息,數據統計,對業務的判斷等;總的來說新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精準度高于人工,并且還能小時不間斷工作;最重要的是每個步驟可被監控和記錄,可作為審計證據以滿足合規。所以現在人工智能會計操作能力不管是合并報表、納稅申報、銀行對賬、成本轉結……都能輕松搞定。遠遠滿足了會計工作的方方面面的需要,所以會計人才的培養與能力的掌握就必須要突破以上這樣的限制。那么主要培養哪些方面的能力呢?
對于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最重要的就是為日后社會發展所需要,并且在領域內能夠進行相關的科學研究,而將來在崗位上能夠學有所用。簡單地說,就是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將來能夠在基層一線運用學習到的技能。如果能夠在科研上有所建樹,解決區域性的現實問題,則涉及理論扎實,并有深入的見解。不管是哪種情況,都要以專業作為未來發展的平臺,技能培養的土壤是學校的專業建設,通過專業學習形成自己的技能點。因此不論社會怎么進步,現代信息技術如何更新,市場對人才的要求都不容忽視。就會計專業而言,不僅要求要懂得專業的基礎知識,還要熟悉財經法律法規,要培養的就是對會計業務很專業,對電算化計算機技術很今天的會計工作者。
會計是一門傳統的專業,屬于財經大類的其中一個分支,它具有財經類的特點,所以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求要學習會計的專業課程還有很多財經基礎課程。所以在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從多角度出發,將財經專業、經管專業的優勢課程進行整合,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對未來會計專業的發展都是有利的。如果僅僅是會計專業,不論是對專業還是對學生培養來說都是遠遠不夠的。例如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還會要求學習銀行、證券類的知識,考取相關的證書。而會計發展至今,已經有很豐富的發展經驗可以借鑒。因此,了解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以及對會計的相關崗位進行調研,對崗位的核心技能進行分析,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如今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不是越老越吃香,吃老本是萬萬行不通的,為了適應現代社會企業的需求,要求會計人員必須終生學習,在學校培養學生時,就要給其灌輸這樣的理念,對會計這門職業有一定的判斷力。作為師者,必須在入學時就對會計專業進行深入分析,為日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適應學校的培養方案,因此梳理科學的人才培養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的學習都是為日后的實踐積累,會計作為一門職業來說,實踐性要求非常的高,經濟業務要非常的熟悉。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將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業務相結合。而教師在授課時,大多依賴教材的順序進行講解,所以學生經常一知半解,甚至會死記硬背知識點,逐漸會計的專業課程就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課程。
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堅持三原則,即實施1+X證書制度使書證融合,將1+X證書標準與專業教學標準相結合、1+X證書培訓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1+X證書鑒定與課程考核相結合,實現1+X證書體系與專業課程體系的全面融合。
實施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與素質能力培養緊密結合,比如可以打造屬于自己學校的專業群理實一體化教學資源庫,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要,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和學生的實訓實習提供方便,資源庫通過改革教育模式、創新教學方法以及整合教學資源等手段不斷提高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緊密聯系企業人才實際需要,優化資源配置,為企業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實施職業崗位能力培養貫穿人才培養始終。
與其他純理論的課程相比,會計專業要求的實踐操作更多,對教師的知識儲備與學生能力的培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照本宣科,需要結合實際案例去分析業務的發生,通過歸集各類憑證、手工做賬和電算化操作,去加深學生對于會計理論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目的。
另外會計既要精財務,又要懂管理,現在都強調財務思維、業務思維、業財融合、管理思維,關注點向前端移,開始考慮自己要管什么,財務思維和業務思維開始相互融合,取長補短。
我們正處于變化極快的時代,許多從事基礎工作的財務人,有了危機感。財務工作的種類有很多,計算機對于財務工作的影響非常的大,如何讓會計工作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會計新時代已至,我們要有意識地提升自己,方能趕上時代潮流!對于會計們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斷提升,提高能力。
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絕對不是一門簡單的技術掌握,因為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在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上更要求要有新的突破新的理念,這是對教育工作者的考驗也是對學生專業素質的要求。必須強化課內的理論知識,為之后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條件,為提升綜合能力奠定基礎,過去僅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掌握理論,但是現在要求要有前瞻性,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道德素質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全方位發展的能力.作為高職院校,趨向于應用能力,要更加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能力培養與社會崗位需求相結合,這樣的教學工作才是落實到了實處,具有實際的意義.為社會培養具有應用型技術技能的人才,滿足我國經濟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推進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進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