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梓澳 彭 芳 袁 星 劉嘉玲 華東交通大學
21 世紀以來,多樣化、個性化的旅游成為旅游行業新趨勢,內容豐富、新穎獨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項目層出不窮。但由于旅游產品的無形性、不可移動性及視覺消費等特點,旅游者在選購旅游產品時常遭遇消費陷阱。為提高旅游產品透明度和滿足消費者新需求,虛擬旅游應運而生。
虛擬旅游是以真實的旅游場所為基礎,采取例如虛擬現實技術等信息技術,模仿甚至超越真實場景來構建一個虛擬旅游環境。在“互聯網+”背景下,它打破傳統旅游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迎合旅游消費多樣的需求。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來,傳統旅游市場遇冷,但在5G 等新技術的幫助下,各大在線旅游平臺紛紛上線“云旅游”,虛擬旅游發展模式迎來熱潮?!盎ヂ摼W+虛擬旅游”將成為旅游業未來觀光旅游的重要發展方向。
在理論研究方面,徐素寧認為通過互聯網等技術真實還原旅游場景,有助于旅游者參考游覽路線等來理智選擇旅游產品。邸亞華認為虛擬旅游的發展還處于研究初期,在短期內普及還具有很大的難度。在技術應用方面,馬鵬飛、梁少林等人結合三維建模技術的創新優勢,從村鎮旅游、傳統居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闡述如何依托虛擬旅游促進鄉村經濟水平提高。閆奇峰、張莉平和張宇總結甘肅紅色旅游與虛擬現實技術有效融合的經驗,肯定了虛擬顯示技術應用對地方經濟提供新的著力點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在理論研究方面,Hobson 教授等在1995 年最早提出了虛擬旅游的概念,他們認為虛擬顯示技術將會對旅游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促進旅游業邁入一個虛擬旅游的新時代。Bristow 也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大眾旅游者正逐漸青睞于足不出戶的虛擬旅游體驗。在技術應用方面,Shuang Cheng 等人提出一種基于不同的對象和交互控制方法構建的虛擬仿真平臺,能有效地為旅游開發者提供決策支持,實現良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
綜合國內外學者研究可見,虛擬旅游研究的內容主要集中于虛擬旅游技術、虛擬顯示技術實際應用問題等方面,對虛擬旅游實際經濟發展前景的研究有限。本文將主要對國內虛擬旅游市場現狀進行SWOT 分析,探討虛擬旅游經濟發展路徑。
截至2019 年,我國城鎮居民旅游消費44.71 億人次,旅游收入規模增長到5.73 萬億,旅游業綜合貢獻占GDP 總量11.05%,展現出國內旅游業強大的市場潛力。但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也暴露了我國實景旅游的諸多問題,如重復旅游、性價比不高、旅游景區容量超載等。虛擬旅游的出現無疑能為其提供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1]。
對于風景區、文化保護單位,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宣傳和推廣當地旅游景點,復燃地方旅游經濟產業活力。對于老年人和殘障人士,可豐富其日常娛樂方式,實現足不出戶的旅行。對于低收入人群,可利用虛擬旅游進行預覽、規劃、演示,節省旅行成本。且根據2012 年1 月16 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顯示,2009 年上半年旅游行業的網站數量增長了31.74%,其中從事虛擬旅游業務的旅游網站占三成之多,這都為虛擬旅游帶動消費發展提供了充裕的市場空間。
當前我國消費進入新時代,個性化、品質化出游成為主流時尚,消費者更注重消費和使用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虛擬旅游模式以其新鮮有趣、身臨其境的情景預體驗,將高效彌補傳統旅游產品體驗不足硬傷,技術融合點遍布整個產業,“鯰魚效應”將充分釋放。在政策面高度支持下,虛擬旅游新型商業模式的鋪開將帶來新一輪資金的關注。本文在對國內虛擬旅游市場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虛擬旅游經濟發展前景進行SWOT 分析[2]。
“互聯網+虛擬旅游”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且搭乘VR 技術政策支持的東風有利于加速國家從高速旅游增長階段邁向優質旅游發展階段。在2018 年VR 產業大會上,工信部副部長羅文指出:“中國高度重視虛擬現實產業的發展,《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信息產業發展指南》等國家重大政策規劃都對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作出具體規劃和部署?!蓖瑫r,采用5G 主導下的VR 旅游相比于傳統旅游,減少排隊的等待時間,避免假日出行“看人”不看景的尷尬和人們觀景時人潮擁擠,降低安全隱患,還能彌補季節和時令的缺憾。
虛擬旅游盡管能滿足消費者足不出戶旅行的需求,但是僅依靠現階段VR 相關設備進行體驗,缺乏真實的觸覺、嗅覺等帶來的刺激,在長期使用中容易造成審美疲勞。而且過分依賴VR 設備的虛擬旅游體驗,會一定程度增加“宅不出戶”的人群,不利于人際交流和和諧人際關系的培養。此外,虛擬旅游宣傳的手段和方式不當,同樣會造成虛擬旅游經濟發展的阻礙。當前虛擬旅游行業還未形成系統的行業規范,法律法條的缺乏難以避免行業發展初期壟斷行業的形成以及不規范行業競爭,也會損害消費者相關權益,影響消費體驗。
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互聯網+”作為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引擎”,為虛擬旅游經濟模式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VR 相關技術不斷得到突破性進展。5G 通信技術的超大帶寬、超低延時和超強的移動性都為虛擬現實技術的完全沉浸體驗提供了更好的支撐。
我國虛擬旅游經濟模式當前也面臨著諸多威脅,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傳統實地旅游依然是旅游行業主要的盈利模式,消費者對于虛擬旅游的新型旅行模式接受度還處于較低水平,短時間內改變難度較大。二是國內當前沒有成熟的虛擬旅游經濟模式和企業經驗可以借鑒,虛擬旅游仍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產品層次較低,沒有形成系列產品和品牌效應,缺少成型的產業鏈和運營體系。
在“互聯網+”背景下,利用互聯網平臺探索開發虛擬旅游產業網站和建立售后服務體系。做好網站外部建設,豐富網頁的功能和頁面設計,提供有效的消費者維權渠道,合理投放廣告以吸納投資。加強網站的內部管理,建立完善技術人才招聘和培養體系。加大探索虛擬旅游產業經濟的私人定制服務的力度,通過開發虛擬旅游的周邊產品等延長產業鏈,增強用戶體驗感,獲得長期性的利潤回報。
虛擬旅游行業應加強對產業發展情況的跟蹤監測和發展形勢研判,充分把握國家政策優惠促進虛擬旅游行業的產品更新和技術進步。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法規,規范虛擬旅游行業運營秩序,構建虛擬現實領域標準化體系,提出標準化路徑和時間表,加大對供給側的監管和改革進程。同時政府應大力扶持虛擬旅游經濟的發展,給予更多新興產業優惠,使虛擬旅游業成為旅游業惠民生、穩增長、調結構、促協調、擴開放的典范。
建設行業標桿性企業,形成一批高質量的虛擬旅游產業,打造品牌效應,加大對優秀虛擬現實企業、產品、服務、平臺、應用案例的總結宣傳力度。優秀企業要在業務運營、公司架構、人才體系、營銷方式等方面起到積極的模范引領作用。同時,對于高質量的品牌企業,應創新宣傳方式,積蓄“流量池”。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建立品牌官方微博和公眾號,實現線上銷售平臺和線下實體店聯動,不斷擴大品牌知名度。
為了獲得長久性競爭優勢,實現虛擬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行業應以創新和開拓為中心,以原始創新、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為主。重視核心技術的開發、掌握和升級,將技術優勢迅速擴展為成本優勢、質量優勢和品牌優勢,最終形成市場優勢。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合作,推動虛擬現實相關基礎理論、共性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究,建立全球領先的虛擬旅游技術以及相關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開發更多功能和更多種類的虛擬交互體驗設備。
在營銷方面,虛擬旅游行業應以客戶體驗為主要標準。運用類型豐富的交互式設備,使消費者獲得多感覺器官的刺激,更大程度上實現消費者與虛擬旅游場景中物體的交互。其次應進一步加強消費者與其他用戶之間的交互,通過建設虛擬社區等方式加大用戶間的交互程度,增強沉浸式體驗感[3]。注重對消費者體驗反饋,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資料,有區分性的提供特色虛擬旅游服務,增強客戶黏性的同時廣泛吸引更多消費者。■